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湖南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湖南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产值逐年增长。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大惠农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各种补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30.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3043.52亿元,年均增长4.0%;林业产值317.38亿元,年均增长6.4%;牧业产值1601.75亿元,年均增长1.8%;渔业产值366.93亿元,年均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01.18亿元,年均增长6.8%。
(二)粮食生产稳中有增。2010年以来,湖南狠抓粮食生产,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三农”经济上新台阶。全省五年来粮食生产面积和总量基本稳定。“十二五”期间,除2015年较2014年减少了45.7万亩以外,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2015年全省粮食面积7416.95万亩,比2010年增加203.3万亩,增长2.8%;单产稳定在400公斤/亩左右,2015年达405公斤/亩,略高于近5年平均水平;粮食总产600.6亿斤,比2010年增加31.1亿斤,增长5.5%;除2013年下降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增长,5年年均增长1.1%。
表1 2010-2015年湖南省粮食生产情况 |
|||
年份 |
面积 |
单产 |
总产 |
(公斤/亩) |
(亿斤) |
||
2010 |
7213.7 |
395 |
569.5 |
2011 |
7319.4 |
402 |
587.9 |
2012 |
7362.0 |
408 |
601.3 |
2013 |
7404.9 |
395 |
585.1 |
2014 |
7462.7 |
402 |
600.3 |
2015 |
7417.1 |
405 |
600.6 |
2015年比 |
2.8 |
2.5 |
5.5 |
2010年增长(%) |
从杂交、优质水稻看,2010年以来,全省杂交稻、优质稻播种面积比例逐年提高。2015年,杂交稻播种面积3274.52千公顷,占稻谷播种面积的73.0%,比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优质稻面积2916.69千公顷,占稻谷播种面积的65.0%,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三)经济作物结构有所调整。一是蔬菜产量和面积大幅增长。201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37.29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21.2%;产量3996.85万吨,增长28.0%。蔬菜产量和面积双双大幅增长,得益于各级政府促进蔬菜科技进步、强化质量监管,加强基地建设,注重产销衔接等,有效保障了主要“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运行。二是油料产量和面积继续增长。2015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44.51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19.3%;产量242.89万吨,增长24.4%。其中,油菜籽产量210.81万吨,增长26.5%。三是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所调整。2015年,棉花播种面积11.37万公顷,比2010年下降35.0%;产量14.5万吨,下降36.1%。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棉花市场需求疲软,价格低迷,加之国家取消棉花保护价收购,导致种植效益下降,农户种植意愿降低。
(四)养殖业平稳发展。2015年,湖南年末生猪存栏在4079.4万头,较2010年增长0.9%;生猪出栏6077.2万头,较2010年增长6.2%。年末羊存栏546.1万只,较2010年增长7.2%;羊出栏699.9万只,较2010年增长6.7%。年末牛存栏471.7万头,较2010年增长8.4%;牛出栏168.5万头,较2010年增长16.6%。家禽存笼32105.8万羽,较2010年增长17.8%;家禽出笼41474.7万羽,较2010年增长8.1%。2014年,全省水产品产量247.96万吨,2010—2014年年均增长5.7%。其中,淡水产品捕捞产量18.08万吨,年均增长6.0%。全省淡水养殖面积460.16千公顷,年均增长3.9%。
表2 2010-2015年湖南省生猪存出栏情况 |
||
年份 |
存栏 (万头) |
出栏 (万头) |
2010 |
4044.86 |
5723.50 |
2011 |
4158.20 |
5575.90 |
2012 |
4245.52 |
5878.80 |
2013 |
4096.91 |
5902.32 |
2014 |
4188.30 |
6220.30 |
2015 |
4079.40 |
6077.20 |
2015年比 |
0.9 |
6.2 |
2010年增长(%) |
(五)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国排位领先。2010-2014年,湖南稻谷、生猪、油料、水产品等生产规模较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稻谷总产量一直稳居全国首位,并与第二名江西一直保持了600万吨以上的领先优势,占全国的份额也一直稳定在12%以上。粮食、棉花、水产品排位基本稳定;蔬菜、油料在全国排名略有上升;生猪出栏量排名第三。
表3 2010-2014年湖南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国排位
年份 |
粮食 |
稻谷 |
蔬菜 |
生猪 (出栏) |
油料 |
棉花 |
水产品 |
2010 |
8 |
1 |
7 |
2 |
6 |
8 |
4 |
2011 |
9 |
1 |
7 |
2 |
5 |
8 |
5 |
2012 |
9 |
1 |
7 |
2 |
6 |
7 |
4 |
2013 |
9 |
1 |
6 |
3 |
6 |
7 |
4 |
2014 |
9 |
1 |
6 |
3 |
5 |
9 |
5 |
