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双峰县杏子铺镇“7·16”洪灾成功抢险的启示
2006年7月16日,双峰县杏子铺镇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双峰县委、县政府快速反应,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全民动员,顽强奋战,成功做到了没有一处水库垮堤、没有一名人员伤亡,把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7·16”成功抢险留下许多思考与启迪。
2006年7月上旬开始,受“碧利斯”台风的影响,双峰县普降大雨。7月16日下午17:00-19:00,连续2小时的集中降雨,该县杏子铺镇降雨量达到150毫米,集中地区超过300毫米,导致山洪暴发,全镇四处洪水泛滥,鱼米之乡顿成水乡泽国。据统计,在这次洪灾中,受灾人口达6.5万人,淹没农田1200.6万平方米,冲垮山塘270口、渠道28.2千米、河堤(坝)800处、护岸600处,损坏机电排灌86处,冲毁公路路基28.3千米、桥梁17座。山体滑坡876处,冲倒房屋317户共1052间, 116户人无家可归。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洪灾,双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确决策,措施有力,全力抗灾,将灾害降至最低。至9月中旬,灾区交通、通信、电力已全面恢复,灾民安置有序,家园建设全面展开,取得了抗洪救灾决定性胜利。
(一)领导重视,靠前指挥
7月15日下午,针对可能出现的汛情,双峰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召集相关单位会商应对。当日晚上,县防汛指挥部迅速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并成立抗洪抢险临时指挥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一线坐镇指挥,由分管县处级领导带队,水利、国土、民政、电力、交通、通讯等部门分别组织精干力量,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
(二)部门配合,全力抗洪
国土部门迅速派出地质监测队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监测,及时排查地质灾害隐患。民政、卫生部门紧急调运储备物资,并派出民政救灾小分队和卫生防疫小分队连夜翻山越岭,奔赴一线开展工作。交通部门派出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到一线抢修水毁道路,公路部门集中机械多点作业抢通干道,通信、电力、水利等部门调集所有精兵强将,在废墟之上帮助灾民通水架电,开通光缆。新闻媒体快速反应,派出骨干记者远赴灾区,及时刊载、滚动播出汛情信息和救灾动态,支援一线。杏子铺镇党政班子成员分赴各责任区,全体镇、村干部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镇办公室每半小时向县防汛指挥部汇报一次灾情。
(三)全民动员,全力以赴
灾情发生后,双峰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展开抗洪抢险斗争,县各级各部门把抗洪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按照“县处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骨干包户”的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抗洪救灾工作网络,分管县处领导分赴灾区指挥抗洪抢险,负责协调和调度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紧急投入抗洪抢险,所有防汛责任人全部到岗到位、值守巡查。各级各部门负责同志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做到洪水不退不下前线,灾民有难不离不弃。在抗洪救灾中,杏子铺镇石笏村古塘组和王毛村竹冲组地处偏僻,通讯不畅,抗洪抢险临时指挥部加派人员,实行喊话联络。7月16日晚上8:30,突然山洪暴发,部分房屋摇摇欲坠,党员干部和村民自发组织抢险队,在山脊上开辟通道,组织两个组的群众安全转移到附近的安置点。经过一夜的连续奋战,全镇重点隐患地段人员全部疏散,重要水库、河堤抵住了最大一波冲击。
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中,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7·16”洪灾成功抢险事件对基层抗洪救灾工作有以下启示。
启示一: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是根本。在抗击“7·16”洪灾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不断下移救灾工作的着力点,进村入户,层层夯实救灾工作,严格按照“五有”的标准安置灾民,确保了每位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基本生活有保障,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启示二:完善预案,科学防范是基础。针对双峰县灾害多发特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抗灾宣传教育,每年均开设培训班,普及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常识,提高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防灾抗灾救灾的能力,增强群众防灾自救互救意识。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7·16”洪灾中,能够不垮一处水库,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堤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基础设施质量监管,每年从紧张的县财政中挤出部分资金,采取“以奖代投”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2006年7月上旬,县政府在接到上级关于“碧利斯”台风来袭的通知及防灾指示后,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防灾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进一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重点监控,并将防灾信息传达到村组。同时,实行县处领导挂点乡镇、乡镇主要领导挂靠责任区的责任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在各村安排专人负责监控灾情。
启示三:周密部署,全民动员是关键。大灾面前,县委、县政府临危不乱,各级领导亲自挂帅,深入一线督战。水利、国土、民政、交通等部门,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密切合作,共同抵御灾害。灾后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灾区人民减轻损失,共渡难关。
