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前不久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推动新时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推共同富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从“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既是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的现实之需,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长远之谋。
上有所谋,下有所行。近年来,湖南以党中央决策为指引,扎实推进“八项重点工作”,突出“三大支撑”,真正把顶层设计和分层衔接、战略定位和战术落地、总体考虑和四梁八柱,重点突破和带动面上结合起来。“三大支撑八项重点”的工作格局,既准确把握了中央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方向和着力点,也深刻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内涵。把电力、算力、动力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既立足湖南的优势和特点,也符合“适度超前原则”。
抓基础设施就是抓发展。正是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为湖南GDP进入全国前10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铁通车里程2240公里,“市市通高铁”年内可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083公里,让“县县通高速”梦想成真,“四好农村公路”织密了乡村“血管”、畅通了乡村“血脉”;水运通航里程1.2万公里,其中千吨级以上航道1209公里……更为完善的路网建设、能源保障、水利设施建设等,成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的畅通动脉。
可感可知好用,加快以“三力”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湖南农网改造惠及1000多万农村居民,带动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发挥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效益。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强化“三力”,代表着路网更畅达、城市更智能、交互更便捷、供给更安全,将为未来生活带来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和体验。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区域实力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加速构建“三力”为支撑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必将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拓展经济增长的空间,催生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文/黄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