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在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年逾古稀的盲人艺术家彭延昆弹唱的长沙弹词《悼潇湘》,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和评委,演出结束后,大家不约而同地起立为他精湛的技艺鼓掌。经国内外专家评选,该节目从21个曲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卢浮”银奖。虽已过去两个月,彭延昆对当天演出现场持续几分钟的掌声,仍然记忆犹新。
“怀抱月琴,口吐圣贤”,是古长沙的酒肆茶楼、桥边柳下最常见的一道风景,也曾是传播湖湘民俗文化最地道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就是发源于长沙的长沙弹词。这种艺术以长沙方言为基础,依字行腔,唱腔甜美圆润,铿锵有力,朗朗上口。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史载,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时,与友人在长沙听过弹唱曲目后作《贺新郎》词,其中有“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愁为倩,么弦诉”。这段词表明,辛弃疾和友人是听长沙女艺人弹唱的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词中所述的个体弹唱、演述故事、使用有“么弦”的乐器,与长沙弹词比较相似。
长沙弹词形成的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据有关文字资料,在清康熙年间就有了弹词。清人杨笃生在1903年出版发行的《新湖南》中著文描述清康熙甲子年(1684年)湖南兵祸时写道:“昔日遗黎所著有《下元甲子歌》托于青盲弹词,以写兵祸之惨黩。首尾数万言,读之令人痛心酸鼻所谓呕起几根头发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源自民间的说唱艺术,历经一代又一代艺人的锤炼,技艺不断提高,成为一种深受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岳阳、益阳、湘潭、株洲、娄底等地区,长沙弹词也广为流传。及至有了广播电视传播媒体,长沙弹词又传播到了省外,台湾发行的“十八般曲艺”系列唱片中就收录了彭延昆演唱的《东郭救狼》。
长沙弹词的传统长篇大书,从《封神演义》到《三湘英雄传》,内容历朝无缺,且比起教科书情节更集中、故事更生动、语言更通俗。传统曲目中,有弘扬英雄主义的,表现男女真挚爱情的,宣扬见义勇为的。现代题材曲目大都是反映社会新风貌、新人物,如《一串项链》、《郭亮》、《雷锋参军》等。现代题材曲目,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声。1964年创作的《一线禾种》,记述了长沙县北山黄婆生产队农民李炳生,从发现160粒谷的一线长禾,经4年培育,扩种24亩,亩产从常年徘徊的270公斤左右上升到302公斤。这段弹词在湖南水稻良种发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诙谐风趣是长沙弹词的一大特色,艺人善于利用乡音俚语刻画人物。如《宝钗记》中描述落难公子柳文正外貌:“头上帽子开了顶,身上补丁加补丁,一双鞋子穿了底,袜子烂得没后跟。脸上起了铜板锈,虱婆总有大半升。”用长沙方言去表述这些诙谐的唱词,往往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和捧腹大笑。
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从艺的彭延昆老先生,见证了长沙弹词的几度沉浮。他所表演的曲目,既有长篇大书,又有自编的富有时代性的短故事,他还开创了“现场问答”这种别具一格的形式,一问一答,即兴编唱,堪称一绝。有一次,听众问道:“本•拉登藏在哪里?”彭延昆立即唱道:“朋友提到本•拉登,谁知是死还是生?正好老伴读了报,藏在阿富汗山洞中,恐怖分子任他躲,总有报应要上身。”听众欢呼叫座声不绝,惊讶一个盲老艺人为何知道得如此多。彭延昆说,得益于每天听报、听电视,因为不间断的学习,他才能与时俱进,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休闲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长沙弹词市场开始下滑。彭延昆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长沙市区还有近10个书场,10多位弹词艺人,场场表演座无虚席。而到90年代时已风光不再,书场关门,艺人或停唱,或改行。长沙弹词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今长沙已经很少能听到这种弹唱了。
多年来彭延昆孜孜于这项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他先后收徒10多人,其二徒弟就是著名相声演员大兵。由于种种原因,徒弟们最终都没有从事这门艺术。近年来,他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对长沙弹词音乐九板八腔、方言十三辙和十八套曲及现场编唱的公式等进行挖掘,刻录成音像制品。目前,一本关于“长沙弹词艺术”的书正在策划整理之中,这本书把一些经典的唱段以曲谱的形式记载下来,供后人学唱,不久就将出版。
彭延昆作为唯一的传承人,眼看自己唱了60多年的长沙弹词行将消失没落,焦急不已。在他看来,长沙弹词要保护传承好,不能只靠音像制品,更要靠艺人的传承,还要有供艺人与听众交流的场子。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长沙弹词之受欢迎,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对艺术的推崇,让他感慨万千,更加坚定了他传承好长沙弹词的决心和信心。身体欠佳的他决定要在今年找到一两位徒弟,通过口传心授,让他们来传承这项艺术。此外,他还应聘担任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开设长沙弹词学唱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