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株洲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上采取的主要措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7-11-30 11:33 【字体:

  主持人:数据最有说服力,我们看到了株洲近年来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何朝晖:谢谢!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不放松,我们自己跟自己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跟兄弟市州和发达城市比,特别是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我们做出新的更大的努力。

  主持人:您谦虚了。请您给网友介绍株洲在抓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上采取了哪些主要的措施?

  何朝晖:我们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主持人:请您给广大网友做个具体的介绍。

  何朝晖:好的。首先,是坚持“大保障”,优化创新环境。以完善政策为抓手,优化环境为关键,始终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制定实施“创新10条”、“双创8条”“人才优先发展30条”等政策措施,全面实行科技人才、创新平台、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五张需求清单”,清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创新创业的“痛点”和科技服务的“盲点”。深化财税、金融、产权保护、收入分配等相关领域改革,率先在全省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启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试点,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中国动力谷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开通全省第一家市州股权交易分所,集聚了创新要素,激发了创新活力。同时,加大奖励扶持,建立了包括“科技杰出贡献奖”、“创新奖”、“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奖”、“科技领军人才奖”在内的奖励体系。

  主持人:这是从政策层面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何朝晖:是的。其次,是构建“大体系”,促进全链条创新。按照“1+N”的布局模式,建成众创空间21家,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13家,其中轨道交通专业化众创空间成功进入国家首批示范专业化众创空间。投资200亿元建设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建成炎帝创客中心等一批众创空间,健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企业孵化链条。全市技术创新平台总数达198家,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104家。建立各类创新基地93家,其中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8家。组建“株洲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公司”,搭建集科技成果对接、知识产权交易、仪器设备共享、科技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科技服务。设立株洲市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建设“技术成果产权交易所”,获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30亿元。启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服务试点工作,湖南工业大学等10家试点单位率先纳入开放共享,有效提升了公共技术服务能力。组建株洲市智汇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11家国家知识产权运营示范机构之一。筹建国家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两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园区为载体的“3+1”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全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IGBT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

  主持人:也就是说株洲在努力探索建立全链条创新体系。

  何朝晖:是的,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第三,是紧盯“大产业”,打造制造强市。我们立足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国家层面重视,今年6月在《人民日报》头版重点推介。开展“株洲市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吸引市内外优秀科技成果来株洲转化实施。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株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地;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产品占国内市场的90%;新能源汽车产值150亿元,近1万台新能源客车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运行。智能快运系统(ART)顺利实现在实际道路上的示范运用,成为跨界创新的典范;全球首款12米智能驾驶客车已于8月进行公开演示,现在样车正在进行道路运行试验;IGBT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电动汽车领域,产品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自主可控计算机所有芯片部件实现国产,其生产线被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实行“十百千”工程,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213家(年底预计可达260家),其中全市产值过亿元高新企业达73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16家,过100亿元企业6家。抢抓“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全市140多家企业与国外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株洲企业兼并欧美国家企业13家,建立多个海外研发生产基地,突破和掌握了深海机器人、3D打印、水墨印刷等一批核心技术,株洲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出口全球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频频闪耀株洲制造、株洲智造的身影。

  主持人:是的,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株洲企业的身影闪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何朝晖:我们已经与6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往来。我们第四个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营造招才引智“大环境”,汇集优秀人才。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为人才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实施“万名人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计划”,让人才近悦远来。全市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20余万人的人才队伍汇聚成为全省首屈一指的企业创新资源。培育了以3名企业院士为首的国家级高端人才433人,建立了人才培养信息库,确定了289名市核心专家,评选了领军人才62名。市政府聘请了5名科技顾问,确定了清华、北航、哈工大、南理工等多所高校技术转移专家来株洲挂职。建立动力产业专家人才库,涵盖三大动力产业及三大新兴产业共计105位专家。在全省率先成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建成6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了7名外地院士和一大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来株洲创业。桂卫华、宋君强等10位院士在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设立院士工作点,聘请62位国家“863”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专家为中国动力谷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了专家院士行、博士教授与企业结对子计划、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活动,向基层、企业下派科技特派员共7批200余人次。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9.28件,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责任编辑:科创_李伟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