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扶贫攻坚与移民后扶工作访谈
时间:2015-11-24
    嘉宾:
    • 李峰
    • 湖南省沅陵县县委常委、副县长
    摘要:
    • 1.沅陵县县情介绍;

      2.沅陵县如何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3.沅陵县如何解决移民搬迁后的民生问题?

    访谈实录
    • 沅陵县县情介绍

        主持人:李县长好,请你给我们简略的介绍一下你们的县情吧。

        李峰: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辖23个乡镇、499个村(居)、67万人。县情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县域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版图面积最大的县。水能蕴藏量、黄金年产量、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省首位,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全省林业十强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二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汉高祖5年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历为郡、州、路、府、道和湘西行署治所。境内有楚秦黔中郡遗址、秦代二酉藏书洞、唐代龙兴讲寺、明代辰州三塔等历史文化遗存百余处,馆藏国家一级文物41件,“辰州傩戏”、“沅陵传统龙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生态良好,风光秀美。沅陵地处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沅水与酉水交汇处,大山大水,风光秀美,境内有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齐眉界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76%以上。四是扶贫攻坚,任重道远。沅陵县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作为全省最大山区县,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边远山区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五强溪库区移民大县,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38万人、移民人口12.5万人、贫困人口10.6万人,建成全面小康任重道远。

    • 沅陵县如何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主持人:“沅陵1994年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20多年的扶贫开发之路,走得艰难,但风雨兼程,步步为赢、步步向前。2012年,沅陵又被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请问沅陵是如何抢抓这次难得机遇,去深入开展你们的扶贫工作的呢?

        李峰:自1994年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至今,我县已走过了20年的扶贫开发历程,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县抢抓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机遇,致力推进从整村推进、深度扶贫到精准扶贫等扶贫方式的结合和转变,全县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5-2万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政治责任,致力扶贫攻坚。一是落实帮扶责任。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片区、工作队驻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包户,一定六年不变”的帮扶机制。在中央、省、市19支工作队帮扶19个村的基础上,县委组建了75支帮扶工作队,派驻151个贫困村,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在县级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逐年加大扶贫投入,2014年县本级财政投入扶贫开发各类资金2.9亿元,其中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0.6亿元,配套农村居民医疗、社保等资金0.5亿元;今年预计为3.42亿元,比上年增加5200万元,增长18%。

        (二)坚持分类施策,实施精准帮扶。一是探索金融支持产业扶贫。①探索统借统还贷款扶贫模式。由县政府与省国开行合作,建立“七大平台”,重点支持“两茶一鱼”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目前,已从省国开行获得两批次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贷款845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34家,带动贫困农户2400多户,提供季节性用工5500多人,户平增收6000多元。②商业银行小额信用贷款扶贫模式。对贫困农户进行评级授信,依据信用等级,分别给予1-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③农村产业信用协会贷款模式。以农村产业信用协会为依托,会员自愿交纳信用保证金,县财政给予注资,拼盘建立融资担保基金,放大5-8倍杠杆,为会员提供贷款担保。④产业大户担保贷款模式。由农村产业大户发起成立农村金融咨询服务公司,县信用联社授信,为贫困农户提供担保贷款。二是探索旅游扶贫。围绕“一点两线”旅游布局,我们按照“帮扶一个村、撬动一大片、影响半个县”的思路,积极谋划中远集团和省委办公厅强强联手,先后驻借母溪村、洪水坪村、学宗溪村开展扶贫工作,共同打造借母溪生态旅游,带动酉水风情画廊旅游。现已拉通了进入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公路和桥梁,建成了穿越借母溪巡护步道,建立了洪水坪、借母溪2个游客接待中心,发展农家乐24家,借母溪生态旅游品牌逐步打响。三是探索易地扶贫。重点探索了洪水坪村生态移民搬迁、荔溪口村库区移民避险解困搬迁、马鞍铺村危房改造集中建房三种模式,实现了315户1082人易地搬迁。特别是借助省委办公厅驻洪水坪村和中远集团驻借母溪村开展建设扶贫的机遇,我们积极推进洪水坪集镇建设,采取“政策奖补、配套生活资料、帮助就业”等方式,引导偏远村组和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内的群众到集镇购房,目前已有52户落户集镇,既让他们挪了“穷窝”,又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四是强化民生保障。认真落实低保、后扶、医疗、安居等惠民政策,发挥政策兜底作用。五是强化教育扶持。积极整合扶贫、人社、农业、移民等培训资源,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培训6000多人次,重点向贫困对象倾斜,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开展助学活动,每年募集社会资金300多万元,资助11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大学梦。

