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省工业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奋力前进,工业经济增速从年初低位开局以来,呈现出逐步企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全省工业经济自身发展呈现增速逐步企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工业增速回升,发展态势逐步企稳。1-11月,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比1-10月提高0.1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企稳态势持续巩固。
(二)园区工业加快发展,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园区发展是湖南工业经济发展一大特色。“十二五”期间,全省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3150.52亿元,逐步发展到2015年的6570.17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1年的38.8%逐步提高到2015年的61.5%。今年1-11月,全省规模工业中,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增速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快2.6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省规模工业的62.3%,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渐进深入,两高工业增长较快。随着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全省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始终领先规模工业平均增速,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逐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工业中两高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由2011年的33.7%和5.3%,分别提高到2015年的37.2%和10.5%。今年1-11月,全省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1.5%,增速分别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快4.3个和4.7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7.8%和11.0%,分别比上半年提高0.3个和0.2个百分点,分别比前三季度提高0.1个和0.1个百分点。
(四)行业结构逐步改善,多点支撑正在形成。一是汽车制造业率先发展。1-11月,全省规模工业中汽车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9.0%,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32.2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18.0%,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二是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1-11月,全省规模工业中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6.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5.6%,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0.4个百分点。三是食品工业加快发展。1-11月,全省规模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2%和9.8%,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快0.7个和1.6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快0.4个和1.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4个和3.0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工业累计增长0.6个和0.2个百分点。四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近期增速虽有下滑,但仍居各行业前列。1-11月,全省规模工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0.1%,增速虽比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7个和1.2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6.3个和3.3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0.8个和0.4百分点。
(五)企业市场适应能力逐步增强,经营效益逐步回升。1-10月,全省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累计增长8.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2.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1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7.8亿元,同比增长9.5%,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3季度分别高5.5个、2.6个和0.7个百分点。数据表明,随着工业提质增效系列改革措施逐步落地,全省工业企业市场适应能力逐步增强,获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
二、与中部省份比,湖南工业总体实力不强、行业结构欠优造成生产增速阶段性落后
1—11月,湖南规模工业增速排全国各省、区(市)第16位,比江西、安徽、河南和湖北分别低2.3个、1.9个、1.2个和1.1个百分点,增速差距明显,发展步伐相对滞后。
(一)行业结构相对欠合理,调整步伐仍待加快。1-11月,全省规模工业39个行业大类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2%)、烟草制品业(-8.5%)、农副食品加工业(9.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8%)、专用设备制造业(2.2%)、通用设备制造业(10.1%)、汽车制造业(39.0%)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4%)实现增加值总量居前10位,但其中有5个行业增速低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速。主要构成行业分化发展对全省工业经济加快增长造成制约。我省汽车制造业(所占份额居中部并列第四)、医药制造业(所占份额居中部第四)等发展快、市场适应能力强的行业在全国所占份额相对偏小,而烟草制品业(所占份额居中部第一)、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所占份额居中部第一)等发展遇到瓶颈,增长乏力的行业所占份额相对偏高。具有增速优势的行业所占份额偏小,而增长受阻的行业所占份额偏高,行业结构欠合理,不利于工业经济持续良性发展。
2015年中部六省规模工业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 |
||||||
单位:% |
||||||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总计 |
1.3 |
3.5 |
2.9 |
6.6 |
3.8 |
3.2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23.0 |
4.4 |
0.6 |
8.8 |
0.4 |
2.0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0.7 |
0.0 |
0.0 |
1.7 |
0.5 |
0.0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3.2 |
4.8 |
2.8 |
2.1 |
4.5 |
1.8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0.7 |
