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位于江南洞庭湖西侧,是长江经济带、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常德也曾面临水域生态破坏严重,青山绿水变臭水的状况。对此,常德市不断开展环境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常德穿紫河三大水域生态终于迎来蝶变,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5月13日,记者跟随“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湖南站的媒体采访团,先后来到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常德穿紫河,感受这三大水域的生态“蝶变”之路。
早年间,汉寿县与津市市两地走了“先发展,后治理”老路,导致西洞庭湖与毛里湖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曾经的候鸟之家西洞庭湖再难寻觅候鸟身影,毛里湖的水质也从I类下降为劣Ⅴ类,野生动植物迅速减少或消失,一些珍稀品种濒临灭绝。“去年以前,船尾螺旋桨卷起的水都是黄色的。”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彭主任对媒体记者们说道。2010年以来,西洞庭湖开始逐渐探索湿地保护管理新模式,构建了“西洞庭湖管理模式”。保护区通过清除区内杨树林、退养(殖)还湿、退牧还湿、加强非法破坏湿地的打击力度和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做法,组织清除区内杨树8.3万亩,其中核心区5.1万亩,共退养(殖)还湿60000余亩,生态修复示范区域面积达3万余亩,还新发现了甜麻、黄独、龙虾花等6类植物。
西洞庭湖生态得到修复的同时,津市市委市政府也投入近6亿元大力实施毛里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不懈努力终将毛里湖水域功能变为饮用水源。现在,毛里湖水域水质总体达到三类,其中毛里湖、西湖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现已达到二类,管理处彭主任笑着对记者说:“现在你看这水花都是清澈的!”
当晚,媒体采访团来到常德河街,记者们乘船夜游穿紫河,感受穿紫河的蜕变。很难想象,如今处处是风景的穿紫河曾是一条重污染河流。“这条河原来就是一条臭水沟!”市民赵先生感概地说道。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影响,过去,穿紫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水体变质发黑,散发着恶臭味。通过综合治理,同时结合沿线机埠改造、河道清淤和沿岸风光带建设,如今的穿紫河变身成城市“绿腰带”,是常德市城区旅游“黄金航道”。而穿紫河沿线风光带已然成为常德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市民休闲、散步的不二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