        (三)创新体制机制,凝聚扶贫合力。一是创新整合资源机制,改善基础设施。2013年以来,我们发挥行业扶贫作用,采取“捆绑项目、集中投入”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28亿元,解决了19个深度贫困村的“五通”问题(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电视)。结合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十项重点工作”要求,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制订170个贫困村基础投入帮扶规划,继续捆绑项目、资金,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创新干部帮扶机制,开展“一创双带”。去年以来,我们积极组织县直机关支部与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村(社区)支部和贫困群众,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带扶贫,全县107个单位结对帮扶124个村(社区),实施产业项目165个,撬动社会资金5000多万元,结对帮扶贫困群众2430户5380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扶贫工作的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力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打一场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县“摘帽”、10.6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170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施“五个一批”。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增加就业脱贫一批。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引导贫困农户参与产业链发展,带动60%的贫困户增收。扶持乡村特色产业,支持资源生态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的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力争每两年打造2-3个产业扶贫示范村或扶贫产业园区。优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方式,建立完善与贫困农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贫困农户就近就业的途径,建立县工业园区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战略投资者来沅创业的政策激励机制。到2020年,实现39440人以上稳定脱贫。二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脱贫一批。对边远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重点区、洪水淹没威胁区的贫困群众,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整合扶贫、住建、移民、发改部门的项目资金,向贫困户、贫困村倾斜,重点支持贫困对象县城、乡镇集镇、村内中心购房置业,解决生态移民搬迁、库区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集中建房等移民搬迁问题。到2020年,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实现稳定脱贫15738人以上。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脱贫一批。健全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对农村“五保”、特困老人、失独老人、孤儿和重度残疾、智障、精神病、重大疾病患者等无力脱贫特困群体,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实行集中供养。健全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突发性重大困难的家庭临时救助制度。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城乡贫困群众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人人有社保,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标准差距。大力探索贫困线和保障线两线结合,实现“帮扶”、“保障”两条腿走路。到2020年,通过低保政策兜底稳定实现19654人以上脱贫。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脱贫一批。实行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险和新农合大病救助,探索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办法,加大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的救助力度,由政府适度资助个人参保资金。对贫困户中大病患者,其合规医疗费用全额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和民政救助范围,不足部分实行财政兜底。落实独生子女户、两女结扎户、手术并发症患者、计生特困家庭医疗计生扶持救助政策。到2020年,实现医疗救助扶持减贫19020人以上。五是通过教育培训帮扶脱贫一批。整合扶贫、人社、农业、移民等培训资源,建设全县综合性的培训基地,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继续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帮助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实施“雨露计划”,鼓励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组织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劳动力最大限度地转移就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对象,开展科技扶贫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织师资培训力量,建设培训基地。到2020年,实现教育培训扶持减贫12415人以上。

        第二,建立“三大”扶贫攻坚机制。一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大项目规划、储备和争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专项资金,力争每年上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增幅达10%以上。做大本级专项规模,将地方新增财力的60%用于扶贫开发,每年专项扶贫支出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高于35%。创新完善财政资金分配,建立健全以产业引导基金、财政贴息、风险补助、以奖代补等财政支持体系。建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和涉农补偿机制,设立县级金融风险防范基金和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二是完善金融支持扶贫机制。放大国开行大额贷款、信用社小额信贷、中和农信小额信贷三种金融产业扶贫模式效应,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力度,开展贫困户评级授信,确保100%的授信贫困户能够获得贷款,加大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的贴息力度。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大力开展产权抵押贷款。建立金融扶贫信贷定向扶持机制,引导县域主要涉农金融机构、金融组织参与扶贫,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流向贫困村、贫困户。三是创新社会帮扶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动员包括行业资金、社会资本在内的多层面资金,大力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治理,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倡导民营企业捐资扶贫,引导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助学助医、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

    • 沅陵县如何解决移民搬迁后的民生问题?

        主持人:沅陵是库区移民大县,沅陵人民舍小家顾国家,在移民搬迁中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请问你们是如何创新移民后扶贫产业发展方式,引导库区人民重新置业、安居乐业的呢?

