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市将中华田园犬移出《危险犬只目录》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看似细微的政策调整,实则是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值得细品的注脚。从过去与40余种犬类一同被禁养,到如今成为其中唯一被“正名”的犬种,中华田园犬的“身份转变”,悄然勾勒出城市治理的进阶轨迹。
城市治理的精细度,透过给中华田园犬“松绑”的细节可见一斑。曾几何时,中华田园犬因基因多样、流浪群体占比高等现实问题,被简单归入“危险犬只”行列。如今,随着犬只疫苗覆盖率提升、科学防控体系日益完善,长沙摒弃“以犬种论风险”观念,转向“以行为定管理”“以主人明责任”等更为科学合理的犬只管理思路。这体现了治理从“堵”的惯性转向“疏”的智慧——当规则更贴合实际,管理成本随之降低,人与犬的相处空间也愈发和谐。
这种治理逻辑的迭代,内核正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度落地。此前的禁养令下,养犬人不得不凌晨“偷偷遛狗”,情感需求与合规性陷入两难;而不养犬的市民,又时常因少数不规范养犬行为,对犬只心存芥蒂。如今的政策调整,既让养犬人获得了合法饲养权利,又通过统一行为规范更好守护了公共安全,让不同群体找到了平衡。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的“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将治理的支点放在“人”的需求上。长沙推行电子犬证、细化文明养犬指导等一系列接地气举措,让规则既有刚性边界,又洋溢着体恤民生的暖意。
更让人暖心的是,“解禁”田园犬还透着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回望。中华田园犬哪里只是普通的狗?它是陪着农耕文明走了数千年的“老伙计”:苏轼出猎时 “左牵黄”的豪情里有它,寻常巷陌守家护院的身影里更有它。过去将它和烈性犬一起禁了,多少有点辜负了这份沉甸甸的文化情分。如今为其“解禁”,正是拂去偏见,重拾其作为本土文化载体的价值。这种对“土味”符号的珍视,恰是文化自信在城市治理中的生动表达。
当然,“解除禁养”并不意味着“放养”。养犬人须主动履行犬只疫苗接种、及时清理犬粪、牵绳遛狗等义务,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田园犬“有序融入”城市,让这份治理的温柔进阶,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
(文/李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