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1981年,澧县澧东公社团结大队回族民众集居的杨家禾场,民间艺人在家庭茶馆为社员演唱澧县渔鼓。(资料照片)
唐大柏 摄
上图,12月1日,澧县大堰垱镇西街社区“文化家园”,鼓书艺人在打鼓说书,吸引众多村民认真聆听。
郭立亮 柏依朴 摄影报道
我国民间艺术丰富多样,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民俗表演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2000年,我国开始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非遗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目前,我省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达118个、代表传承人有121人,4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大批非遗保护中心、展览馆、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在全省各地涌现,“非遗”更加频繁地走进校园、走进市场。“非遗”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实现了创新发展,绽放出了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