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依据《湖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和《长株潭“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两型旅游发展模式,扩大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应,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湖南”建设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内两型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区、中部地区旅游新核心、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推动湖南旅游强省建设和全国旅游业发展改革创造经验。
(二)发展目标。通过培育两型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消费方式,实现旅游产业向两型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达到2500亿元,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比2015年翻一番。
(三)发展思路。一是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培育两型旅游产品,实现传统旅游向两型旅游发展。二是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推进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实施旅游节能减排工程,实现旅游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发展。三是引导游客消费。通过宣传推广两型旅游理念,倡导旅游者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养成文明健康、节能环保的消费方式。
二、空间布局
(四)构建“心—角—带—极—圈—轴”旅游空间格局。
1、一个绿心。以昭山为核心,扩展至九华新城和云龙新城,打造长株潭城市群两型旅游示范区
2、一个成长三角。即由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三市构成的三角形区域,以城市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为重点,整合三市旅游资源,率先建立两型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旅游成长的中心区域。
3、一条环核心城市休憩带。围绕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区,在长沙县、湘潭县、株洲县、醴陵市、浏阳市,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通过休憩带的建设,统筹城乡旅游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辐射、带动外围区县发展。
4、四大副增长极。包括宁乡县、韶山市、湘乡市、炎陵县,将其打造成为长株核心区域外围的副增长极。
5、三大旅游圈。北部环洞庭湖生态旅游圈,包括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长沙市,主要对接长江流域和大武汉。东南寻根祭祖旅游圈,包括炎陵县和南岳区,主要对接、辐射江西省、郴州市、永州市和广东省。西部大梅山文化旅游圈,包括娄底市、益阳市,对接大湘西旅游板块。
6、三条两型旅游发展轴。一是岳阳—长株潭—衡阳发展轴,重点打造岳阳楼-君山岛、岳麓山-橘子洲、韶山、南岳衡山等旅游品牌,构建连通南北的旅游黄金走廊。二是长沙—益阳—常德发展轴,构建连接大湘西旅游板块的空间轴线。三是长沙—湘潭—娄底发展轴,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生态旅游发展轴线。
三、旅游产品及线路开发
(五)突出三大主题旅游
1、城市旅游。以城市为主要阵地,以快乐、健康为主题,充分挖掘、整合城市旅游资源,产品形态包括休闲度假、会展旅游、科技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工矿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和传统的城市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等。
2、乡村旅游。以乡村、郊野为主要阵地,以休闲、度假为主题,产品形态包括乡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型体育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等。
3、红色旅游。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全面加强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点)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品牌。
(六)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围绕两型旅游产品建设要求,做大做强传统观光旅游,鼓励旅游产品的创新发展,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科技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工业旅游、水利旅游和体育旅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
(七)构建两型旅游品牌。包括长沙休闲之都游、湘江生态游、洞庭湖生态游、南岳衡山━炎帝陵寻根祈福游、红三角伟人故里游、曾国藩暨湘军游、灰汤温泉度假游、大梅山文化游。
(八)开发重点旅游线路。按照交通便捷、资源整合和凸显特色的原则,重点打造以下9条精品旅游线路:
⑴环洞庭湖生态文化度假精品旅游线:长沙(灰汤)━岳阳(岳阳楼─君山岛)━汨罗(屈子祠)━湘阴(洋沙湖)━益阳(沅江)━常德(汉寿);
⑵“红三角”伟人故里精品旅游线:长沙━乌石━韶山━湘乡━宁乡;
⑶湖湘文化精品旅游线:岳阳(岳阳楼、屈子祠)━长沙(岳麓书院)━湘潭(隐山)━娄底(曾国藩故居)
⑷湘南寻根祭祖精品旅游线:株洲(炎帝陵)━衡阳(南岳)━娄底(大熊山);
