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艺术精品创作
湖南省文化厅
近日,围绕“做强做优广电和出版湘军”这个主题,《湖南日报》连续刊发晨风系列评论,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界引起热议。省文化厅党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就如何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讴歌伟大时代和人民的艺术精品进行了专题讨论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廓清思路、坚定举措。
近年来,我省艺术创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趋势,新创湘剧《月亮粑粑》、花鼓戏《桃花烟雨》等优秀剧目86台,复排经典剧目22台,移植整理优秀剧目13台,新创小戏小品160余个。全国10台精品剧目我省有1台,国家重点扶持9台民族歌剧我省有1台,13个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我省有1个,10个文华表演奖我省有1个。虽然我省艺术创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短板明显,优秀创作人才缺乏,戏曲行当不全,艺术资金投入不够,硬件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各市州、各艺术门类创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为此,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突出抓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规划,强化价值引领。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艺术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创作出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艺术精品。加强全省艺术创作的规划管理,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湖南省舞台剧目审查暂行办法》,准确把握好艺术创作意识形态导向。稳步推进《湖南省2015—2020年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规划》贯彻落实,着力创作更多更好的舞台艺术精品,促进我省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大繁荣、大发展。每年确定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重点剧(节)目,力争每年2至3个重点剧目(剧本)投入创作排演。
二是抓题材,彰显地域特色。近年来,我省新创了京剧《辛追》、巴陵戏《远在江湖》等一批历史题材剧目,民族歌剧《英·雄》、花鼓戏《耀邦回乡》、阳戏《侗山红》等一批红色经典剧目,湘剧《玉龙飞驰》、民族歌剧《田垄之上》等一批现实题材剧目,彰显了湖湘文化特色。今后,我们将加强“湖南省剧本创作题材库”建设,突出地域特色、时代特色,重点抓好历史题材、红色经典题材、现实题材创作。特别是要抓好现实题材艺术创作的引导和扶持,推出更多深耕湖湘文化资源,释放本土文化魅力的优秀作品。建设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题材库,重点抓好表现湖南在建设“五个强省”、打好“三大攻坚战”过程中的生动实践的艺术作品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书写湖南新史诗;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创作一批舞台艺术作品、美术书法作品和小戏小品。
三是抓重点,锁定突破目标。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我们将倾心打造精品力作冲刺全国重要奖项。重点复排、创排一批经典剧目,赋予传统经典剧目新的时代价值。重点打造花鼓戏《桃花烟雨》、话剧《十八洞》、湘剧《玉龙飞驰》等一批富于现实意义的舞台剧目。重点抓好湘剧《月亮粑粑》、花鼓戏《齐白石》、京剧《辛追》、巴陵戏《远在江湖》等一批有良好基础的舞台剧目;重点打磨民族歌剧《英·雄》、京剧《乌石记》《梅花簪》、花鼓戏《蔡坤山耕田》等一批优秀舞台剧目。力争3年内,打造30至50台精品小戏。
四是抓保障,寻求政策落地。加强体制机制保障。贯彻落实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戏曲传承发展等促进艺术创作生产的政策措施。重点加强艺术创作体制机制保障,深化县级文艺院团改革,着力解决文艺院团改革的遗留问题。加强经费保障。3年来,我省艺术创作经费由1500万元提升至3000万元。我们将继续增加省级艺术创作专项资金额度,探索设立专项资金奖励特殊贡献艺术专家;加大剧场建设力度。加强文艺人才保障。扎实推进“百千万”文化艺术人才提升工程。重点对包括编剧、导演、演员、舞美、音乐等艺术门类的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形成人才梯队。
五是抓平台,确保惠民见效。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来讲是人民的文艺,我们将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我们将借助湖南艺术节这一重要平台,探索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新模式,真正实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组织实施“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让群众在家门口欣赏高雅艺术;组织开展“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此外,继续打造晋京展演、湖南戏曲春晚、戏曲进校园、百姓大舞台、百姓春晚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将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文化自信,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引导全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