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春耕备耕进展顺利,农业生产开局较好。一季度全省农业经济平稳运行。
一、当前农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一季度全省农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总体平稳,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9.52亿元,同比增长3.3%,较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
(一)春耕备耕有序推进。一是农资化肥储备充足。目前全省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货源充足,需求总量保持平稳,能够满足农户春耕生产需求。需求结构呈现从传统农业向经济高效产业调整态势。二是农业结构总体呈现“稳中调优”态势。 “一季优质稻+油菜”、“一季优质稻+烤烟”、稻虾、稻鱼、稻蛙等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发展迅速,既提高了粮食生产及种养效益,又优化了种植结构,提升了农产品品质。高档优质稻种植意愿增强,预计今年稻田综合种养意向面积同比增长10%,旱杂粮意向种植面积增长4.8%。三是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服务。今年受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春耕备耕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开展烟叶、蔬菜等防寒防冻指导,精心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等业务培训,全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确保春耕备耕稳步推进。
(二)油菜籽生产基本稳定。近年来,全省各地把油菜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业效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培育,积极推进油菜机械化规模种植,逐步构建现代油菜绿色全产业链。预计2019年全省油菜籽种植面积同比增长3%。长势方面:1月份全省遭雨雪冰冻天气,对油菜生长有一定影响,尤其2月份,全省多连续阴雨天气,低温寡照,油菜叶片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发育缓慢,荚果数少。后期天气晴好,对油菜生长有利。
(三)蔬菜生长平稳发展。一季度我省蔬菜生产主要以存园越冬蔬菜生产、早春蔬菜育苗与移栽等生产形式为主,因去年冬季以来,全省遭遇历史罕见的连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对湖南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全省春季蔬菜翻耕整土、移栽定植、采收上市时间普遍推后,“春淡”期拉长。越冬存园蔬菜采收加速,早春蔬菜延迟上市,蔬菜价格上涨。但由于市场价格持续看好等有利因素,生产者积极性较高,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一定增长,但增速较上年均有放缓。据统计,2019年一季度蔬菜播种面积254.70千公顷,产量799.1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1.9%。
(四)生猪存出栏量下降。产能方面:存出栏“双下降”,产能去化。据国家统计局核定,一季度全省生猪出栏1815.7万头,同比下降5.5%;生猪存栏3577.2万头,同比下降10.7%,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348.9万头,同比下降12%;猪肉产量133.0万吨,同比下跌6.4%。据省畜牧水产局监测,自去年5月后,我省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10月后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总体来看,主要是受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环保等因素的影响,产能下降,养殖户补栏顾虑重重。后期预测:当前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大幅下滑,意味着下半年生猪供应将减少,尤其北方主产区因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去产能幅度较大。目前我省非洲猪瘟平稳可控,在猪肉价格看涨情况下,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高,今年下半年我省生猪生产可望恢复。价格方面:一季度生猪价格呈“V”字走势。春节前,受上年猪肉价格总体低位运行和非洲猪瘟造成的年末恐慌性出栏等因素影响,生猪价格快速下跌,跌速为近十年最高。从消费情况看,正常年份春节过后猪价都是下跌回落的,但今年出现相反行情,逆势快速上扬,尤其是3月8日后涨幅加快,养殖效益迅速扭亏为盈,养殖户出栏生猪头平盈利200元以上。3月第一周全省活猪均价12.99元/公斤,4月第一周活猪价格 14.83元/公斤,环比上涨14.2%,同比上涨29.9%。当前我省生猪存栏量处于相对低位,市场供应收紧,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市场价格持续小幅走高。
(五)水产品生产保持基本平稳。一季度全省水产品生产保持基本平稳态势,养殖水面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各地加快稻渔、渔业生产基础设施改造,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绿色渔业,生态渔业面积同比有所增长。受市场需求和价格影响,全省多地减少常规鱼的养殖规模,增加名特优水产养殖,推进养殖品种结构调整,预计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和规模同比增长。根据市场行情来看,今年大宗淡水鱼价格同比稳中略降,名特优水产品价格呈稳中略升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农业生产。2018年12月以来,全省遭遇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持续时长是1951年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冬季的极值,日照时数创历史同期新低,降水日数为历史同期第二多。阴雨日数之多、日照之少,为历史罕见,对湖南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油菜生育期推迟、长势偏弱,蔬菜生长缓慢,烤烟移栽期推迟,果树和茶叶等农作物均受到不同程度冻害,过低的温度不利于秧苗的存活。
(二)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影响。去年我省粮食市场行情总体维持稳中略跌、低位弱势运行的态势。国家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早稻、中晚稻每百斤收购价格分别为120元、126元,较2017年均下调10元。最低收购价粮的质量标准从过去的国标五等及以上提高到国标三等及以上。同时受农药、化肥、劳动力、土地流转租金上涨的影响,种粮成本不断增加,种植效益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蔬菜种植结构固化。近年来蔬菜、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呈增长态势,但种植结构固化,大多为常规品种,缺乏新品种、新技术的支持。蔬菜多为露天蔬菜,目前只有黄瓜、莴笋、空心菜、苋菜、大葱等常规品种,其他品种上市时间相比大棚时间较晚。上市后在当地销售供过于求,价格相对较低,利润较薄,农民增收空间不大。另外,蔬菜生产大部分以散户经营为主,对农产品销售的效益、途径、流量等情况掌握不全面,大部分蔬菜产品没有固定销售渠道,许多菜农还停留在“产后找出路”销售方式上。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农业生产服务。一是加强与气象、水利、国土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建立应急预案,及时向农民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二是抓好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和指导,确保早稻生产特别是机插秧、高产创建、统防统治以及春播作物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三是继续组织育插秧专家、农机人员深入乡村田间,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插秧机操作维护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服务,帮助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提升综合种养效益。稳妥推进低洼、冷浸、地力等级低的稻田开展稻(虾、鱼、蟹、蛙)等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推动非传统双季稻优势区开展稻(油、菜、烟、瓜)等水旱轮作,增加一季经济作物收入。加快粮食品牌建设,特别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以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加大对引入新品种、新技术的支持力度,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建设特色蔬菜优势区,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开展蔬菜绿色发展行动,推动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优质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提高蔬菜竞争力和蔬菜效益,扎实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提升蔬菜的综合竞争力,加大利润空间,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