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工种!”受人社部委托,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日前发布《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拟新增包括“互联网营销师”在内的10个新职业。前不久,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周晗通过理论答辩和直播实操考核,顺利拿到义乌市人社局颁发的“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成为浙江首批获职业能力证书的19名电商主播之一。两则新闻,聚焦充满时代感的新职业,因而引发广泛关注。
新时代是沃土,新职业是新苗。新职业来源于“创时代”,在新时代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芳林新叶催陈叶”,职业是个泛概念,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会有不同的内涵。我们从过去的“三十六行”,到现在难以统计到底有多少行业、职业,职业扩容与时代相伴。当直播带货逐渐被主流认可,互联网营销师位列新职业目录,也就水到渠成。
新职业都是先有实践,再进行归纳定义和确定主要工作任务等,旨在让其更合理、更规范地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方面可以激发兴趣爱好的职业化,产生“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新职业;另一方面源于时代进步鞭策职业的“创新”,本没有这项职业,干的人多了也便成为“职业”。换个角度看,任何新产业、新业态的持续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
新职业不是名字新,而是内涵新。越来越多的职业正朝着高价值、数字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高价值,意味着很多新职业会陆续替代简单重复劳动的工种,新的技术孕育出新的职业;数字化,意味着传统岗位也会焕发新生;个性化则意味着职业发展更讲求兴趣导向。这恰恰是一种突破——观念的突破、认知的突破、选择的突破,恰恰让劳动的内涵与外延更丰满,让美好生活更丰富。
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谱系日渐丰富,人们面临的机会不断增加,经济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此外,这也关系到未来人与人如何分工协作。这需要从业者一方面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提高自身工作的专业性,同时也具备应有的敏锐与自觉,保持与新职业连接的能力,在与各行业更好的合作中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文/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