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从哪里来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6-12-14 08:15 【字体: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思想政治教育如拨云见日般地指明了方向。

  毋庸讳言,一些高校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对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的抵触、不满。一首《马克思是个90后》走红网络,佐证即便“高大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样具有“吸粉”的魅力。

  事实上,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是朝气蓬勃的“95后”,他们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但由于还没有搭建好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情感心理也尚未成熟,面临着种种成长中的烦恼,对思想政治课所讲授的内容,客观上其实存在着迫切的需求。如何及时发现、正确引导高校学生思想深处的真实困惑和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很关键。

  所谓亲和力,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群体心目中的亲近感,以及对所在群体能够施加的影响力;亲和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情怀,是以博爱心胸为依托的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和尊重。显而易见,要想让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敬而近之,进而让思想政治课发挥其立德树人的影响力,就必须以善良、博爱的育人之心,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和学生们交心做朋友,在亦师亦友的友好交往环境中提升亲和力。

  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教训人,而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这方面,不妨学学微信朋友圈那些广为传播的“鸡汤文”、“励志哥”。

  谈到亲和力,毛泽东是这方面的大师,他的幽默感、平易近人的风度和化高深为浅显、以身边事说大道理的本领令人叹服。习近平总书记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即便是谈论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语气从容不迫,和蔼可亲;回到当年插过队的梁家河村,习近平总书记依然喊得出四十多年前伙伴们的姓名,用陕北方言和乡亲们打招呼;在国事活动、国际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也以超强的亲和力赢得广泛尊重、认同和赞誉。

  亲和力是一种以坚定信仰为根基的定力,是一种让人近悦远来、如沐春风的人格魅力。亲和力既和先天的禀赋有关,也可以在后天的交往中锤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定自身正确的思想政治信仰,有信心有能力在重大问题上为学生释疑解惑,继而在纷繁复杂的观点市场竞争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其次是要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真心诚意与学生交朋友,以情动人,以爱感人。再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当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出众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表率。

  立德树人,不仅要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更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要有好的动机,也要追求好的效果。好的效果的标准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科创_欧怀海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从哪里来

755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