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人民币,比2018年增长3.4%。这份成绩单格外打眼的是,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企,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其中民企增速“四小龙”全在中西部,分别是西藏、湖南、广西和安徽。
民企站上外贸“C位”,给了我们不小的惊喜,尤其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其背后原因更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中央定调,民企更有地位。这几年来,社会上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共识不断被强化: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更成为民营经济迎来高质量发展春天的不竭动力。
对外有通道,民企发展有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和周边合作为民企提供了新的外贸发展空间。以我省为例,客运航线实现五大洲全覆盖,国际全货机航线开通八条,湘欧快线跻身全国中欧班列第一方阵。陆海空大通道的发展,为民企提供了便捷的进出口运输手段。同时,新技术、新业态的创新成果,也为大量中小民企利用电商开拓市场提供了新途径。
政策给支持,让民企“走出去”不断减压。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和外贸进出口体制机制的改革,减轻了民企压力,民企开展外贸业务更便捷。比如,先后两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把商业保险机制引用到支付税款上等等。政策效应落地见效,为民企发展助力。
当然,民企自身更给力。数据显示,2019年民企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了25.6%、11.4%、15.6%,均高于全国对上述地区的出口增速。这说明,民企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在不断增强。民企没有因为中美贸易摩擦而裹足不前,反而逆势而进,拼出了新空间、赢得了新机遇。再加上民企本身对市场灵活的适应和反应能力,都助其在外贸业务中大展拳脚。
往微观处看,外贸产品质量越来越有保证,也让民企向外发展有了硬实力。在我省,去年以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鞋服箱包、打火机、玩具等传统产品,钢铁等大宗产品外贸出口均稳定增长。三一的挖掘机,在全球已售出超25万台;长沙戴卡投资的汽车轮毂生产加工厂项目,成为我国在摩洛哥投资的最大项目……产品硬核、业态开花,湖南民企外贸增速跻身“四小龙”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民企站上外贸“C位”,是我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鲜明表现。当然,相比其他类型企业,民企在融资、技术能力、人才等方面仍存短板。民企的快速成长能否和国企形成掎角之势,共同引领我国外贸活力发展,仍需各方继续努力。
(文/欧阳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