        李峰:沅陵县境内有大中型水库9座(五强溪、凌津滩、凤滩、高滩、栗坡、田家坪、岩屋潭、挖鱼槽、鸟儿巢),总库容69.144亿m3,水库面积28244公顷,装机容量235.44万kw,年发电量95.88亿度,防洪保护面积12.08万公顷。全县有库区乡镇20个,行政村217个,村民小组1059个,涉及移民人口12.5万人,其中享受移民后扶人口83900人。2014年度全县农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2元的30.93%,全县处于贫困线下移民有3.6万人,处于极度贫困线移民1.9万人,居住在滑坡地质灾害点上移民3530人。为发展库区经济,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两年来,沅陵县委、县政府按照“争政策、兴产业、强基础、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移民产业发展、移民技能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狠抓政策兑现落实。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精神,切实做好政策实施的各项工作。一是严格执行资金发放计划。2007年以来,我县按照省、市要求,依据全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逐年编制和报批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年度计划。近十年来,我县累计发放和拨付后期扶持资金5.91亿元,其中直补到人资金3.89亿元,各类项目扶持资金2.02亿元。二是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一方面强化资金管理。为规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我县成立了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沅陵县移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沅陵县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保了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安全。另一方面强化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中,我县坚持以移民安置规划和年度计划为依据,遵循项目可行和资金可能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程序立项、预算、报批,按规定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现场监理制、项目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实施管理,确保移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移民技能培训。一是全力夯实基础。近十年来,完成库区公路建设56条,325公里,人行桥89座,码头346座,维修渡船75艘,解决了6万人的行路困难;改造维修冰冻灾害毁坏饮水工程68处,新建饮水工程项目112处,新开水井320口,解决了37000人的饮水困难;整合各类资金20800万元,着重解决了肖家桥乡变形边坡整治处理和五强溪集镇防护工程建设,使肖家桥乡滑坡体周边25户119人移民,乡中学640名师生脱离了危险,五强溪镇内3925人移民得到了防护,危房处理257户,共搬迁人口508人。二是积极开展培训。我县移民局与湖南农大、湖南生物机电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建立了产学研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解决水产、茶叶两大产业生产加工技术难题,同时聘请专家教授,组织专业技术员,经常深入基层,为企业、茶农、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十年来,我县共举办移民培训班545期,共培训移民20706人次,其中实用技术培训17472人次,技能培训3334人次。

        (三)突出移民产业开发,切实增加移民收入。突出抓好了三个方面:一是茶叶开发方面。累计完成茶叶开发18540亩,通过“公司+加工厂+基地+移民”的产业模式,采用合同、合作、用工、参股、订单、包销、返利等方式,茶叶基地移民人均年增收2800元左右。二是水产养殖方面。完成养殖网箱升级改造3000口。库区综合养殖网箱养鱼达到46100余口,美国斑点叉尾鮰鱼网箱养殖达到17460口,中华鲟鱼、鲑鱼等精养鱼网箱养殖1000口左右,库叉栏网养殖由移民个人投资或配套投资达50余处15000亩,鱼苗种繁育基地2个。库区规模养殖大户达200余户,鲜活水产品年产量达8000吨,产值近8000万元。三是招商引资方面。2010引进江苏外婆家集团公司来沅陵发展,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怀化市外婆家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我县清浪乡实施网箱规模养殖。通过近年来努力,我县“碣滩茶”和“五强溪鱼”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远销欧美、日本、美国等地。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不断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县同步。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兴库,提高移民整体素质。针对库区移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库区科技素质低的实际,加强教育培训和科技扶持,切实提高库区移民特别是新生劳动力的素质,力争今后90%以上的库区青壮年劳动力每人掌握2至3门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技能或技术。一是实施科技兴库战略。加强移民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切实做好周密的计划安排,每年定期邀请专业科技人员,到库区各村开展3至4次以“种、养、加、销”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和市场知识的培训活动,同时,每年从库区各村、组选送一批优秀青年到各类职业学校或短期培训班进行专业学习。二是大力推广先进科技。鼓励科研和科技人员到库区从事技术和项目开发,把他们的物质利益和项目经济利益与移民增收直接联系起来,形成直接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库区科技推广。通过努力,使库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涌现1至2户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库区整体科技水平。

        第二,加快完善库区基础设施,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需要,加快完善库区基础设施,集中资金和力量优先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组公路建设、码头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的修复、配套,以此来拉动整个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着力调整库区经济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进库区走多业并举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一是做大做强库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良,规模调大,效益调好”的思路,突出茶叶、油茶开发,库汊养鱼、网箱养鱼和万亩消落区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搞好库区山水综合开发。加大山地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稀”优质高效的经济果药林,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力足山水,发展具有库区特色的养殖业,做足水面开发文章,大力发展养鱼、养虾、养鸭、养鹅等养殖业;充分利用库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大众化的库区旅游休闲项目和有库区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旅游成为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把市场开拓作为调整库区产业经济结构,发展库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培养乡土销售大户,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培育多种形式的流通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帮助移民群众把农产品卖出卖好,以销促产。四是调整移民就业结构。推动库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扩大移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第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库区的扶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对库区多渠道的投入体系,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加快库区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把库区移民工作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对库区移民给予财力、物力、智力上的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到库区搞开发投资,营造支持库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积极争取农业开发、交通、水利、电力建设、林业发展、扶贫解困、民政救济、以工代赈、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多种资金和项目向库区倾斜,形成对库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

    网友提问
    • 飘雪

        沅陵县近些年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请问县委县政府做了哪些工作?

      2015-11-24 16:45:00

    • 海棠花

      沅陵是库区移民大县,在移民过程中有没有产生一些民生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2015-11-24 16:45:00

    • 岁月如歌

        沅陵县精准扶贫的目标是怎样的?

      2015-11-24 16:45:00

    • 灰色空间

        沅陵县与其他地方相比,有什么特色和优势?

      2015-11-24 16:46:0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