⑸湘东红色文化与休闲精品旅游线:岳阳(平江)━长沙(浏阳)━株洲(茶陵、炎陵)━衡阳(衡东);
⑹湘中大梅山文化精品旅游线:益阳(桃江、茶马古道)━新化(大熊山、紫鹊界、梅山龙宫)
⑺湘江生态旅游精品线: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
⑻抗战走廊旅游精品旅游线:衡阳(陆家新屋、抗战纪念城)━长沙(天心阁)━益阳(厂窖惨案纪念馆)━常德(常德会战纪念碑、塔);
⑼山水奇观精品旅游线:娄底(湄江)━湘潭(水府庙)━常德(壶瓶山);
(九)推进旅游示范区建设。在昭山绿心区和大河西先导区率先开展两型旅游示范建设,全面展现两型旅游理念和发展成就。鼓励宁乡灰汤开展低碳旅游示范,探索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推进湘江生态旅游示范带建设,探索生态治理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径。支持花明楼—灰汤—韶山—乌石旅游区、水府旅游区、曾国藩旅游区(双峰县、湘乡市)和南岳、炎陵寻根祈福旅游区开展两型旅游区域合作,探索区域旅游合作新模式。引导宁乡县、炎陵县、湘乡市、桃源县、汨罗市、桃江县、新化县和衡阳县探索旅游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径。扶持株洲炎陵县、茶陵县、娄底新化县、涟源市、益阳安化县、常德石门县开展旅游扶贫试点,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径。
(十)重点城市旅游业发展
1、长株潭城市群。通过发展“两型旅游”,带动长株潭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和产品定位上,突出城市旅游中心、红色旅游中心、会展旅游中心、文化创意旅游中心、现代休憩旅游中心、工业旅游中心等功能,以昭山绿心区为发展核心,以长株潭三市都市旅游、湘江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会展旅游为主要纽带,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湖南都市旅游产品体系。
2、衡阳市。以南岳为核心,重点发展宗教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工业旅游、抗战文化旅游,打造环长株潭城市群南部旅游中心城市、中国中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中心。
3、岳阳市。以岳阳楼─君山岛、东洞庭湖、汨罗江为核心,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打造湘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4、常德市。以桃花源、壶瓶山和西洞庭湖为核心,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将常德打造成桃花源里的城市、长沙—常德—张家界旅游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大湘西区域游客集散中心。
5、益阳市。以南洞庭湖、茶马古道、桃花江竹海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打造环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旅游中心。
6、娄底市。以曾国藩故里、湄江、紫鹊界秦人梯田为核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打造湘中旅游新的增长级。
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十一)旅游景区。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品牌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优先将韶山、南岳、岳麓山─橘子洲、岳阳楼─君山岛、崀山建设成为国际旅游精品景区。支持屈子祠龙舟文化旅游区、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桃花源—柳叶湖、益阳茶马古道、株洲云峰湖等十个旅游区打造国内著名旅游品牌。开展两型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力争规划期末,环长株潭城市群新增两型景区50个,旅游度假区30个。
(十二)旅游住宿。建设两型饭店,引导住宿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造低档星级饭店,引进和建设高档星级饭店,绿色饭店,形成区域性的主题酒店集群。合理开发旅游房地产,拓展产权酒店、分时度假等旅游住宿业态。发展青年旅舍、山区度假村、汽车旅馆、农家乐等特种住宿设施。规划近期(2012-2015年),环长株潭城市群60%的三星级以上饭店获得两型饭店认证。规划远期(2016-202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所有三星级以上饭店通过两型饭店认证。
(十三)旅行社。支持旅行社开展两型旅游业务,鼓励大型旅行社拓宽网上直销渠道,开发网上营销和网络支付业务。倡导旅行社使用两型旅游交通工具,开发两型旅游产品,推广两型旅游消费方式。
(十四)旅游餐饮。制定餐饮行业的两型标准,协调发展酒店餐饮、特色风味餐饮和大众餐饮三大系列的餐饮服务,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向次级中心城市、旅游城镇及旅游景区扩展,实现连锁化经营。引导和鼓励餐饮与娱乐、文化、休闲相结合,发展复合型餐饮业态。创新旅游餐饮营销手段,建立立体式、多样化的宣传渠道。
(十五)旅游商品。改造传统旅游商品,加大两型旅游商品的研发。注重旅游商品设计与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合理布局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形成一体化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组建跨区域旅游商品集团,举办区域性旅游商品展销会和大奖赛,打造旅游商品品牌。
(十六)旅游娱乐。鼓励和规范发展主题公园、影视、演艺、歌厅、酒吧、茶艺和康体等休闲娱乐业,培育两型旅游文化娱乐品牌。开展“两型旅游文化娱乐示范点”创建活动。支持重点旅游县(市、区)和旅游区(点)策划旅游演艺节目,打造两型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五、旅游交通
(十七)优化旅游交通格局
