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关于食品安全的舆论热点不少,辣条算一个。继央视3·15晚会用近10分钟的时长曝光了问题辣条后,辣条产业迎来了史上最严监管风暴。电商平台下架相关产品,多地部门查处涉事企业,部分省份在学校周边直接下达辣条“禁售令”。我省对平江县多家企业也进行了严肃整改,企业产销量有所下降,部分企业因此对行业发展持观望态度。
尽管如此,辣条的“600亿规模”市场大蛋糕仍在吸引新玩家入局。盐津铺子、金丝猴、三只松鼠等知名企业近来纷纷推出辣条新品。大企业进,小作坊出,预示着辣条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因为知名企业爱惜品牌远甚“三无”黑作坊。
“辣条江湖”的起起落落,实际上只是近年来零食行业激烈竞争的冰山一角。有心之人会注意到,随着年轻群体成为我国食品消费的主体,人们在碎片化时间购买非正餐的零食趋势明显。数据佐证着这样的变化。近日,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6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从4240.36亿元增长到22156.4亿元。报告预测,到2020年零食行业总产值将接近3万亿元。
零食行业产值惊人,自然引得商家“趋之若鹜”。CBD大楼里、商场里、小区旁,零食专卖店、连锁店纷纷出现,一些无人零食店还直接开到了公司里。环顾我们身边,零食销售可谓覆盖了几乎全部零售业态,传统渠道如批发直营店、小卖部、书报摊等,现代渠道如超市卖场、便利店、专卖店以及网络零售等。
渠道繁多,势必给管理带来难度。辣条等“五毛食品”馋住学生、愁坏家长、难住学校的现象不少见。网红零食质量问题频被曝光、质检方面频发“黑榜”,这些都引发了人们对零食安全的担忧。
食品有主食、零食之分,然而食品质量没有主次之分。3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食品安全监管坚持严字当头、重典治乱,顺应了人们对“舌尖上的安全”的新期待。而对零食行业企业来说,越是眼馋行业利润,就越要重视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快乐”。
(文/欧阳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