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发展新形势、新机遇,全省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坚定不移推进“一化三基”战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向好发展的势头更加巩固,但也面临着新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积极应对。
一、对首季开局态势的分析
一季度,全省经济基本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发展势头,实现“开门红”。初步核算,一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956.22亿元,增长 13.6%,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2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371.40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1304.55亿元,增长6.5%。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的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27.1%,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客货换算周转量增长8.0%,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成品油销售量增长28.1%,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33.2%,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但也有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财政支出等部分指标的增速有所回落。
(一)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一是春耕生产进展顺利。预计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8%。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货源比较充足,除农膜、早稻种子特别是杂交稻种子的价格有所上涨,其他农资价格基本稳定。油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产品长势良好,有望增收。养殖业平稳增长,一季度全省生猪、牛、羊出栏数、家禽出笼数及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5%、7.3%、3.6%、9.0%和4.3%。二是工业生产高位运行。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1067.22亿元,增长27.4%,比上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4位。其中,电子信息、建筑材料、装备制造、造纸工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9.4%、38.9%、37.9%和35.5%。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达98.83%,比1—2月提高0.59个百分点。据调查,90%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产销情况较好。与工业发展高度相关的工业用电量增长30.3%,比上年同期提高22.6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业持续活跃。一季度,全省共销售商品房屋651.63万平方米,增长42.5%,比上年同期提高36.3个百分点;销售额205.75亿元,增长76.6%,比上年同期提高68.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96.81万平方米,增长38.3%;住宅销售额175.65亿元,增长67.7%。
(二)内外需求协调增长。一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8.12亿元,增长28.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04.72亿元,同比增长25.3%。非国有投资增速快于国有投资。全省非国有投资809.93亿元,增长32.3%,比国有投资快8.9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67%,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2%,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省在建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926个,完成投资378.35亿元,增长34%,比上年同期提高15.1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32个,比上年同期多49个;完成投资51.81亿元,增长89.4%,比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加快增长。一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227.20亿元,增长42.8%,比上年同期提高32.2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市场继续兴旺。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8.26亿元,增长18.4%。城镇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长18.5%,比乡村市场增速快1.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35.2%,比限额以下快22.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43.5%,比非耐用品类零售额快11.7个百分点。家电下乡顺利推进。截至4月2日,全省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314.6万台,销售额58亿元。三是进出口强劲回升。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27.36亿美元,增长30.5%,比上年同期提高54.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2.90亿美元,增长40.3%,比上年同期提高54.1个百分点;出口14.45亿美元,增长22.8%,比上年同期提高53.4个百分点。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76.6%和45.4%。加工贸易商品出口1.81亿美元,增长40.1%;一般贸易商品出口12.46亿美元,增长20.9%。服务外包来势喜人。一季度,我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7896万美元,同比增长6.3倍,继续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是工业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行业增加值增长38.3%,比规模工业平均增速快1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8.4%,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0亿元,增长30%,比上年同期提高12.4个百分点。二是投资重点比较突出。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391.0亿元,增长38.3%,比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323.18亿元,增长34.3%。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02.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48.2%。民生工程投资51.45亿元,增长37.3%。三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企业汽车类零售额85.84亿元,增长48.1%,比上年同期提高22.4个百分点;受汽车消费带动,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95.37亿元,增长43.9%;化妆品类零售额5.15亿元,增长33.0%;金银珠宝类零售额5.73亿元,增长37.5%。
(四)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一是财政收入加快增长。一季度,全省财政总收入443.11亿元,增长33.2%,比上年同期提高27.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3.55亿元,增长30.6%,比上年同期提高20.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13位。二是工业效益持续好转。随着市场转暖,全省产销情况逐步好转,有色、钢铁等工业品出厂价格回升,工业效益持续好转。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34.76亿元,同比增长46.0%;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9.19亿元,增长63.7%。38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实现盈利。截至3月底,规模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0.0%,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19.97亿元,下降48.0%。
(五)要素供应比较有力。一是新增贷款较多。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232.17亿元,比年初新增694.96亿元,同比少增471.20亿元,但仍处历史高位,基本满足了我省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短期贷款余额3219.25亿元,比年初新增134.51亿元,同比少增117.36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余额6512.10亿元,比年初新增632.05亿元,同比少增58.64亿元。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一季度,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77亿美元,增长18.3%。实际到位内资409.87亿元,增长28.7%,比上年同期提高15.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到位内资244亿元,增长26.7%,占全省总额的59.5%。三是土地等生产要素基本满足发展需求。一季度,全省500万元以上项目规划用地4.06亿平方米,增长30.8%;实际征用2774.8万平方米,增长22%,基本保障了用地需求。能源、运输等生产要素也基本得到了保障。
