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衡阳市工业企业数量2426家,产值15.31亿元,平均每户产值63.1万元;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就达到1073家,产值2176.08亿元,平均每户产值2.03亿元......这一组组不断增长的数字,是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工业蓬勃发展的成长轨迹。
由改革初期的结构单一发展到如今的体系完善,40年来,衡阳这座工业老城,依托自身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创新高地
作为衡阳市工业发展“主战场”之一的松木经经济开发区,依托丰富的盐卤资源优势和衡阳市的产业优势,围绕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延伸拉长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纳米、建筑、电子信息等新材料产业,园区实力日益壮大,集群集聚发展优势明显。
近年,衡阳松木经开区入选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通过打造循环经济,松木经开区正努力掀起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衡阳建滔化工有限公司是一个现代化氯碱生产企业,作为衡阳市松木经济开发区内的龙头企业,也是松木工业园打造循环经济最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作为传统化工企业,工业废料氯气的处理,是一直困扰着建滔的难题。“氯气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但又是剧毒物品,运输成本大,泄露风险高。过去,建滔化工的氯气主要是送往江西和广东,路途遥远,运价达到了每吨400至500元。”为了帮助园区企业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松木经开区积极引进了骏杰化工等企业,骏杰化工的主要(生产)原料就是建滔化工的产品氯气,每月需求量都在1200吨左右。
“经过我们这样周密的安排,现在园区上游企业产生的废氯气成为下游企业所需的生产原料,下游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氯化氢又成了上游企业的生产原料,资源循环利用,废料被完全消耗。”松木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松木经开区始终坚持不断擦亮循环经济这块金字招牌,以衡阳建滔化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初具规模,未来,在各方的积极探索下,循环机制不断成熟,松木经开区将成为未来衡阳乃至全国工业发展循环化改造,提供经验,树立样板。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兴高地,近年来衡阳除了不断优化发展传统的化学工业,还积极孵化和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以优化产业结构,提振衡阳工业影响力。
在湖南大合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提高原料纯度的真空系统正在持续运转,作为一家主从事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新材料的生产、研发、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在2017年,通过政府招商引资正式进驻衡阳松木经开区,其主要生产的碲锌镉(CZT)单晶片半导体新材料,目前公司主推的碲锌镉(CZT)单晶片,是一种具有多方面应用潜力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产品从关键设备到核心工艺,均来自于公司技术团队的自主研发。尤其是自主研发的全单晶圆片技术,现已冲破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打破了外国企业对此技术的垄断。
当前,在衡阳,像湖南大合新材料有限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日益庞大,为全市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助力;从2011年开始,连续多年我市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都在14%以上,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较上年同期上升3.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11.1%,其中,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增长39.3%,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5.0%。目前,全市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衡阳工业的重要支柱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优化政策资源 工业发展迈入新春
一走进南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厂房内部,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高端、大气、科技化。南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职工曹希文告诉记者:“厂房内的所有设备都采用国际标准进行采购和安装,不仅能达到封闭式和自动化生产,而且能基本做到无污染;除此之外,还安装了100多个高清摄像头,各道工序的加工情况,都可集中反映在这块大屏幕上,可以实现统一调度和严格把关。”
这座始建于1984年的公司具有三十年血液制品安全生产历史,是国家首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的血液制品生产厂家。“南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改革开放发展40年以来,首批成立的企业,可以说是亲历和见证了40年来衡阳工业的发展历程,也得益于改革开放大的环境和条件优势,企业才能做到现有的规模和水平。”南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汉族告诉记者,随着企业在2012年底迁址白沙洲工业园以来,公司投资了7个亿,为企业的2次创业打下坚实基础,这些年,我们深刻感受到白沙洲工业园发展企业的决心,以及帮助企业发展企业的温度,让我们有了更健康的发展环境;再加上近年来,衡阳市积极落实的系列振兴实体经济的计划、战略,让我们工业人看到了衡阳想要做好工业实体经济的决心,我们企业也做好了近期的规划,预计在2020年公司的销售收入从现有的5个亿,将会提升到12.5个亿。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衡阳工业生产力不断发展,推动“工业强市”的计划逐步落地;衡阳市内像南岳生物制药这样的老牌公司,也逐渐在不断创新技术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迎来来企业发展的第二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衡阳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1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3.83亿元,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44.84亿元,是2001年的16倍。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2亿元,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33.31亿元,提高了118倍。利润年均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幅15.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市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近年来,全市通过大力实施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等战略,推动“现代产业强市”加快建设,衡阳工业正大步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承接产业转移 做大做强栖息热土
湖南凯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的工作;再过几个月,一批专供军用的充电器即将正式交付。湖南凯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用电源设备企业,作为2017年3月才正式落户衡山科学城的“新生”,从浙江转移到衡阳来的它,也是被衡阳这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条件优渥的工业热土,吸引落户的代表企业之一。“我们2017年3月签约入驻,9月便开始正式投产,中间间隔时间不到半年,其中离不开衡阳市委、市政府以及衡山科学在其中对我们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热情和真诚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我们选择来到衡阳发展,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湖南凯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采购部长赵龙对记者说道。
衡山科学城作为衡阳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振兴“3311”计划的重要一环,主要以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光电子通讯等产业集群为支撑,打造湖南和衡阳高新产业新的特色优势和名片。科学城目前已经引进入驻企业63家,总投资额78.6亿元。
近年来,衡阳充分利用自身临近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老工业基地产业配套齐全优势,积极出台各项措施,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当前,以衡山科学城这样系统化的工业园区为载体配合各项优惠政策,助推和吸引了一大批好的企业、项目落户衡阳。中核、中国五矿、中兴网信、比亚迪、富士康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相继沓来。总投资120亿元建滔电子信息产业园、总投资100亿元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园、总投资100亿元的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总投资100亿元富士康精密模具产业园和亚马逊中国制造基地、总投资90亿元常宁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恒天、华泰、长丰、华夏幸福等企业在衡阳联手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全市军民融合、有色金属、先进制造、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初见维形。
2017年,衡阳市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成为全国最早获批的老工业基地和仅有的几家地级城市之一,更加激发了大企业、大项目进驻衡阳的热情。 40年,改革开放为衡阳工业的腾飞插上有力的双翼,更为这只“大雁”指引了前行方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工业经济对于衡阳而言,既是建城之根基,更是未来发展之保障。今后,衡阳将加速推进工业发展换道超车,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新跨越,把工业发展之路铺得更宽,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