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全县辖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总面积2400.85平方公里,总人口36.3万人。这里山水秀丽,历史悠久,居住着汉、瑶、畲等民族,而以汉族为主,从这些汉族大家族的谱系、语言、文化等方面看,基本上都来自客家人较为集中的江西、福建、广东、安徽一带,具有明显的客家人的文化特征,而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城香火龙”的招龙仪式,正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
据传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
汝城香火龙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拱、9拱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其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汝城香火龙集传统工艺技术、美学理念、音乐要素、舞蹈要素、礼仪表达方式及各种民俗文化于一身,立体地、艺术地、形象地展示出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
汝城香火龙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六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八年被国务院授予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公示)。
1、老艺人用制作好的赵公鞭放样
2、扁龙龙头
3、香火龙龙鳞
4、为香火龙排香
5、扁龙
6、圆龙
7、磺龙
8、龙灯
9、香火龙展演前的祭祖仪式
10、点火场景
11、点火后的香火龙
12、游走中的香火龙(圆龙)
13、香火龙水中倒影
14、圆龙
15、争先恐后的抢香场景
16、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