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林:近年来,永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设施建设、探索改革创新、规范管理服务等措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具雏形,有力提升了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和幸福指数。主要做法是:
1.加强机制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卫计、民政、财政、发改、人社、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联系领导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多次专题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绘就发展蓝图。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从规划引领、土地供给、税费优惠、信贷支持、资金补贴、医养融合等一系列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文件,为推进全市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形成部门合力。卫计、民政、财政、发改、人社、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责,通力合作,从项目审批、规划用地、床位运营补贴、规费减免、水电气等方面给予优惠,并整合部门资源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四是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免费发放《老年人优待政策宣传手册》、举办“敬老月”等活动,深入开展敬老文明号、敬老模范、老有所为先进人物等评选和宣传,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敬老养老助老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营造全社会关注养老问题、关爱养老事业、关心养老工作的良好氛围。
2.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市县两级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不断加大本级财政配套,有力保障了全市养老设施建设和民办养老机构补贴资金需求。2016年以来,全市陆续投入资金约2.66亿元,新建市社会福利中心8所,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6所,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小型养老机构等79个,新增养老床位3310张。二是扩大覆盖面。通过规划引领、加大投入、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范围、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推进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做到了城乡全覆盖、类型多样化。截至目前,全市正在运营的养老机构163家,其中公办福利院2家,光荣院3家,农村敬老院139家,民办养老机构19家,共有养老床位33318张。三是织牢保障网。市政府按照有关要求逐年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2018年,全市农村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4500元/年,城市特困供养和农村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7200元/年,农村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
3.深化改革创新。一方面,推进简政放权。简化设立养老机构申请材料,降低设立养老机构审批条件,下放市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权限,缩减设立养老机构的审批程序及时间。另一方面,推进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等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国家民政部第一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双牌县社会福利中心委托康乐年华集团运营工作成效在全省养老服务业推进会上得到推介。通过不断探索,永州初步形成了协议合作型、医养融合型、居家医养服务型三种医养结合模式。
4.加强服务管理。一是强化行业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并强化监督管理,提升养老机构服务管理水平。二是强化信息平台建设。从2016年开始,在冷水滩区、双牌县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呼叫平台,采取专业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企业加盟服务队相结合方式,为有需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对象上门提供送餐、送生活用品、送药等服务。目前,全市所有县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呼叫平台均已立项并获得资金支持,大部分县区已建成,个别县区正在建设当中。三是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组织养老护理员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