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方言反映湖湘文化-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湖湘方言反映湖湘文化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字体:

  萨丕尔在《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一文中曾指出:“‘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建立在特定人群的言语习惯的基础上的。”即语言系统施加在说话人世界观模式上的这种强制却是潜在的,未被发觉的,人对世界的不同经验和信仰都会表现在语言的构造上。因此,语言与思维是一个有重合部分的交集,语言既表达思维,也有民族的,历史的,心理的一面。

  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湖南人民的历史条件,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风土民俗都会在湘方言中有所体现,尤其在词汇中的体现甚为突出。人们都说方言是探究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这一小节试从湘方言中的一些常用词入手,简单描述地域文化在语言上的投影。

  扬雄《方言》卷一有云:“谩台,胁阋,惧也。燕代之间曰谩台,齐楚之间曰胁阋。宋卫之间凡怒而噎噫谓之胁阋,南楚江湘之间谓之啴咺。”。

  今湖南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段,四季分明,降水丰富;地理位置上,东接江西,北临川鄂,南座两广,境内山丘起伏,湖泊密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颇具特色的水乡文化。人们日常生活经常与“水”打交道,因此,一批与“水”这个语素相关的词语应运而生。以湘方言的代表长沙话为例,次货,假货称为“水货”,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被称为“水佬倌”,肤色也叫做“水色”,在长沙,赞叹姑娘面色红润,就会说她“水色子真好”!这些词语推而广之,流传到湖南各地。

  方言与民俗关系密切,民俗必然在方言中有所表现,方言中的方音、词语尤其是禁忌语将民俗反映得更为突出。湖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华夏先人就在这里繁衍,如湘东茶陵,因地居“茶山之阴”炎帝神农氏崩葬于境内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楚国,楚地巫风盛行,一般人都相信鬼神,与鬼神巫术有关的用语在今天依旧盛行。“见鬼”、“鬼寻哒”是人们口头惯用语,字面意思是活人见到鬼,引申为不走运。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地道位崇高,人们认为是吉利的,保佑子孙后代靠山稳当。湘语中有个词很常用,“化身子”,它来源于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佛具有“法身”,“身”,“化身”三身。化身是指佛为超度解脱世间众生能随三界六道的不同状况和需要变化为种种身,也就是佛或菩萨暂时出现在人间形体。湘方言中的化身是指未成年而死亡者。例如,“他有个化身子崽,一点都不听话”,“你这个小化身子,给我当心点”。当然,它常用在人们愤慨的情绪中。趋吉避凶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湘方言的语音特征也会产生一些独特的禁忌语。过去人们不堪穷苦。就会对死亡、贫穷等怀有畏惧心理。在湘北、湘中一带,因“芹”与“穷”音同,人们忌说穷,所以,人们称“芹菜”为“富菜”。在今天的上年纪的人口中还能听到,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温饱问题解决,“芹菜”几乎又恢复了本名。

  方言区的经济文化特色在语言中有充分体现。国人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南,以稻谷为主要农作物,以米饭为主食。过去,生产力不发达,吃饱肚子是头等大事,“吃”成为湖南人的关注焦点,今天的湖南,以长沙为代表,饮食文化依旧繁盛,在日常用词中即可看出人们的思维特点。

  一些日常现象都与“吃”相连,赴婚宴叫“吃喜酒”;青少年长身体需要各种营养叫“吃长饭”;尝试某件事情叫“试味”;重复说某件事比喻为“炒现饭”;做事情轻易做,叫“喝蛋汤”;被人欺负叫“被吃住”;受人欺负叫“下饭菜”;性格懦弱的人是“糯米坨”。这些常用词与湖南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相关,凸显了湖南人以“食”为天的文化心理。

  “在文明进化的任何水平上都有形形色色的单纯类型和复杂类型的语言”。了解湘方言的语言情况,了解先民的造词心理,是研讨湘方言区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上这些词仍然是湖南地区老百姓的日常用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