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努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省农村经济总量继续稳步增长,农业总体经济形势运行良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39.87亿元,同比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22元,同比增长14.5 %。
一、全年农业与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
(一)农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0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04.47亿元,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2071.55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212.43亿元,增长6.9%;牧业产值1118.20亿元,增长3.4%;渔业产值232.70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9.60亿元,增长6.7%。2010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39.87亿元,增长4.3%。
(二)种植业生产形势基本平稳。一是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全省粮食种植面积480.9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2%。面对初期低温寡照、雨水多,后期水稻病虫害加重发生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省各级积极应对,结合晚稻补助政策的落实,加强生产服务和农资市场监管,努力扭转上半年粮食生产因灾造成的被动局面,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基本稳定。二是棉花产销形势较好。全省棉花产量增加,品质提升,收购价格提高。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约262.5万亩,比上年增长15.1%。产量22.7万吨,增长7.1%。由于部分地区推行了良种补贴,棉花种植品种从140多个减少到40个左右,品质得到改善。三级籽棉收购价格达5.6元/斤,比上年开秤价几乎翻番。棉农每亩收入将达到2500元,纯收入在2100元左右,比上年增收50%以上。三是油料作物产效双增。全年油料种植面积1817.0万亩,较上年增长7.3%,其中油菜面积1633.34万亩,较上年增长7.2%。油料产量195.26万吨,增长8.9%,其中油菜籽产量166.62万吨,增长8.6%。油菜籽收购价格在1.94-1.95元/斤,同比增长9.6%。按亩产240斤菜籽、出油率35%计算,每亩可产油84斤、菜粕144斤,按菜油均价9元/斤、菜粕1元/斤计,平均每亩收入达900元;除去每亩物化成本及人工费用等378元,每亩净收益52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四是其它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年内全省加快效益蔬菜、精品蔬菜、出口蔬菜、专业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创建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标准菜园,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699.71万亩,增长6.5%。蔬菜产量3122.93 万吨,增长9.8%。全省茶叶产量11.77万吨,比上年增长19.5%。水果产量825.11万吨,比上年增长15.3%;全省麻类面积39.18万亩,减少17.0 %;麻类产量6.42万吨,减少16.4%;烟叶面积144.60万亩,增长0.1%,产量22.22万吨,比上年增长2.0%。。
(三)林业经济呈现良好势头。全年湖南省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13.44千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 73.57千公顷、四旁(零星)植树1.22亿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481.03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71.95千公顷、成林抚育面积 245.57千公顷;抚育改造出材量16.01万立方米、林木种子采集量3193吨、当年苗木产量9.63亿株、育苗面积 24.07千公顷、油茶籽38.64万吨、油桐籽3.87万吨、板栗7.25万吨、木材557.60万立方米、竹材6029.20万立方米。
(四)畜牧水产健康发展,养殖效益稳步提高。一是畜禽养殖发展持续向好。全省猪肉产量412.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3%,全省牛肉产量16.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4%,禽肉产量53.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0%,禽蛋产量91.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2%;牛奶产量7.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6%。二是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养殖面积和总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水产养殖面积达395.57千公倾,增长3.3%;水产品总产量达198.89万吨,增长5.5%。精养面积不断扩大,达236.27千公倾,占养殖面积的60%。名优水产养殖产量快速增长,虾蟹类、鳖类、牛蛙等名优特水产品产量分别为23312吨、3861吨和8217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2.8%、42%和11.7%。尤其是大鲵养殖发展加快,全省养殖大鲵15.74万尾,成鲵产量达11.34万公斤,总价值3.06亿元。
(五)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2010年全省水利工程投入资金122.06亿元,增长72%;开工各类水利工程77.9万处,增长52%;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3.66亿立方米,增长133%;全省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1.8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3.0千公顷,分别增长1.2倍和1.4倍。农村用电量98.63亿千瓦时,增长5.4%。全年化肥施用量236.57万吨,增长2.1%。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51.55万千瓦,增长6.9%。
(六)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4.8万家,其中,345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900亿元,增长26.7%;实现利润和利税102亿元,增长14.6%。农民专业合作社6777个,增加2727户,增长67.3%,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115.55万户,增加31.55万户,增长37.6%。全省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3546公里。年内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00个,新建农村沼气池15.81万户。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494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400个,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行政村2004个。
(七)农民收入保持增长态势,工资性等收入增长较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22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其中,长株潭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296元,增长17.5%;3+5城市群农民人均纯收入6810元,增长15.1%;湘西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537元,增长12.5%;全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回升明显,人均2656元,增长18.9%,增幅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占现金收入比重高达47.2%。家庭经营纯收入2464元,增长9.2%,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502元,增长20.3%。
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我省现有水利工程虽量多面广,但年久失修,大部分水库鱼塘特别是一些大中小型水库蓄水灌溉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一些农田排灌设施不完善,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每年仍有水旱灾害发生。2010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736.68千公顷,比2009年提高0.6%,但仍低于1997年10个百分点左右。由于抗旱减灾能力不足,2010年全省农作物洪涝灾害受灾面积2066千公顷,旱灾435千公,旱涝灾害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达402千公顷。
(二)生猪价格波动大,养殖业存在一定风险。生猪价格总体走势呈前低后高的“V”型走势,从年初开始生猪价格一直下行,生猪平均收购价格由年初的11.7元/公斤降到6月份的9.4元/公斤,7月初开始触底反弹,7月份生猪平均价格为10.6元/公斤,到12月份已达到了14.4元/公斤,较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5%。由于一、二季度猪肉价格偏低,部分农户亏本养殖,积极性受挫,甚至出现宰杀母猪的现象,导致生猪存栏减少,市场供应偏紧,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给养殖也带来了较大风险。
(三)农民增收存在困难。虽然良种补贴、农机购买补贴和粮食补贴等政策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退耕还林等政策提高了农民收入,但各级财政难于在较高基础上继续增加大量资金投入,支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依靠政策进一步增收的空间缩小。由于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外出农村劳动力仍从事低收入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
三、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抗灾减灾的能力和农业收益的高低。抓住国家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特别是大兴水利的重要机遇,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加强农田建设和农田排灌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和防洪质量,保障农业稳产高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建设好一批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和设备,筑牢农业基础, 提高农业抗灾减灾的能力,有效降低农业风险。
(二)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控,提高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及时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求和价格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调整和改善重要农产品价格关系,疏导价格矛盾,努力形成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既促进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升,又防止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健全农产品价格监测制度和农产品成本调查制度,加强农产品价格形势分析和农产品成本效益比较分析,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促进市场合理竞争,维护正常流通秩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避免由于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业效益水平。要立足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两型”农业新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一是着力抓好生猪、蔬菜、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支持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布局的区域化、加工的精深化、营销的品牌化。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流通体系,打造转化率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链条。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切实改善金融、保险等服务,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一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加快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挖掘农业增效和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培育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促进农民就业。二是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加强农民就业创业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加大对农村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分工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