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湘潭:早稻育秧忙起来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1-03-17 08:52 【字体:

  春耕生产大幕拉起,早稻育秧分秒必争。今年全市粮食生产任务255万亩,其中早稻91万亩。按计划,将在早、晚双季稻优势区发展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14.4万亩,其中,湘潭县7.9万亩、湘乡市6万亩、雨湖区5000亩。截至3月16日,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已全部落实到位,其中较多乡镇(街道)的实际集中育秧面积远超任务数,“秧谷下泥”进入高潮。

  种粮大户成集中育秧主力军

  平整厢面、摆秧盘、撒种谷、支拱膜、覆泥压边,一环扣一环,井然有序。3月15日,天气晴朗,湘潭县排头乡南下村文斌种养专业合作社、鸿赛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分别雇请了10多个民工,紧张有序地开展早稻“秧谷下泥”工作。

  文斌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文斌说,他流转了620亩田,还计划为附近24户农户代播120亩田的早稻秧,全部采取田间小拱棚软盘育秧手段。自3月13日开始,每天雇请10余人、分成两组播种。其中,以培育机插秧为主,其次是手抛秧和机抛秧。他将12亩秧田分别选择在10个不同的地方,这样安排虽然给秧田的日常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但便于下个月转运、移栽秧苗,既省时省力又能最大限度减轻对秧苗的损伤。

  排头乡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南下村的王文斌、胡赛姣等3户种粮大户不仅将本村的2000余亩水田基本流转耕种了,还流转或代耕代种了邻近华宇村的部分水田,实行集中育秧。今年,全乡集中育秧任务有7200亩,主要依托50户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实施,目前已落实8000余亩。从3月12日开始搞“秧谷下泥”,预计到20日全部结束,全部采取经济实用、稳定有效的小拱棚软盘育秧。为确保完成全乡早稻及双季稻播种任务,各村党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一马当先,每人带头创办200亩双季稻示范片,目前正在抢抓集中育秧事宜。

  连日来,湘乡市育塅乡南坪村立平家庭农场的20余亩早稻秧田里,每天都有20多人在忙碌。农场主李立平说:“为抢时间播种,每天忙这忙那,几乎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

  李立平是湘乡市乃至湘潭市从事双季稻种植的优秀新型经营主体之一,虽然从事水稻规模种植还只有9年,但在水稻及农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中斩获较多,种植规模从400亩陆续增加到了目前的1300余亩。今年,他计划种植双季稻1100亩,另外替附近散户代育早稻秧400余亩,全部采取田间小拱棚软盘育秧手段;如果遇到“倒春寒”或其他不利因素需要应急培育秧苗,就将动用去年建成的两个温室循环育秧大棚。

  育塅乡农推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全乡早稻播种面积计划2.3万亩,集中育秧任务5500亩,目前已落实7600多亩,重点依托37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

  综观全市,早稻集中育秧模式和技术手段大同小异,较多乡镇(街道)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传统育秧方式依然唱主角

  连日来,市、县、乡三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每天都奔走在田间地头,实地指导早稻播种事宜,为广大种植业主送技术、送政策。

  为稳定传统双季稻区早稻生产,实现粮食生产“面积只增不减”的目标,全面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今年湘潭市坚持以双季稻优势区域为重点,以专业化育供秧和机械插、抛秧为引领,以解决因劳力短缺不能育秧、技术缺乏不会育秧、成本太高不愿育秧等问题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双季稻生产积极性为目标,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育插秧专业户、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和本地育秧能手,大力开展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稳定扩大早稻生产面积。市、各县(市)区提早谋划,分别制定了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实施方案,出台了技术指南。按照省、市、县三级有关文件精神,凡开展集中育秧的经营主体,每亩大田可以获得财政补贴100元,部分县(市)区甚至还略高于此标准。

  全市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重点在3类区域实施:在“早专晚优”模式为主的绿色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通过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避免插花种植,以保障高档优质晚稻一片一种、集中连片;在无劳力、无技术、不愿意育秧等造成的弃耕、“双改单”等区域实施集中育秧,引导恢复发展双季稻;在往年早稻直播较为严重的区域实施集中育秧,遏制直播蔓延,降低因直播方式引起低温烂种和过多施用除草剂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目前,湘潭市的育秧方式已经实现多元化。其中,最常用、最经济的是传统田间小拱棚软盘育秧,占90%以上;其次是装备育秧,利用钢架大棚、智能密室等现代化装备,开展工厂化集中育秧,主要用于特殊条件下应急育秧。还有简易场地的旱育秧、机插稻水肥一体场地无盘育秧,以及田间地铺式的“三一”育秧手段等。从增产增效的角度出发,各级农业部门重点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早稻有中嘉早17、中早35、中早39、湘早籼45号、潭两优83、株两优819等,同时积极推广壮秧培育技术和机械育秧、插(抛)秧技术。

  湘潭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综合考察传统的人工插秧、人工抛秧和机插秧、机抛秧,人工插秧速度最慢,但最节约稻种;以杂交稻为例,人工插秧每亩只需稻种1公斤左右,人工抛秧略多,而机插秧需要2.5公斤以上。就同一稻种的成熟期而言,早稻以手抛秧最早熟,其次是人工插秧,比机插秧早熟一周左右;晚稻则以传统的水田育秧、人工插秧最早成熟,其次是人工抛秧。而且,人工插秧的单产量相对机插、机抛秧略高。因此,在部分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有些粮食规模生产主体选择传统的人工插秧方式。但是,由于规模化生产的客观要求,人工抛秧、机插秧是当前的主要移栽手段,机抛秧正在逐渐兴起。综合而言,田间小拱棚软盘育秧和人工抛秧、机插秧,依然是早稻生产的主角。

信息来源: 湘潭市政府门户网站      责任编辑: 喻琢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湘潭市】湘潭:早稻育秧忙起来

1487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