(六)民生质量继续改善。今年以来,全省继续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民生质量逐步改善。一是民生支出继续增加。一季度,全省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5.43亿元,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补助支出23.46亿元,教育支出73.96亿元,分别增长22.9%、21.9%和10.5%。二是劳动就业稳步增长。据劳动部门统计,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7.72万人,增长12%。三是城乡收入有新的提高。一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22元,增长9.9%,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07元,增长12%,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全省经济之所以能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较大程度上还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部分指标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冷静分析。
一是出口尚未完全恢复。一季度,全省出口总额虽然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但与2008年同期相比,仍下降14.8%。从主要出口商品来看,占全部出口额13%的钢材出口1.89亿美元,下降25.8%,仅为2008年同期的61%。汽车(包括整套散件)出口额0.38亿美元,仅为2008年同期的63.5%;增长4.5%,比2008年同期低43.9个百分点。
二是部分行业发展放缓。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如,依据税收及从业人员增减数据推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增加值增速都在5%以下甚至负增长。据税务部门统计,一季度全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税同比下降0.6%(2009年全年增长28.6%)。
三是项目平均规模偏小。一季度,全省城镇投资项目总规模为9291.48亿元,平均规模为1.33亿元,比全国城镇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少0.49亿元。一季度,全省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3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亿元投资项目的贡献率不足四成,仅为35%。
四是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经营农业和牧业的纯收入占30%以上(2009年为30.2%)。今年,这两方面的收入都受到一定影响。一方面,生猪养殖效益下滑。3月底全省活猪价格同比下降14%,饲料价格持续上涨,育肥猪饲料同比上涨6%,猪粮比价接近5.1:1,农民每出栏一头猪亏损140元左右。另一方面,部分农资价格上涨。杂交早稻、超级稻种子价格上涨50%-100%,仅早稻种子一项亩增生产成本24元;农膜价格每吨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00元;部分农药价格也在趋涨。
五是就业压力仍然严峻。今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超过31万,创历史新高。据长沙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专科和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中毕业后没找到工作的比重为25.6%。据调查,今年全省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中,赴省外转移就业的减少,在省内转移就业的增多,达28.9%,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加大了省内就业的压力。
二、对后期若干不确定因素的判断
总体来看,今年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要好于上年。世界经济正在恢复性增长,全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不断巩固,国家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扩内需政策效应将会继续显现,转方式、调结构有关政策将为发展带来更大空间,我省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大潜力。但是,经济发展中新的不确定因素似乎也在增多。
(一)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复杂性可能引发起伏波折。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带来挑战。尽管多数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快于先前预期,但由于各国民间需求依然不够强劲,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主要经济体失业情况仍然严峻。欧元区失业率由2008年8月的7.6%持续上升至今年2月的10.0%,创1998年8月来的最高水平。美国3月份失业率仍高达9.7%。国际劳工组织预计2010年发达经济体和欧盟国家的失业率将进一步上升到8.9%,联合国预计发达国家失业率将达到9.4%。总的来看,尽管世界经济将在年内结束负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可能对我国和我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影响企业效益。去年10月以来,国际市场大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4月6日,纽约石油价格盘中最高达到每桶87.09美元,创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国际铜价每吨突破8000美元大关,较一年前上涨90%;4月9日,国际铁矿石价格达到每吨167.5美元,较一年前上涨了一倍以上;国际橡胶价格也是一路走高。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在抬高通胀预期的同时,增加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据湘钢反映,因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利润下滑较快,其中3月份还可能出现亏损。三是国际贸易保护加剧影响对外贸易。截止3月末,欧盟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案件共计152起,我国连续三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是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近期,发达国家设置“碳关税”绿色标签抬高进口门槛,美国等蓄意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纠缠不休,加上美国、日本、欧洲等我省主要出口地区失业率仍比较高、需求不足等,都将给恢复出口带来不确定性。
(二)宏观经济政策微调趋紧的可能性增大。一是信贷投放趋向紧缩。随着经济回升基础不断巩固,央行开始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已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比年初新增贷款694.96亿元,增长24.8%,比上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当前贷款采取实贷实付制,沉淀银行的派生存款减少,企业存款同比少增248亿元。4月8日,央行重启三年期央票发行,这是自2008年6月以来首次发行三年期央票,预示流动性将进一步收紧。二是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困难加大。最近,地方融资平台金融风险和政府信用风险倍受关注,国家正在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将进一步加大我省中小企业和重大项目融资的难度。抽样调查表明,目前我省有95%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需要政府在信贷以及税收方面给予支持。
(三)加快发展的压力较大。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7.2%,比200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5.5%,分别比湖北、安徽高5.4个和8.5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仅为2.2%和1.2%。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压力较大。最近,国家明确提出了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淘汰目录涉及我省落后产能相对较高的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是我省税收的重要来源。同时,财政部今年将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作为资源依赖型企业较多的省份,资源税改革短期内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减利润。三是资源要素制约持续发展。我省能源先天不足,无油无气少煤,随着经济形势逐渐转好,能源需求明显增加。一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27.1%,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从供给来看,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原煤产量仅增长2.3%,比上年同期下降58.7个百分点。由于受来水不足的影响,一季度全省水力发电量下降12.6%。再加上迎峰度夏、三峡电网为支持上海世博会和西南抗旱用电,调减我省的供电量,后期电力供需矛盾有可能加大。
此外,由于我省去年基数较高,今年全国各地经济竞相强劲回升,我省不少经济指标的增速在全国排位可能不靠前,甚至稍后。
