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之都”这样炼成丨他们的血液里澎湃着创新激情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9-05-14 07:47 【字体:

  创新,工程机械湘军的鲜明标志。从研发、制造,到管理、服务,无不洋溢着创新的活力,湖南工程机械由此实现从追赶、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打造了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他们的血液里,澎湃着创新激情

  ——“工程机械之都”是这样炼成的(中)


5月13日,长沙国际会展中心,铁建重工展区,大型机械设备SCD133隧道多功能作业台车已布展到位。 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我们要摒弃追随模仿,致力创新突破”

  ——产品屡创“世界之最”

  常德沅江隧道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10月全线通车。

  打通我省这条最大的水下隧道,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盾构机“沅安号”立下汗马功劳。

  “沅安号”是我国首台常压换刀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解决了泥水盾构机在作业过程中常压换刀的世界难题。

  以前,国产泥水盾构机更换刀具,须对刀盘后的压力舱加压,工作人员在高压环境中完成换刀作业,风险系数较高。

  “沅安号”可在常压下换刀,换刀时间由1天缩短至40分钟,安全又高效。

  隧道掘进盾构机,10年前,还是天价“洋品牌”独霸中国市场。如今,铁建重工研发的岩石隧道掘进机、大直径盾构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85%,在全球市场也有不俗的表现。

  “‘钻山打洞’,我们不输全球任何竞争对手!”铁建重工负责人掷地有声。

  这并非狂妄自大。

  近年来,湖南工程机械设备可谓“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港珠澳大桥、伦敦地铁、迪拜塔、北京大兴机场、中国“天眼”等世界超级工程,工程机械湘军都有惊艳的表现。

  湖南工程机械大显身手的背后,是强大的创新能力。

  三一重工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左右,比肩世界工程机械排名第一的卡特彼勒。发动机、油缸、液压件等核心零部件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基本实现进口替代。目前中国300米以上的高楼,80%由三一重工的混凝土设备施工;500米以上高楼,全部由三一重工泵送设备完成混凝土输送。

  在三一集团,研发人员不允许说两句话:“国外是这么设计的,我们也这么设计”;“国外没有这么做过,我们也不能这么做”。

  “我们要摒弃追随模仿,致力创新突破!”三一重工首席科学家易小刚说。

  中联重科年均产生约300项新技术、新产品。截至2018年底,累计申请专利9548件,累计授权专利7740件。

  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信奉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他的办公室就设在研发中心。公司每9个员工,就有一名研发工程师。

  铁建重工董事长刘飞香也是个“技术狂人”,对技术创新近乎“偏执”。他告诫员工:铁建重工只做非标产品,用颠覆式技术创新,填补国内外空白,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科技水平必须处于国内行业前两名。这些年,铁建重工自主研制国内和全球首台套产品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00余件。

  在工程机械重镇长沙,坐拥6家工程机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企业院士工作站,还有一支遍布全球的机、电、液专家队伍,他们为湖南工程机械的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是凭借植入骨髓的创新基因,湖南工程机械仅仅用了20多年时间,就在国内外名声大噪。世界最大起重能力的履带起重机、最长臂架的混凝土泵车、最大工作幅度的塔式起重机、最大起重量的轮式起重机、最大扭矩步履式旋挖钻机、全球首台煤矿护盾式快速掘锚装备等一大批全球首台(套)产品,纷纷在湖南问世。湖南工程机械由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书写了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的传奇。四川某工程机械企业负责人由衷感叹:“全球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轻视来自湖南的工程机械企业,他们的拼劲与倔强,有时令人感到害怕和紧张!”

  “人少、产量高、质量好,是智能制造企业的标配”

  ——占领“智”造高地

  三一重工18号厂房,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号称“最聪明的工厂”。

  走进18号厂房,很少见到工作人员,焊接、打胶等作业机器人随处可见;物料配送、仓储都是无人操作;每个工位做什么、何时做,都由程序说了算。

  在这个车间,5分钟下线1台挖掘机,50分钟生产1台泵车。

  “人少、产量高、质量好,是智能制造企业的标配。”三一重工副总裁刘华介绍,三一重工的智能化,贯穿了企业生产制造服务全流程。

  研发,从图纸“进化”到概念设计、模型仿真;生产,“18号厂房”集智能制造之大成;产品,无人挖掘机等设备可在千里之外实现精准操控;销售,互联网线上营销已成常态;服务,利用大数据跟踪和分析实现“保姆式”服务。

