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党群合力脱贫攻坚斩“穷魔”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2018-06-13 20:02 【字体:

  初夏时节,和煦的阳光穿过浓密的竹林,映照在茶陵县高陇镇水头村谭有良家门前的标志标牌上。牌子一般,含义却特殊,上面记载着贫困户的基本信息以及帮扶干部姓名、责任单位名称和联系电话、具体帮扶措施等。像这样的标志标牌,全县共有18644块,它们见证了一段攻坚岁月。

  “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茶陵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历时3年多,在罗霄山下,在洣水之滨,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4000余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问寒问暖,精准帮扶,谱写了一段段干群鱼水情的佳话,用实际行动交出一张一诺千金的答卷、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如今,革命老区茶陵县焕发出新的生机,贫困发生率由以前的12.9%下降到去年的0.882%,顺利通过省脱贫攻坚实地评估考核。

  精准设计,让脱贫措施不“脱靶”

  王鸿是严塘镇玳溪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父亲和奶奶患有尿毒症,家里靠妈妈打零工维持生计。去年4月份,他想辍学外出务工,帮母亲分担压力。县教育部门获悉后,把他纳入资助对象,让他安心返校读书。

  这是茶陵县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也是实施的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之一。教育扶贫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将优质教育资源和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失学。

  审时度势,谋定后动。2015年,茶陵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的要求,先后出台了《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制定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质工程实施方案》《农村产业培育和农民增收工程实施方案》等“八大工程”实施方案和包括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农村道路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十项扶贫政策,完成了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各乡镇(街道)领导分别向县委、县政府递交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说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茶陵县构建“领导带头、单位联村、驻村帮扶、干部结对、强基固本”的帮扶机制。每个县级领导“三联三包”联系2至3个贫困村,省市县(区)共选派70支工作队进驻该县的贫困村,70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4000多名县乡机关干部按照“一帮一”“一帮多”模式,与贫困户“结穷亲”,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找准路径,让脱贫产业不“流产”

  脱贫攻坚,重在“造血”式扶贫。3年多来,茶陵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大力培育发展扶贫产业,帮助群众持续增收。

  实施“委托帮扶”,鼓励企业参与扶贫。如今,走进万樟园林花木基地,随处可见在园区剪枝、除草、栽树的村民。据了解,来此务工的村民每年逾1000人,不少曾是贫困人口。仅在该基地务工此一项,每户村民每年可增收1.1万元以上。

  帮扶路上,万樟园林不是“独行侠”,龙华农牧、虎源生态、林丰农业等企业纷纷跟进,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发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土地流转、投工投劳的形式入社,每年享受分红,实现稳定增收。

  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走进马江镇文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这是该村建立的甘蓝种植基地。去年,马江镇甘蓝种植面积扩大至1000亩,3000多吨甘蓝销往海口,带动310多户贫困户增收。甘蓝已成为文江村的特色产业,并辐射至湖口、秩堂等地。

  几份耕耘,几份收获。3年帮扶,茶陵县产业扶贫特色纷呈,形成了以秩堂、高陇、火田等乡镇为代表的茶叶、脐橙、黄牛种养产业,以严塘镇为代表的生猪养殖产业,以虎踞镇为代表的大蒜、生姜种植产业,以枣市、界首等乡镇为代表的蔬菜和食用菌种植产业,构建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该县还大力发展光伏、旅游、电商等扶贫产业。68个贫困村已有45个村建成光伏发电站,贫困户和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

  夯实保障,让贫困群众不“掉队”

  脱贫攻坚,难就难在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茶陵根据实情开“药方”,大力实施就业、安居、保障等基础工程。

  “有能力”的“扶起来”。5月份,虎踞镇贫困户陈道兰通过县人社局牵线搭桥,免费参加面点加工培训,并依靠该局提供的启动资金,在镇上开了一家“南洋包点”铺,生意日渐红火。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茶陵县通过开展“春风行动”“贫困户就业培训”等多种就业保障工作,帮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能就业的,帮忙联系工作;能创业的,从资金、技术等入手,积极扶持发展。

  “出不去”的“带起来”。火田镇砂下村的老陈因车祸致残,无法外出务工,村里的烟叶种植大户安排他每年从3月至7月在烟田做事,期间共发给他工资1万多元。如今,动员致富能手带动贫困户就业,在茶陵已成常态。

  “患大病”的“保起来”。马江镇塘富村的贫困村民陈小洋患有肺脓肿,一直卧病在床。县民政局将他家列入保障对象,这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近年来,该县逐年加大兜底保障力度,仅去年就投入资金1690万元,帮扶1793户5031人。同时,通过实行困难群众养老参保补贴、新农合扶持等政策,让贫困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伤有所助”。

  “住不了”的“建起来”。走进舲舫乡桃坑村,村委会不远处两排新建的房子格外醒目,这是该村的安置房。通过实施幸福安居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住不起房或住危房没能力建房的困难户,住进了安置房。2014至2017年,幸福安居工程的实施,让1925户特困群众圆了新房梦,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48户。2016年至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让1600户5003人搬进安置房。

  随着一项项保障措施的精准到人、落实到位,该县7.5万多户贫困户的就学、就业、就医再也不用愁,住进新房子,手上有票子,真正过上了好日子。(文/陈洲平 江先国)

信息来源: 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责任编辑: 吕菊兰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茶陵县】党群合力脱贫攻坚斩“穷魔”

761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