(六)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十二五”期间,全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形成了财政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热潮。突出培育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企业334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429家。其中,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为405家,过10亿元的35家,过50亿元的2家,过100亿元的2家。旗舰型大企业集团增多,提升了对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带动能力。二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力度加大。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总面积已达1483.2万亩,比2010年增长了1.3倍,占耕地面积的24%。并且,土地流转呈现过程趋于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特点。除了原有的个体农户、种养殖大户外,还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城镇居民以及外地农民等,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十二五”期间,湖南的部分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甚至在短期内呈现过山车式的价格变化。以生猪价格为例,据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监测资料,2011年10月湖南生猪价格开始震荡下跌,经历了三年多的市场低迷,2015年3月下旬价格开始反弹,并在随后几个月内迅速上扬。从3月下旬活猪均价12.57元/公斤,到8月全省最高均价19.21元/公斤,仅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出栏生猪从每头平均亏损150元左右转变成盈利400多元。尽管此轮上涨行情给生猪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生猪价格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容易引发养殖户一哄而上、盲目扩产,增加了市场风险,从长久来看不利于生猪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农村老龄化严重。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在1200万人左右,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当前农业兼业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情况日益严峻。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中,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为主,文化程度不高。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扩大和农村精英阶层流失,农村特别是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素质在不断弱化。
(三)农业污染依然严重。化肥农药、养殖废弃物居高不下导致农业环境堪忧。2010年到2015年,全省化肥使用量从824.90万吨增加到840.13万吨;2010年到2015年,农药使用量从118.76万吨增加到122.35万吨。据农业部门数据显示,每年仅生猪粪便排放量达2.3亿吨,约25.8%的农田灌溉水和18.3%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四)农民收入仍然偏低。2010年以来,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位在12至17位之间,201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3元,年均名义增速12.6%,较2010年排名下降两位居全国第14位(见表3),在中部六省中落后湖北(11844元)、江西(1113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由2010年的296元扩大到429元。
表4 2010-2015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
|||
年份 |
收入(元) |
名义增速 |
全国排位 |
(%) |
|
||
2010 |
5622 |
- |
12 |
2011 |
6567 |
16.8 |
17 |
2012 |
7440 |
13.3 |
17 |
2013 |
8372 |
12.5 |
12 |
2014 |
10060 |
11.4 |
14 |
2015 |
10993 |
9.3 |
14 |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有关。据美国经济学家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农民的收入就会大幅度提高。从总体上看,在中国受过高中教育的农民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从事其它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经营成果和效益均高于只受过初中或小学教育的农民。
(二)加强农业发展生态管理。运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农业走向绿色高效发展之路。一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降低化肥用量,提高有机肥使用量;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替代中高毒农药,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实施植保绿色防控技术。二是采取各种措施,有效遏止秸秆焚烧。推广有机质提升技术,发放秸秆腐熟剂,提高秸秆还田数量和质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三是建立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农业生产内部物资和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既提供能源,又促进农业全面发展例。
(三)完善投入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强“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尤其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必须按时足额兑现到户,并严格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