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大跨越 经济结构大调整-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经济总量大跨越 经济结构大调整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8-10-15 08:40 【字体:

──改革开放40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经济结构实现大调整

  一、经济总量:由不足200亿元到突破3万亿元

  40年来全省经济总量从不足200亿元到突破30000亿元,扩大了189.5倍实现了四次大跨越。第一次跨越从1978—1993年,用时15年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3%第二次跨越,从1993—2004年用时11年迈上了5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9%第三次跨越,从2004—2008年仅用4年迈上了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3.5%第四次跨越,从2008年至今每年增加2千亿元左右的规模2012年突破2万亿元,2016年突破3万亿元2017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902.96亿元,年均增长10.7%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38.8倍年均增长9.8%。

  湖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286元历时11年,到1989年迈上千元台阶到2005年,迈上万元大关后平均每2—3年新增1万元。2009年突破2万元2012年突破3万元,2015年突破4万元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9558元,比1978年扩大了172倍总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1%,与全国的差距比1978年缩小了8.8个百分点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78年的28.3倍年均增长8.9%。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1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7340美元,正向全面小康大步迈进

  二、产业结构:由农业主导转为工业和服务业主导

  改革开放初期湖南为典型的农业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40.7%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40.7%、18.6%,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改革开放后,湖南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提升第三次产业经过四十年的努力,湖南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机械、石化、钢铁、烟草、电子信息、汽车、建筑业为主体的二产和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1978—2017年湖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6%产业结构总体呈现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态势,逐步由“一二三”演变为“二三一”再到“三二一”。40年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40.7%下降到2017年的8.8%降低了3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交替发展第二产业占比由1978年的40.7%下降到1990年的33.6%后,逐步提升到2011年的最高点48.5%再下降到2017年的41.7%。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50%达49.5%,比1978年上升了30.9个百分点

  (一)第一产业由“粮猪”经济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比由1978年的77.1%下降为2017年的49.8%,降低了27.3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3.8%、15.4%和0.9%上升为2017年的6.2%、28.9%和7.5%,分别提高了2.4、13.5和6.6个百分点生产方式由分散型、粗放型、低效型向合作型、规模型、科技型转变。湖南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规模农业经营户达12.21万户农民合作社6.44万个,全省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6%

  (二)工业经济由技术含量低、门类单一的结构向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强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和促进湖南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明显升级1978-2017年湖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从规模工业发展情况看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1.2%提高到2017年的5.5%医药制造业由1%提高到3.1%,汽车制造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由4.9%提高到7.5%此外,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1.3%比2010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8%比2010年提高了6.0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产业结构调整最为鲜明的特征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2017年湖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增长了85.2倍,占GDP的比重由3.6%上升至4.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了27.8倍,占GDP的比重由6.1%上升至7.9%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需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1979-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130.8倍,占GDP的比重由1.4%上升至4.7%提高了3.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了46.4倍占比由1.2%上升为3.0%,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由1991年的3.6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172.62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由1210万人次增加到6.69亿人次2017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203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

  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

    

1979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17

批发和零售业

6.1

6.6

8.5

9.9

9.6

8.9

9.0

8.1

7.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6

3.8

4.3

6.3

8.1

5.8

5.2

4.5

4.4

金融业

1.4

2.5

4.2

3.0

2.5

2.5

2.9

4.0

4.7

房地产业

1.2

2.2

2.2

2.1

3.7

3.3

2.9

2.6

3.0

  三、需求结构:由投资驱动逐步转为投资、消费双轮驱动

  消费、投资、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湖南位于内陆地区,属于内向型经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投资和消费且由投资驱动逐步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转换。2003—2009年湖南对投资高度依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由2003年52.8%逐步提高到2009年64.6%。自2010年起投资贡献率逐步降低,由2009年的64.6%下降到2017年的50.4%消费的贡献率由39.5%提高到51.8%。

  (一)投资需求由国有投资向非国有投资转变40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湖南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1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1328.08亿元,是1978年的1555倍投资率从1978年28.9%上升到2017年的51.9%,上升了23.0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78年的73%下降到2017年的33.2%非国有投资由27%上升到66.8%,提高了39.8个百分点

  (二)消费需求由数量型、温饱型向质量型、享受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的前10年居民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率从1978年的68.6%逐步上升到1990年的75.9%。自1991年起消费率逐年回落,2012年达到最低点45.8%近几年缓慢回升,2017年上升到53.3%比1978年下降了15.3个百分点。随着社会供给能力的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实现了全面升级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看,食品烟酒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36.5%下降到2017年的28.4%衣着类支出所占比重由10.8%下降到7.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支出所占比重由7.6%下降到6.4%而居住类支出所占比重由10.0%上升到18.8%,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由12.0%上升到17.2%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看,食品烟酒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下降明显由2010年的48.4%下降到2017年的30.5%,下降了17.9个百分点而居住类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则明显上升,分别由16.7%和7.3%上升到22.2%和14.8%分别提高5.5个和7.5个百分点。

  四、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主导转为多种所有制协同发展

  所有制结构调整是改革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湖南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公有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公有制经济比重逐年下降,2017年湖南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0.6%,与1978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相比明显下降。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公有制经济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2017年,在石油加工、电力生产供应业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公有制所占比重分别为87.2%和84.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占67.1%和64.2%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基础性、支柱性产业领域,公有制所占比重分别为41.9%和26.4%

  (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数量上看2017年,湖南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4250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3.3%。从总量上看2017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达59.4%比1978年的4.1%提高了55.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2040.26亿元占全省实缴税金的比重达57.8%。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分配结构:政府、企业、人民共享社会财富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分配关系得以改善

  (一)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均大幅增长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民财富显著增加。湖南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27.9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565.69亿元增长了162.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1978年的14.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930.90亿元增长了135.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324元和143元增加到2017年的33948元和12936元分别增长103.8倍和89.5倍。2017年GDP中的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及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之比为15.7:24.1:10.4:49.9,总体反映了政府、企业、人民共享社会财富

  (二)居民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保障力度的加大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分别由单一的工资收入、经营性收入转为多种报酬形式共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收入占55.3%比1995年下降了26.9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9.4%和21.7%比1995年分别提高了7.7个和8.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6.9%下降到33.8%,下降了43.1个百分点而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到41.3%,比1995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

  六、区域经济:紧密协作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大湘西开发”、“3+5”城市群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湖南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优势地区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趋向协调2017年,长株潭地区以全省13.2%的土地聚集了全省21%的人口,全省四成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41.3%的固定资产投资、52.2%的进出口核心增长极作用明显。湘南、湘西地区呈现强劲发展势头2012-2017年,湘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湘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两个地区发展速度虽然仍慢于长株潭地区(10.4%),但增速差距逐步缩小湘南地区与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差距由2012年的1个百分点缩小到2017年0.5个百分点,湘西地区与长株潭地区的差距由1.5个百分点缩小到0.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保持经济稳中有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更应该看到目前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未明显缩小等等。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湖南省统计局网站     责任编辑:郭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