2006年7月16日,双峰县杏子铺镇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双峰县委、县政府快速反应,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全民动员,顽强奋战,成功做到了没有一处水库垮堤、没有一名人员伤亡,把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7·16”成功抢险留下许多思考与启迪。
2006年7月上旬开始,受“碧利斯”台风的影响,双峰县普降大雨。7月16日下午17:00-19:00,连续2小时的集中降雨,该县杏子铺镇降雨量达到150毫米,集中地区超过300毫米,导致山洪暴发,全镇四处洪水泛滥,鱼米之乡顿成水乡泽国。据统计,在这次洪灾中,受灾人口达6.5万人,淹没农田1200.6万平方米,冲垮山塘270口、渠道28.2千米、河堤(坝)800处、护岸600处,损坏机电排灌86处,冲毁公路路基28.3千米、桥梁17座。山体滑坡876处,冲倒房屋317户共1052间, 116户人无家可归。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洪灾,双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确决策,措施有力,全力抗灾,将灾害降至最低。至9月中旬,灾区交通、通信、电力已全面恢复,灾民安置有序,家园建设全面展开,取得了抗洪救灾决定性胜利。
(一)领导重视,靠前指挥
7月15日下午,针对可能出现的汛情,双峰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召集相关单位会商应对。当日晚上,县防汛指挥部迅速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并成立抗洪抢险临时指挥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一线坐镇指挥,由分管县处级领导带队,水利、国土、民政、电力、交通、通讯等部门分别组织精干力量,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
(二)部门配合,全力抗洪
国土部门迅速派出地质监测队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监测,及时排查地质灾害隐患。民政、卫生部门紧急调运储备物资,并派出民政救灾小分队和卫生防疫小分队连夜翻山越岭,奔赴一线开展工作。交通部门派出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到一线抢修水毁道路,公路部门集中机械多点作业抢通干道,通信、电力、水利等部门调集所有精兵强将,在废墟之上帮助灾民通水架电,开通光缆。新闻媒体快速反应,派出骨干记者远赴灾区,及时刊载、滚动播出汛情信息和救灾动态,支援一线。杏子铺镇党政班子成员分赴各责任区,全体镇、村干部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镇办公室每半小时向县防汛指挥部汇报一次灾情。
(三)全民动员,全力以赴
灾情发生后,双峰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展开抗洪抢险斗争,县各级各部门把抗洪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按照“县处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骨干包户”的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抗洪救灾工作网络,分管县处领导分赴灾区指挥抗洪抢险,负责协调和调度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紧急投入抗洪抢险,所有防汛责任人全部到岗到位、值守巡查。各级各部门负责同志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做到洪水不退不下前线,灾民有难不离不弃。在抗洪救灾中,杏子铺镇石笏村古塘组和王毛村竹冲组地处偏僻,通讯不畅,抗洪抢险临时指挥部加派人员,实行喊话联络。7月16日晚上8:30,突然山洪暴发,部分房屋摇摇欲坠,党员干部和村民自发组织抢险队,在山脊上开辟通道,组织两个组的群众安全转移到附近的安置点。经过一夜的连续奋战,全镇重点隐患地段人员全部疏散,重要水库、河堤抵住了最大一波冲击。
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中,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7·16”洪灾成功抢险事件对基层抗洪救灾工作有以下启示。
启示一: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是根本。在抗击“7·16”洪灾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不断下移救灾工作的着力点,进村入户,层层夯实救灾工作,严格按照“五有”的标准安置灾民,确保了每位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基本生活有保障,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启示二:完善预案,科学防范是基础。针对双峰县灾害多发特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抗灾宣传教育,每年均开设培训班,普及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常识,提高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防灾抗灾救灾的能力,增强群众防灾自救互救意识。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7·16”洪灾中,能够不垮一处水库,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堤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基础设施质量监管,每年从紧张的县财政中挤出部分资金,采取“以奖代投”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2006年7月上旬,县政府在接到上级关于“碧利斯”台风来袭的通知及防灾指示后,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防灾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进一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重点监控,并将防灾信息传达到村组。同时,实行县处领导挂点乡镇、乡镇主要领导挂靠责任区的责任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在各村安排专人负责监控灾情。
启示三:周密部署,全民动员是关键。大灾面前,县委、县政府临危不乱,各级领导亲自挂帅,深入一线督战。水利、国土、民政、交通等部门,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密切合作,共同抵御灾害。灾后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灾区人民减轻损失,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