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沅陵是库区移民大县,沅陵人民舍小家顾国家,在移民搬迁中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请问你们是如何创新移民后扶贫产业发展方式,引导库区人民重新置业、安居乐业的呢?
李峰:沅陵县境内有大中型水库9座(五强溪、凌津滩、凤滩、高滩、栗坡、田家坪、岩屋潭、挖鱼槽、鸟儿巢),总库容69.144亿m3,水库面积28244公顷,装机容量235.44万kw,年发电量95.88亿度,防洪保护面积12.08万公顷。全县有库区乡镇20个,行政村217个,村民小组1059个,涉及移民人口12.5万人,其中享受移民后扶人口83900人。2014年度全县农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2元的30.93%,全县处于贫困线下移民有3.6万人,处于极度贫困线移民1.9万人,居住在滑坡地质灾害点上移民3530人。为发展库区经济,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两年来,沅陵县委、县政府按照“争政策、兴产业、强基础、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移民产业发展、移民技能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狠抓政策兑现落实。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精神,切实做好政策实施的各项工作。一是严格执行资金发放计划。2007年以来,我县按照省、市要求,依据全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逐年编制和报批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年度计划。近十年来,我县累计发放和拨付后期扶持资金5.91亿元,其中直补到人资金3.89亿元,各类项目扶持资金2.02亿元。二是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一方面强化资金管理。为规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我县成立了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沅陵县移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沅陵县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保了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安全。另一方面强化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中,我县坚持以移民安置规划和年度计划为依据,遵循项目可行和资金可能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程序立项、预算、报批,按规定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现场监理制、项目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实施管理,确保移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移民技能培训。一是全力夯实基础。近十年来,完成库区公路建设56条,325公里,人行桥89座,码头346座,维修渡船75艘,解决了6万人的行路困难;改造维修冰冻灾害毁坏饮水工程68处,新建饮水工程项目112处,新开水井320口,解决了37000人的饮水困难;整合各类资金20800万元,着重解决了肖家桥乡变形边坡整治处理和五强溪集镇防护工程建设,使肖家桥乡滑坡体周边25户119人移民,乡中学640名师生脱离了危险,五强溪镇内3925人移民得到了防护,危房处理257户,共搬迁人口508人。二是积极开展培训。我县移民局与湖南农大、湖南生物机电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建立了产学研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解决水产、茶叶两大产业生产加工技术难题,同时聘请专家教授,组织专业技术员,经常深入基层,为企业、茶农、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十年来,我县共举办移民培训班545期,共培训移民20706人次,其中实用技术培训17472人次,技能培训3334人次。
(三)突出移民产业开发,切实增加移民收入。突出抓好了三个方面:一是茶叶开发方面。累计完成茶叶开发18540亩,通过“公司+加工厂+基地+移民”的产业模式,采用合同、合作、用工、参股、订单、包销、返利等方式,茶叶基地移民人均年增收2800元左右。二是水产养殖方面。完成养殖网箱升级改造3000口。库区综合养殖网箱养鱼达到46100余口,美国斑点叉尾鮰鱼网箱养殖达到17460口,中华鲟鱼、鲑鱼等精养鱼网箱养殖1000口左右,库叉栏网养殖由移民个人投资或配套投资达50余处15000亩,鱼苗种繁育基地2个。库区规模养殖大户达200余户,鲜活水产品年产量达8000吨,产值近8000万元。三是招商引资方面。2010引进江苏外婆家集团公司来沅陵发展,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怀化市外婆家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我县清浪乡实施网箱规模养殖。通过近年来努力,我县“碣滩茶”和“五强溪鱼”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远销欧美、日本、美国等地。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不断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县同步。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兴库,提高移民整体素质。针对库区移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库区科技素质低的实际,加强教育培训和科技扶持,切实提高库区移民特别是新生劳动力的素质,力争今后90%以上的库区青壮年劳动力每人掌握2至3门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技能或技术。一是实施科技兴库战略。加强移民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切实做好周密的计划安排,每年定期邀请专业科技人员,到库区各村开展3至4次以“种、养、加、销”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和市场知识的培训活动,同时,每年从库区各村、组选送一批优秀青年到各类职业学校或短期培训班进行专业学习。二是大力推广先进科技。鼓励科研和科技人员到库区从事技术和项目开发,把他们的物质利益和项目经济利益与移民增收直接联系起来,形成直接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库区科技推广。通过努力,使库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涌现1至2户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库区整体科技水平。
第二,加快完善库区基础设施,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需要,加快完善库区基础设施,集中资金和力量优先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组公路建设、码头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的修复、配套,以此来拉动整个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着力调整库区经济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进库区走多业并举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一是做大做强库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良,规模调大,效益调好”的思路,突出茶叶、油茶开发,库汊养鱼、网箱养鱼和万亩消落区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搞好库区山水综合开发。加大山地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稀”优质高效的经济果药林,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力足山水,发展具有库区特色的养殖业,做足水面开发文章,大力发展养鱼、养虾、养鸭、养鹅等养殖业;充分利用库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大众化的库区旅游休闲项目和有库区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旅游成为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把市场开拓作为调整库区产业经济结构,发展库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培养乡土销售大户,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培育多种形式的流通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帮助移民群众把农产品卖出卖好,以销促产。四是调整移民就业结构。推动库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扩大移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第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库区的扶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对库区多渠道的投入体系,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加快库区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把库区移民工作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对库区移民给予财力、物力、智力上的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到库区搞开发投资,营造支持库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积极争取农业开发、交通、水利、电力建设、林业发展、扶贫解困、民政救济、以工代赈、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多种资金和项目向库区倾斜,形成对库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