1.5 |
6.5 |
27.1 |
0.7 |
6.6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0.1 |
4.2 |
4.8 |
8.1 |
10.1 |
6.9 |
开采辅助活动 |
0.0 |
0.1 |
0.0 |
6.3 |
4.0 |
0.0 |
其他采矿业 |
0.0 |
0.0 |
1.2 |
0.0 |
2.4 |
11.4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0.5 |
4.4 |
3.0 |
9.1 |
7.0 |
4.5 |
食品制造业 |
0.5 |
2.8 |
2.5 |
12.6 |
5.2 |
4.3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1.1 |
3.5 |
1.9 |
8.5 |
9.5 |
3.6 |
烟草制品业 |
0.5 |
3.7 |
2.1 |
5.0 |
6.4 |
9.3 |
纺织业 |
0.1 |
2.4 |
2.8 |
6.3 |
5.5 |
1.6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0.1 |
4.4 |
6.1 |
5.3 |
4.2 |
1.4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
0.0 |
2.8 |
3.8 |
9.6 |
1.4 |
3.0 |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0.1 |
4.6 |
2.8 |
6.1 |
3.0 |
4.8 |
家具制造业 |
0.1 |
4.1 |
2.9 |
7.5 |
2.0 |
3.8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0.1 |
2.5 |
2.4 |
7.2 |
3.8 |
4.5 |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0.2 |
5.3 |
4.5 |
7.0 |
4.6 |
5.1 |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
0.0 |
2.7 |
3.5 |
5.9 |
1.1 |
2.1 |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2.3 |
1.3 |
1.4 |
2.8 |
2.3 |
1.9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0.8 |
2.4 |
2.8 |
4.8 |
4.8 |
3.5 |
医药制造业 |
0.7 |
2.7 |
4.4 |
7.7 |
4.2 |
3.7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0 |
1.4 |
1.2 |
1.3 |
1.0 |
0.4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0.2 |
4.5 |
2.1 |
6.0 |
3.7 |
2.0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0.5 |
3.8 |
4.5 |
14.3 |
5.0 |
4.6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3.0 |
3.1 |
1.9 |
5.4 |
3.3 |
2.2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0 |
5.5 |
11.9 |
9.6 |
3.0 |
5.5 |
金属制品业 |
0.3 |
3.3 |
1.9 |
5.0 |
3.5 |
2.8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0.3 |
4.2 |
1.6 |
6.7 |
2.4 |
3.1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7 |
3.8 |
1.4 |
10.1 |
2.8 |
7.2 |
汽车制造业 |
0.1 |
3.2 |
1.7 |
3.8 |
7.7 |
1.7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0.9 |
1.7 |
0.8 |
5.0 |
2.5 |
5.8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0.2 |
6.3 |
3.9 |
4.4 |
2.5 |
2.4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0.7 |
2.1 |
1.5 |
4.0 |
1.9 |
2.0 |
仪器仪表制造业 |
0.3 |
2.3 |
1.5 |
4.3 |
1.8 |
2.6 |
其他制造业 |
0.2 |
4.2 |
2.8 |
3.5 |
5.5 |
7.0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
0.1 |
10.9 |
3.8 |
3.6 |
3.3 |
4.0 |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1.0 |
3.7 |
0.1 |
3.5 |
3.6 |
0.2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2.6 |
3.1 |
1.9 |
4.8 |
2.8 |
2.3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2.4 |
2.5 |
1.9 |
4.5 |
2.6 |
2.1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0 |
2.6 |
3.0 |
3.1 |
3.4 |
4.4 |
(二)支柱产业发展欠优,引领作用仍待加强。一是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但规模相对偏小。1-11月,全省共生产汽车66.61万辆(不含长沙大众),比上年同期增产10.64万辆,但生产总量仍大幅低于湖北(216.17万辆)、安徽(123.74万辆)。二是有色金属减产明显。1-11月,全省十大有色金属产量205.18万吨,生产总量虽居中部第二,但产量不增反降,比上年同期减产43.06万吨。而同期安徽、河南、山西十大有色金属产量均实现不同程度增产,分别增产48.67万吨、20.34万吨和12.87万吨;江西、湖北产量虽有所减少,但减幅大幅低于我省,分别减产7.31万吨和8.28万吨。三是装备制造业增速相对偏小。1-11月,全省规模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7%,增速虽稍快于湖北(10.7%),但仍大幅低于江西(15.5%)、安徽(12.6%)。四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1-11月,全省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1.5%,增速大幅低于湖北(22.3%)和安徽(19.2%)。
1-11月中部六省汽车、十大有色金属产量情况对比 |
||||
|
汽车产量 (万辆) |
十大有色金属产量 (万吨) |
||
地区 |
本期 |
上年同期 |
本期 |
上年同期 |
山西省 |
0.37 |
|
108.28 |
95.41 |
安徽省 |
123.74 |
104.49 |
169.66 |
120.99 |
江西省 |
47.01 |
37.43 |
145.86 |
153.17 |
河南省 |
56.36 |
46.01 |
496.63 |
476.29 |
湖北省 |
216.17 |
175.13 |
79.14 |
87.42 |
湖南省 |
66.61 |
55.67 |
205.18 |
248.24 |
(三)企业规模偏小,获利能力相对偏弱。一是企业规模偏小。1-11月,全省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4151家,低于河南(23029家)、安徽(19186家)、湖北(16355家),居中部六省第四位,按规模工业资产总计分摊,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资产大幅低于山西、河南、湖北和江西,居中部第五位。二是获利能力偏弱。1-11月,全省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累计增长8.0%,居中部六省第二,但实现利润总额累计仅增长9.5%,居中部第四。三是企业数量和盈利能力始终相对靠后。2011—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虽由2011年的12477个增加到2015年的13723个,主营业务收入由25726.2亿元提升到35152.2亿元。但与中部省份比,自2013年以来,全省企业数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始终居中部第四,平均单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水平始终低于江西、河南和湖北。企业规模偏小,获利能力偏低表明工业经济中龙头企业偏少,工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相对偏低,长此以往不利于工业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2011—2015年中部六省规模工业企业数及主营业务收入表 |
