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如何深入开展扶贫工作?-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沅陵县如何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5-11-24 16:44 【字体:

  主持人:“沅陵1994年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20多年的扶贫开发之路,走得艰难,但风雨兼程,步步为赢、步步向前。2012年,沅陵又被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请问沅陵是如何抢抓这次难得机遇,去深入开展你们的扶贫工作的呢?

  李峰:自1994年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至今,我县已走过了20年的扶贫开发历程,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县抢抓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机遇,致力推进从整村推进、深度扶贫到精准扶贫等扶贫方式的结合和转变,全县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5-2万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政治责任,致力扶贫攻坚。一是落实帮扶责任。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片区、工作队驻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包户,一定六年不变”的帮扶机制。在中央、省、市19支工作队帮扶19个村的基础上,县委组建了75支帮扶工作队,派驻151个贫困村,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在县级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逐年加大扶贫投入,2014年县本级财政投入扶贫开发各类资金2.9亿元,其中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0.6亿元,配套农村居民医疗、社保等资金0.5亿元;今年预计为3.42亿元,比上年增加5200万元,增长18%。

  (二)坚持分类施策,实施精准帮扶。一是探索金融支持产业扶贫。①探索统借统还贷款扶贫模式。由县政府与省国开行合作,建立“七大平台”,重点支持“两茶一鱼”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目前,已从省国开行获得两批次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贷款845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34家,带动贫困农户2400多户,提供季节性用工5500多人,户平增收6000多元。②商业银行小额信用贷款扶贫模式。对贫困农户进行评级授信,依据信用等级,分别给予1-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③农村产业信用协会贷款模式。以农村产业信用协会为依托,会员自愿交纳信用保证金,县财政给予注资,拼盘建立融资担保基金,放大5-8倍杠杆,为会员提供贷款担保。④产业大户担保贷款模式。由农村产业大户发起成立农村金融咨询服务公司,县信用联社授信,为贫困农户提供担保贷款。二是探索旅游扶贫。围绕“一点两线”旅游布局,我们按照“帮扶一个村、撬动一大片、影响半个县”的思路,积极谋划中远集团和省委办公厅强强联手,先后驻借母溪村、洪水坪村、学宗溪村开展扶贫工作,共同打造借母溪生态旅游,带动酉水风情画廊旅游。现已拉通了进入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公路和桥梁,建成了穿越借母溪巡护步道,建立了洪水坪、借母溪2个游客接待中心,发展农家乐24家,借母溪生态旅游品牌逐步打响。三是探索易地扶贫。重点探索了洪水坪村生态移民搬迁、荔溪口村库区移民避险解困搬迁、马鞍铺村危房改造集中建房三种模式,实现了315户1082人易地搬迁。特别是借助省委办公厅驻洪水坪村和中远集团驻借母溪村开展建设扶贫的机遇,我们积极推进洪水坪集镇建设,采取“政策奖补、配套生活资料、帮助就业”等方式,引导偏远村组和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内的群众到集镇购房,目前已有52户落户集镇,既让他们挪了“穷窝”,又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四是强化民生保障。认真落实低保、后扶、医疗、安居等惠民政策,发挥政策兜底作用。五是强化教育扶持。积极整合扶贫、人社、农业、移民等培训资源,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培训6000多人次,重点向贫困对象倾斜,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开展助学活动,每年募集社会资金300多万元,资助11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大学梦。

  (三)创新体制机制,凝聚扶贫合力。一是创新整合资源机制,改善基础设施。2013年以来,我们发挥行业扶贫作用,采取“捆绑项目、集中投入”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28亿元,解决了19个深度贫困村的“五通”问题(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电视)。结合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十项重点工作”要求,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制订170个贫困村基础投入帮扶规划,继续捆绑项目、资金,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创新干部帮扶机制,开展“一创双带”。去年以来,我们积极组织县直机关支部与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村(社区)支部和贫困群众,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带扶贫,全县107个单位结对帮扶124个村(社区),实施产业项目165个,撬动社会资金5000多万元,结对帮扶贫困群众2430户5380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扶贫工作的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力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打一场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县“摘帽”、10.6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170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施“五个一批”。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增加就业脱贫一批。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引导贫困农户参与产业链发展,带动60%的贫困户增收。扶持乡村特色产业,支持资源生态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的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力争每两年打造2-3个产业扶贫示范村或扶贫产业园区。优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方式,建立完善与贫困农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贫困农户就近就业的途径,建立县工业园区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战略投资者来沅创业的政策激励机制。到2020年,实现39440人以上稳定脱贫。二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脱贫一批。对边远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重点区、洪水淹没威胁区的贫困群众,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整合扶贫、住建、移民、发改部门的项目资金,向贫困户、贫困村倾斜,重点支持贫困对象县城、乡镇集镇、村内中心购房置业,解决生态移民搬迁、库区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集中建房等移民搬迁问题。到2020年,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实现稳定脱贫15738人以上。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脱贫一批。健全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对农村“五保”、特困老人、失独老人、孤儿和重度残疾、智障、精神病、重大疾病患者等无力脱贫特困群体,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实行集中供养。健全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突发性重大困难的家庭临时救助制度。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城乡贫困群众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人人有社保,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标准差距。大力探索贫困线和保障线两线结合,实现“帮扶”、“保障”两条腿走路。到2020年,通过低保政策兜底稳定实现19654人以上脱贫。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脱贫一批。实行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险和新农合大病救助,探索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办法,加大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的救助力度,由政府适度资助个人参保资金。对贫困户中大病患者,其合规医疗费用全额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和民政救助范围,不足部分实行财政兜底。落实独生子女户、两女结扎户、手术并发症患者、计生特困家庭医疗计生扶持救助政策。到2020年,实现医疗救助扶持减贫19020人以上。五是通过教育培训帮扶脱贫一批。整合扶贫、人社、农业、移民等培训资源,建设全县综合性的培训基地,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继续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帮助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实施“雨露计划”,鼓励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组织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劳动力最大限度地转移就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对象,开展科技扶贫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织师资培训力量,建设培训基地。到2020年,实现教育培训扶持减贫12415人以上。

  第二,建立“三大”扶贫攻坚机制。一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大项目规划、储备和争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专项资金,力争每年上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增幅达10%以上。做大本级专项规模,将地方新增财力的60%用于扶贫开发,每年专项扶贫支出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高于35%。创新完善财政资金分配,建立健全以产业引导基金、财政贴息、风险补助、以奖代补等财政支持体系。建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和涉农补偿机制,设立县级金融风险防范基金和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二是完善金融支持扶贫机制。放大国开行大额贷款、信用社小额信贷、中和农信小额信贷三种金融产业扶贫模式效应,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力度,开展贫困户评级授信,确保100%的授信贫困户能够获得贷款,加大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的贴息力度。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大力开展产权抵押贷款。建立金融扶贫信贷定向扶持机制,引导县域主要涉农金融机构、金融组织参与扶贫,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流向贫困村、贫困户。三是创新社会帮扶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动员包括行业资金、社会资本在内的多层面资金,大力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治理,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倡导民营企业捐资扶贫,引导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助学助医、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