1、铁路。将益阳—秀山铁路、常德—桂林铁路调整为近期建设铁路。加快建设重庆—黔江—张家界—常德—长沙、长沙—醴陵—炎陵—井冈山—赣州—厦门等客运专线铁路,新建炎陵—桂东—汝城—韶关铁路,增强沿线火车站的旅游接待能力。
2、公路。新建梅山文化旅游圈公路,包括安化—沅陵—张家界公路,常德—安化—新化公路等。建设长株潭旅游环线,包括宁乡—韶山—衡阳公路,常宁—安仁—茶陵高速公路等。建设长沙大红色旅游线,贯通长沙—浏阳—平江—汨罗—湘阴—宁乡—韶山—常宁—茶陵—炎陵旅游交通。重点建设、改造连接高速公路主干线与重点景区的公路,打通对接周边省市的旅游通道。在重要景观道路两旁加强绿化建设,增设观景平台。
3、水运。开通长沙—三峡、长沙—洞庭湖、长沙—湘潭昭山、长沙—株洲、长沙—衡阳大源渡航电枢纽等水上休闲旅游线。更新水上旅游设备,在洞庭湖、湘江、水府庙等景区投放豪华游船,开展水上休闲娱乐活动。
4、航空。增开国际国内航线航班,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提升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常德桃花源机场的旅游接待能力,巩固黄花国际机场在我国中部地区门户枢纽的地位。加快衡阳市、岳阳市和娄底市等地支线机场的建设步伐。
5、集散中心和绿色旅游巴士线路建设。在长株潭建设枢纽型旅游集散中心,并在其他五市市区及韶山、衡山等重要旅游景区分别设置次级旅游集散中心,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依托开通绿色巴士线路,连通各市重要旅游景点。
(十八)加快两型旅游交通建设
力争到2020年,景区用车100%采用电瓶车,景区外旅游汽车普遍采用高效节能的油气、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车。景区内旅游船舶全部采用电力驱动或传统的人力、风力驱动方式,禁止任何柴油、汽油等矿物能源驱动的船舶进入景区。基本实现旅游交通运输设备两型化。
六、旅游市场开拓
提升整体形象
(十九)以“锦绣潇湘?快乐湖南”总体形象为核心,以两型旅游目的地和两型旅游产品为基础,精心培育两型旅游品牌,在社会公益宣传中加强两型旅游形象品牌宣传。
(二十)实行绿色营销
突出两型营销理念,建立两型旅游媒介营销和活动营销系统,在省内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等公共场所设立两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广告,利用主流媒体、重大活动等加强两型旅游产品宣传,加快实现旅游绿色营销。
(二十一)鼓励全民旅游。加快无障碍旅游设施建设,方便残障人群出游。实施“银发旅游服务计划”,为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七、保障措施
(二十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1、创新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两型旅游发展工作联席制度,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旅游强省战略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协调解决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增强两型旅游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
2、探索旅游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旅游景区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在旅游行业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作。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按有关规定对绿色环保产业实行税收减免。争取在湘江流域开展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建立旅游业与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的互动机制。
3、建立旅游地生态安全监控机制。建立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和环境承载力监控制度,分析区域旅游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对不安全的生态系统即时修复。
(二十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两型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两型景区、两型饭店、两型农家乐、两型交通认定标准。完善认定程序,严格认定流程。构建旅游投融资平台,探索面向乡村旅游的小额信贷服务,加大金融对两型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探索旅游业开发中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旅游业征地用地制度,合理保障旅游用地。
(二十四)培育壮大旅游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建立跨区域、跨领域的旅游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旅游企业集团,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企业。加大信贷、融资、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饭店经营集团、景区经营集团、旅行社集团,并在此基础上组建跨行业的旅游龙头企业。完善旅游绿色采购制度,对获得两型认证的旅游产品,政府优先采购。
(二十五)强化旅游人才保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以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突破口,实施重点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促进人才在城市群内合理流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人才培育体系,加快旅游人才与旅游项目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