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省以高新企业为代表的新兴动能逆势上扬,单位数量快速增长,行业覆盖范围拓宽,发展潜力积蓄释放,高新企业正在成为 “四上”单位增长的“新引擎”,为全省经济总体稳定和逐步恢复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高新企业发展也还存在数量占比不高、企业规模不大、均衡发展不够等问题,需引起重点关注。
一、高新企业单位变动情况
(一)高新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一季度末,全省41641家“四上”单位中,高新企业4229家,占全部“四上”单位的10.2%,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比,增加1192家,增长39.2%,增速高于“四上”单位33.5个百分点;对“四上”单位数量的增长贡献率为52.8%,同比提高20.4个百分点。
(二)行业覆盖范围拓展
高新企业覆盖范围广,分布在15个行业门类,69个行业大类,659个行业小类中。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航空运输业、餐饮业实现了高新企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高新企业中,第二产业3698家,同比增加1060家,增长40.2%,比重达87.4%;其中,制造业3463家,增加976家,增长39.2%,对高新企业的增长贡献率为81.9%。第三产业531家,增加132家,增长33.1%,占12.6%,对高新企业单位数的增长贡献率为18.1%。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单位数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分别为30.5%、29.8%;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数增长较快,增速均在80.0%以上。
表1 一季度末 “四上”高新企业分行业情况
单位:家
|
2020年一季度末
|
2019年一季度末
|
增减量
|
增速(%)
|
第二产业
|
3698
|
2638
|
1060
|
40.2
|
采矿业
|
34
|
20
|
14
|
70.0
|
制造业
|
3463
|
2487
|
976
|
39.2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37
|
25
|
12
|
48.0
|
建筑业
|
164
|
106
|
58
|
54.7
|
第三产业
|
531
|
399
|
132
|
33.1
|
批发和零售业
|
91
|
59
|
32
|
54.2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8
|
15
|
13
|
86.7
|
住宿和餐饮业
|
5
|
0
|
5
|
-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58
|
142
|
16
|
11.3
|
房地产业
|
3
|
2
|
1
|
50.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0
|
16
|
14
|
87.5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62
|
122
|
40
|
32.8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6
|
14
|
2
|
14.3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6
|
6
|
0
|
0.0
|
教育
|
4
|
2
|
2
|
100.0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7
|
12
|
5
|
41.7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1
|
9
|
2
|
22.2
|
(三)私营企业增速领跑
高新企业中,内资企业比重高、增长快。一季度末,高新企业中内资企业达4091家,占96.7%,同比增长41.2%,增速分别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高50.1个、33.0个百分点。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占主导地位,比重达71.9%,增长46.8%,比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快49.8个、17.5个、16.9个百分点。
表2 一季度末 “四上”高新企业分登记注册类型情况
单位:家
|
2020年一季度末
|
2019年一季度末
|
增减量
|
增速(%)
|
合计
|
4229
|
3037
|
1192
|
39.2
|
内资企业
|
4091
|
2897
|
1194
|
41.2
|
国有企业
|
32
|
33
|
-1
|
-3.0
|
集体企业
|
4
|
0
|
4
|
-
|
有限责任公司
|
848
|
656
|
192
|
29.3
|
股份有限公司
|
265
|
204
|
61
|
29.9
|
私营企业
|
2940
|
2003
|
937
|
46.8
|
其他企业
|
2
|
1
|
1
|
100.0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72
|
79
|
-7
|
-8.9
|
外商投资企业
|
66
|
61
|
5
|
8.2
|
(四)小微型企业增长快
一季度末,全省高新企业中,大型企业217家,中型企业818家,两者合计占高新企业的比重为24.4%,比同期“四上”单位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高5.6个百分点。小微型高新企业3194家,占75.6%,同比增加953家,增长42.5%,增速比“四上”单位小微型企业快37.9个百分点。
(五)“长株潭”地区积聚发展成效显现
一季度末,长株潭地区拥有高新企业2181家,占全省“四上”高新企业的比重达51.5%,集聚发展成效明显。其中,长沙1434家,同比增长22.3%;株洲、湘潭分别为431家、315家,分别增长40.8%、49.3%。分行业看,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服务业中的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发展较好。
表3 一季度末 “四上”高新企业分地区情况
单位:家
|
2020年一季度末
|
2019年一季度末
|
增减量
|
增速(%)
|
单位数
|
比重(%)
|
单位数
|
比重(%)
|
长沙市
|
1434
|
33.9
|
1173
|
38.6
|
261
|
22.3
|
株洲市
|
431
|
10.2
|
306
|
10.1
|
125
|
40.8
|
湘潭市
|
315
|
7.4
|
211
|
6.9
|
104
|
49.3
|
衡阳市
|
224
|
5.3
|
149
|
4.9
|
75
|
50.3
|
邵阳市
|
169
|
4.0
|
103
|
3.4
|
66
|
64.1
|
岳阳市
|
313
|
7.4
|
212
|
7.0
|
101
|
47.6
|
常德市
|
265
|
6.3
|
182
|
6.0
|
83
|
45.6
|
张家界市
|
51
|
1.2
|
32
|
1.1
|
19
|
59.4
|
益阳市
|
214
|
5.1
|
142
|
4.7
|
72
|
50.7
|
郴州市
|
192
|
4.5
|
139
|
4.6
|
53
|
38.1
|
永州市
|
176
|
4.2
|
110
|
3.6
|
66
|
60.0
|
怀化市
|
211
|
5.0
|
123
|
4.1
|
88
|
71.5
|
娄底市
|
165
|
3.9
|
115
|
3.8
|
50
|
43.5
|
湘西自治州
|
68
|
1.6
|
40
|
1.3
|
28
|
70.0
|
二、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有待壮大
全省高新企业单位数占“四上”单位的比重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然不高,每十家“四上”单位中,仅有一家高新企业,服务业比重更低,仅为6.6%。高新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比呈下降趋势。一季度末,高新企业大中型企业单位数增长30.0%,较小微型企业慢12.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一季度末,全省高新企业中,第二、三产业单位数分别为3698家、531家,二、三产业结构比为87.4:12.6,第三产业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4.4%。而全部“四上”单位中,二、三产业单位数结构比为46.6:53.4,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高新企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区域发展分化明显
全省一半以上的高新企业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其他地区发展明显不足。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洞庭湖地区高新企业数分别为592家、664家、792家,占全省高新企业的比重分别为14.0%、15.7%、18.7%,均低于20%。虽然这三个地区“四上”单位数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0.6%、22.0%、21.9%,但高新企业占“四上”单位的比重低,分别为6.9%、7.3%、8.7%,分别比长株潭地区低7.9个、7.5个、6.1个百分点(长株潭地区高新企业占“四上”单位的比重为14.8%)。
三、对策建议
(一)抓好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抓好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抓好高技术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规模产业化,并对其它产业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
(二)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造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促进企业以研发机构为载体开展研发活动;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家,申报和承担国家及省级有关重大科技和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企业技改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放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扣除比例等,引导更多的企业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三)制定培育方案,提供帮扶指导
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案。强化宣传,解决企业申报热情不高、发展不规范等问题。建立高新企业培育库,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开展针对性的帮扶指导,为企业在研发费用辅助账设置、知识产权创造和受让、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使企业按高企标准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