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存款大增——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8.07万亿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元。其中,企业和个人存款双双大幅上升。从企业部门来看,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同比多增1.53万亿元;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增4012亿元。
不难看出,今年一季度存款变化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一方面,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企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疫情抑制了消费力。当下,如何把钱“花”出去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企业存款在银行时间越短,越能说明企业复工复产情况趋好,投资意愿增强,中国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就越快。反之,如果企业存款在账户上“沉睡”时间越久,则折射出企业复产、投资意愿不理想。
当然,提升企业“花钱”意愿的前提是尽快彻底打赢疫情阻击战。因此,从政府到企业都要想方设法,为“花钱”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不仅企业复工复产形式多样,而且复工率数据稳定上升。这意味着企业正在“花钱”。但要看到,企业复工极不平衡。同时,企业复工率不能代表企业投资意愿,因为复工只是恢复生产,可能会投资新设备等,但一些企业大规模投资仍受疫情影响。
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让企业存款变成购房、炒房资金。如果在一定时间段内,企业投资其他项目时机不成熟,而房价呈现上涨态势,部分企业就会把存款用于购房、炒房。其结果是,一方面会加剧楼市供求矛盾,造成房价非理性上涨,另一方面,货币与财政政策释放的流动性偏离轨道,不利于实体经济复苏。
个人住户存款大增有利于消费增长,但要科学刺激、引导个人消费。比如多个城市通过发放消费券就收到了一定的刺激效果。但刺激个人“花钱”也需要有合适的条件。比如,只有保就业,个人有了稳定的收入,才敢于花存款去消费。其次,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很多原来的消费方式被抑制,应该创造更多替代性的新消费方式。当然,打击不良商业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更是确保正常消费的“刚性需求”。
(文/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