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安化县东坪镇吴合社区83岁的张太山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进入最后环节,不日老人将领到每月130元的“两项补贴”。从县卫健部门组织上门评残,到县残联审核审批发放残疾人证、民政部门落实惠残政策,用时仅一个多月。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发非常之力。今年来,安化县以脱贫质量“回头看”和问题整改清零为工作导向,将“兜底保障+残疾人办证”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短板弱项强力补齐。
三剂良药根治评残办证“症结”
张太山老人3年前中风偏瘫,只有一个精神残疾的女儿在身边照顾。脱贫攻坚以来,县里的扶贫工作组帮老人落实了多项扶贫政策,2018年老人搬进了新居。但老人因身体原因,到县里指定医院评残困难,一直没有办理残疾人证,申领“两项补贴”也因此遇阻。
残疾人证是残疾人兜底保障的“前门”,而重度肢体残疾和精神智力残疾者因身体状况不允许,无法到指定医院进行评残,这是残疾人办证难的主要根源。
据统计,目前,安化县重度残疾人、大病重残户占全县尚未脱贫人口总数的30%左右,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安化县委书记刘勇会在长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后,认识到残疾人证办理存在“断点”,已成为全县惠残政策落实的“堵点”,必须通过“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三剂良药根治,来提升残疾人脱贫质量、确保残疾人脱贫成色。
今年来,安化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先后对全县残疾人评残办证及政策落实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县残疾人评残办证及有关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科学制定方案,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保障工作经费,强化部门联动,实行挂图作战,明确评残办证、“两项补贴”等重点内容及工作措施,确保评残不漏一人、补贴不差一分。
从“等人走上来”到“送评下乡去”
今年5月以来,安化县采取上门评残、集中评残、送医评残等方式,为疑似残疾人提供便捷、高效的评残服务。
作为该县评残定点医院的县人民医院、县精神病防治院,以前是“等人走上来”,如今是“送评下乡去”,共抽调评残专家15人,组建3个工作组,每月定期到乡镇开展评残,提供“零距离”服务。
评残服务的大转变,让安化县残联理事长文光明欣喜地感受到,评残工作真正延伸到了乡村,送到了每个残疾人身边,解决了“评残难”问题。
54岁的东坪镇仙缸村疑似精神残疾者谌冬娇,性格孤僻怕生人,上门评残过程中,医生只能躲在暗处观察,将其评定为精神二级残疾。6月,拿到残疾人证的谌冬娇家人说:“以前想为她办理,可根本不能把她带出家门,如今有医生上门,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截至目前,评残工作组到乡镇共评残2346人,符合评残标准19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评残办证1044人。
为了使评残工作制度化、便民化,县人民医院将康复楼一楼改造成评残专用场地,每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专家开展集中评残。截至6月底,全县共集中评残551人,符合评定标准4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评残办证169人。
解决“无证”烦恼,快享惠残政策
东坪镇残联理事长胡爱云介绍,精神智力残疾类评定是环节复杂、用时最长的评定工作,以前医院无法做到全覆盖。经过集中上门评残,将复杂流程简单化,今年5至6月,该镇共评定残疾人113人,实现了应评尽评,其中精神智力残疾占比60%,解决了许多残疾人“无证”的烦恼。
马渡村智力二级残疾人何根落今年55岁,孤身一人,村里指定一名村干部当他的监护人。今年6月为他办理残疾人证后,他就不再受申请五保供养的年龄限制,生活将更有保障,村干部说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泥埠桥社区48岁的梁小香,11年前从沅江市嫁到安化,一直没有安化户口,此次通过上门评残和异地申请,她被评为精神二级残疾。残疾人证拿到手后,各项政策将为她和孩子带来生活、教育保障。
在评残办证工作中,县残联坚持公开透明,缩短审批公示时间,确保惠残政策早日落实。
截至目前,全县共评定符合标准的残疾人24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评残办证1213人,全面完成这一群体中疑似残疾对象的评残工作。今年一、二季度,全县提标扩面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59.45万元,牢牢兜住了贫困残疾人生活底线。
县委书记刘勇会表示,安化县将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重要指示精神,不断补充完善贫困残疾人救助政策,扩大救助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使残疾群体生活更有保障、生命更有尊严。
(文/沙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