三、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季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表明,省委、省政府对全年工作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十分有力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要抓住机遇,善于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变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促进投资较快增长和启动农村消费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内需。第一,促进投资较快增长。按2009年算,我省人均投资额只有1.12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2%。加快建设的压力很大,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投资合理规模和适度增长。一是主动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衔接和沟通,大力争取国家支持,确保中央项目投资规模不下降。二是继续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加大战略投资者引进力度。三是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紧紧抓住湖南获得金融机构近5000亿元贷款和授信额度的机遇,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创业板这一平台,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最新出台的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释放民间投资潜力。第二,着力促进农村消费。无论从增强发展动力,还是从改善民生的角度,都要着力促进农村消费增长。一是进一步组织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尽快启动新增产品—燃气灶下乡,继续实施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二是结合小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尽快启动建材下乡补贴政策,支持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民自建住房。三是切实抓好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提高农民购买力。
(二)以承接产业转移和淘汰落后产能为抓手,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一季度,全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390.16亿元,增长25.1%,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11.0个和11.1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6.6%,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0.1个和1.1个百分点。我们要高度关注高耗能行业加快发展的趋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第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抓住沿海资本西进、东部产业内移趋势进一步明显的良好机遇,积极承接国际及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承接如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资源精深加工等技术、资金密集产业的转移,促进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对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统筹协调,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协作机制,实现协调互补发展。第二,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面临的重大机遇,选择具备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科学制定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生物、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第三,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一是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二是整合科技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快产业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努力对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进行“两型化”、低碳化改造。第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差别电价、排污收费、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的约束作用,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投资和“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光伏太阳能、现代物流等低碳经济和节能产业。
(三)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多样化合作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东盟自贸区双边关税大幅下降,区内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基本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一季度,我省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增长44.7%,但还有潜力可挖。一是积极开拓外需市场。加强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优惠及有关政策的宣传,帮助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扩大我省与东盟的经贸往来。继续巩固与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外贸市场贸易额明显回暖的良好势头,稳定市场份额,促进我省出口商品的强劲复苏。二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促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着力向上游零部件制造和下游物流业发展,延伸加工贸易产业的价值链,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综合运用各种鼓励政策,支持出口品牌建设、鼓励自主创新,促进品牌的深度开发和扩大国内外市场。三是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参与省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重组、联合等形式,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获取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和品牌。
(四)以促进就业和农民增收为抓手,切实改善民生。第一,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针对高校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的不同特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服务。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失业动态监控体系和失业调控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加快解决农民工创业的制度性障碍,降低农民工的创业成本,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民创业。大力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第二,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继续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建议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种粮补贴力度,完善双季稻补贴政策,引导农民积极推进“单改双”,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建立健全生猪生产的风险补偿机制,在猪价下降时加大收储力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农村生猪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体系建设,加强生猪产销预警。三是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形成信息、技术共享,生产、加工、销售等配套的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精深加工、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五)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为抓手,进一步搞好春耕生产。一是缓解杂交早稻种子的供需矛盾。要加强早稻种子等农资物资调度,调剂余缺,扩大常规早稻生产,提倡精量播种,减少直播,尽量缓解杂交早稻种子的缺口。二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针对目前部分农资市场存在假冒伪劣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等问题,加强对农资市场质量监管和价格监测,防止假劣农资坑农害农和囤积居奇、哄抬农资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三是抓好农业生产综合服务。抓好当前早稻育秧工作,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质量;扎实开展防汛和预防自然灾害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