  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勇立潮头。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极其简陋的车间,靠着扳手、榔头和两台电焊机,中联重科生产出了第一台混凝土泵车。如今,中联重科已完全转型为智能制造企业。如中联重科常德塔机智能工厂,拥有12条自动化生产线、1万多个传感器、100多台工业机器人、35台无人搬运小车、16套数控加工装备,平均每10分钟产出1节标准节、每90分钟生产一条起重臂。

  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介绍,中联重科智能化升级的集中体现,不但有全球最大的塔机智能工厂,还有全国首条高空作业设备全工序智能流水线;正在建设的中联智慧产业城,投资上千亿元,其智能化程度更充满无比想像的空间。

  2014年铺开的“4.0产品”工程,让中联重科尝到了智能化甜头。

  “4.0产品”,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还能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产品在性能、可靠性、智能化、环保方面都有质的提升。2018年,“4.0产品”对公司工程机械板块的营业收入贡献率超过70%。

  山河智能,智能化也不同凡响,投资10亿余元建设山河工业城,着眼于高端智能工程机械装备研制。

  智能制造,是机器代替人工的飞跃,也带来了品质、效率、环保的重大变革。

  泰富重装生产车间“黑灯”作业,生产智能化率达80%,成品合格率99%。

  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全智能型混凝土喷射机,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对隧道喷射区域的3D扫描建模,能自动定位、智能喷射,作业效率高,可大大缩短项目建设工期。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涌动,“工程机械湘军”瞄准未来,创造性地推出了无人挖掘机、无人压路机、无人起重机、消防无人机等无人装备,这些智能化新一代工程机械正批量下线,奔赴全球。

  “尽一切手段,将服务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由设备制造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

  5月18日,三一重卡上市一周年。

  2018年,三一重卡销量突破1.2万辆,产品快速迭代8次。

  作为三一集团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面旗帜,三一重卡以互联网模式造车,掀起了卡车界的革命:联合上万卡车司机、上千研发专家“全民造车”;首次网络预售,53秒售罄500台卡车、销售额达1.35亿元;精选上千家优秀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零距离服务。

  三一重卡为何能成为卡车行业的一匹黑马?

  三一集团掌门人梁稳根曾说的一段话或许给出了答案:“用偏执的态度,尽一切手段,将服务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三一重卡从设计、研发、制造到销售全流程,一切都是客户说了算;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正是他们吸收客户建议、对客户需求作出回应的速度。

  不只三一重卡,三一集团早已由单一的设备制造商转型为系统服务商。三一集团售后服务,严格执行严苛的时间表:接到客户要求,无论在何时何地,1刻钟回复、2小时达到、24小时处理完毕常见故障。

  高效到位的服务,助力三一重工赢得客户、获得市场,这背后,树根互联功不可没。

  树根互联是三一集团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联接了近50万台工业设备,积累了1000多亿条数据,数据处理速度超150万条/秒。

  接入这个平台,设备开工率、作业时长、工作量以及零件磨损、油耗等情况,皆可在数据终端,一览无余。

  据此,三一重工为客户提供预测性维护建议,降低易损件备件库存,提升客户满意度。

  树根互联不只服务三一集团,还为其他工程机械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星邦重工接入树根互联后,服务效率提升了30%以上。

  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中联重科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也可圈可点。

  中联重科通过机载控制器、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模块,使前方施工现场与后方服务中心、制造中心互联,为客户提供了实时、在线、具备科技含量的“软性”增值服务。

  在中联重科全球客服中心, 12种语言交汇。大屏幕上,每时每刻显示着企业50多万台工程机械在全球的运转数据。

  5月10日上午10时,工作人员点开一个移动的小蓝点,信息显示,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京津服务站的工程师程开群,正赶往西南方向的一处工地,原来正在施工的一台塔机起落钩不正常,需要马上维修。

  除了这个全球客服中心,中联重科还实现了服务平台移动化。

  拿出手机,打开中联E管家,设备作业实时状况一目了然。在该客户端,还能一键报修、自动推送设备故障预警和保养提醒。

  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说:“大数据的运用与分析,重构了工程机械产业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从单纯做设备,到集做设备、管设备、养设备于一体的全新转变,企业由设备制造商变成了系统服务商。”

  (文/黄利飞 孙振华)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荆彩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工程机械之都”这样炼成丨他们的血液里澎湃着创新激情

789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