||||||||||
地区 |
规模工业企业单位个数 (个) |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
山西省 |
3675 |
3905 |
3979 |
3906 |
3731 |
16803.9 |
18118.9 |
18393.3 |
17801.1 |
14393.7 |
安徽省 |
12432 |
14514 |
16193 |
17762 |
17969 |
24960.2 |
28905.1 |
33788.8 |
36838.4 |
38364.4 |
江西省 |
6481 |
7217 |
8126 |
8996 |
9226 |
18580.3 |
22533.4 |
27035.1 |
31077.5 |
32459.4 |
河南省 |
18328 |
19237 |
20573 |
21748 |
21898 |
47647.2 |
52276.4 |
59975.2 |
68037.5 |
72381.4 |
湖北省 |
10633 |
12441 |
14650 |
15957 |
15925 |
27081.9 |
32326.0 |
38183.4 |
41401.5 |
42470.2 |
湖南省 |
12477 |
12785 |
13598 |
13723 |
13822 |
25726.2 |
27823.3 |
31854.7 |
33489.4 |
35152.2 |
(四)经济活力欠佳,相关指标相对偏弱。1-11月,湖南工业用电量736.9亿度,少于河南(1975.77亿度)、山西(1256.5亿)、安徽(1077.69亿度)和湖北(1012.98亿度);用电量同比增长-5.5%,比全国水平低8.1个百分点,比江西、安徽、湖北、河南、山西分别低11.8个、11.0个、8.0个、7.2个和7.3个百分点。从2011—2015年中部六省工业用电量情况看,全省工业用电量总量始终低于河南、山西、江西和湖北,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始终居中部六省末位。
2011—2015年中部六省工业用电量及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 |
||||||||||
单位:亿千瓦时 |
||||||||||
工业用电量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
总量 |
占比(%) |
总量 |
占比(%) |
总量 |
占比(%) |
总量 |
占比(%) |
总量 |
占比(%) |
|
山西省 |
1345.1 |
81.5 |
1434.0 |
81.2 |
1475.5 |
80.5 |
1452.1 |
79.7 |
123.1 |
78.4 |
安徽省 |
877.8 |
71.9 |
950.5 |
69.8 |
1057.1 |
69.2 |
1120.8 |
70.7 |
112.0 |
72.9 |
江西省 |
596.0 |
71.4 |
595.6 |
68.6 |
641.9 |
67.8 |
696.7 |
68.4 |
81.7 |
74.6 |
河南省 |
2043.4 |
76.8 |
2040.1 |
74.2 |
2100.2 |
72.4 |
2172.0 |
74.4 |
211.6 |
80.2 |
湖北省 |
1046.0 |
72.1 |
1043.0 |
69.2 |
1106.0 |
67.9 |
1129.8 |
68.2 |
105.7 |
68.3 |
湖南省 |
812.4 |
62.8 |
810.0 |
60.2 |
870.2 |
61.1 |
895.7 |
62.6 |
87.8 |
63.2 |
三、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1、价格持续走低,需求相对不足。产品价格是反映市场需求状况的晴雨表。今年1—11月,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虽由1-2月同比下跌4.2%逐步回升到同比下跌1.7%,但价格总体低位运行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2、资金持续紧张,外部环境相对欠优。近年来,资本市场越来越成熟、完善,实体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房地产热逐步降温、美联储加息等对工业经济运行环境影响较大。再加之,我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烟草等行业正面临天花板效应影响,如果企业融资渠道受阻、内外需求更加趋紧,自身优势行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发展再遇到瓶颈,全省工业经济势必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3、综合成本提高,企业压力大。我国全面完成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虽要较长的时期,在此过程中,人工成本、转型发展成本不断攀升,将进一步挤占利润空间,给下阶段湖南工业经济带来一定挑战。
四、几点建议
总体来看,当前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企稳回升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呈现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效益水平逐步提升,抱团发展出现成效的良好格局。但也应当看到,与中部兄弟省份比,我省工业经济发展规模、结构、技术水平和经济活力仍稍显不足。与此同时,需求不足、价格走低、成本升高、环境欠优等诸多不利因素也给全省工业经济带来一定挑战。建议下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在注重质量、盘活存量、做大总量基础上助推全省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培优扶强,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完善产业布局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强化服务,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优势行业集中。加大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帮扶重点企业提高工业生产质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突出特色,持续推进精准化招商。应根据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实际,深入分析产业形势,实施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努力提高主导产业所占份额,在优化产业结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项目引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企业,加快产业集聚,争取在汽车制造、有色加工、食品制造等特色产业招商上取得突破。
(三)注重创新,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企业创新平台、重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结合湖南工业发展特色,引导资金注入优势实体行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吸收引进再创新。
(四)招才引智,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充分发挥湖南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努力创造政策环境留住人才。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
(五)创新服务,大力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要进一步强化帮助企业、支持企业的发展意识,竭力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帮助企业加快发展,共同营造亲商、富商、扶商的良好氛围。针对当前部分企业出现的融资难等突出问题,政府应加大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支持担保企业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引导银政企三方深度对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