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是与“三农”关联度最大的产业之一,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2008年,全省稻谷产量2528.0万吨,油茶籽产量40.1万吨,在全国均居第1位;肉猪出栏5153.1万头,猪肉产量370.2万吨,柑橘产量297.6万吨,在全国均居第2位;油菜籽产量109.9万吨,居全国第5位。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湖南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的重要抓手。
一、湖南食品工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2000年以来,湖南着力培育发展食品产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食品工业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取得了显著发展成效。
(一)总量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升
近年来,湖南食品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全省规模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2008年,全省规模工业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2.38亿元,同比增长49.8%;主营业务收入总量占全省规模工业的10.6%,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外向度不断提高,产品出口稳步增长,拉动工业出口能力增强。2008年,全省规模工业中,食品工业完成出口交货35.46亿元,是2000年的7.8倍;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5%,居全省规模工业大类行业第5位。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食品工业对全省规模工业的拉动贡献作用不断加强。2008年,食品工业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6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贡献率为13.5%,比2007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7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
在产销两旺的基础上,湖南规模食品工业企业效益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企业实现利润54.35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69.2%,是2000年的15.2倍;上缴税金71.51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6倍,是2000年的13倍。
(二)加工深度、广度不断延伸,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湖南食品工业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产业链不断朝深加工方向延伸,行业覆盖面不断扩大,行业门类日益齐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1、产业链不断延伸,行业覆盖面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南食品工业已经告别了从前烟酒当家、行业单一、产业环节断层的局面。目前,湖南已经形成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3大门类、20多个中类、40多个小类的行业门类较为齐备的食品工业体系。其中谷物磨制加工业、肉类加工业、饲料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和方便面制造业等一批新兴行业呈现了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2、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湖南规模食品工业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份额不断增加。2000年,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企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中,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45%,非公有制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合计占比为55%; 2008年,公有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食品工业的比重为17%,比2000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占比为78%,提高了23个百分点。随着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一批私营和港澳台投资的“三资”食品工业企业迅速成长,在食品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规模以上国有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5亿元,占全省食品工业的2.4%,集体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7亿元,占1.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03亿元,占6.5%,私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5.61亿元,占50.8%,居主导地位。与2000年相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比重降低了20.2个和14.0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提高了0.4个百分点和42.2个百分点。
(三)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度逐步提高
目前,全省食品工业区域结构分布日趋合理。唐人神、金健米业、金浩茶油、熙可食品、省茶业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长沙粮油乳茶、岳阳粮油茶调味品、株洲肉乳、常德粮油水产品、湘潭肉莲槟榔、邵阳酒果蔬糖、怀化粮油果蔬、永州酒油果蔬等8个食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湖南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等10大食品工业园区(基地)现已初具规模。从经济总量、企业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数等方面来看,湖南食品工业主要分布在长沙、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等市州。这些地区农产品资源相对其他市州更为丰富,其充分发挥了各区域特有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食品工业产业群,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
(四)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多年来,湖南食品工业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顺应市场调整生产,其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产品结构日趋优化。2008年,全省规模食品工业企业生产大米405.42万吨、罐头56.36万吨、软饮料48.83万吨、食用植物油102.07万吨、啤酒75.64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0倍、12.4倍、2.9倍、4.1倍和1.9倍。乳制品结构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2008年液体乳产量占乳制品产量的比重达到75.8%;软饮料制品打破过去一直以碳酸饮料为主的局面,现已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五)品牌创建力度加大,龙头企业、知名品牌逐步增加
近年来,我省坚持实施名牌战略,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食品工业,重点扶持了一批具有资源和品牌优势的食品龙头企业。2008年,省茶业公司等128家食品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健米业等24家食品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此同时,全省有裕湘、明园等5件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占当年全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数的45.5%;食品工业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件,占全省中国驰名商标数的35.6%。
二、湖南食品工业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来,湖南食品工业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适应了食品消费结构的变革和发展,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还很大,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一)骨干企业少,规模效应水平低
2008年,湖南规模以上1403家食品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仅1家;中型企业91家,占6.5%,小型企业1311家,占93.4%。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192.38 亿元,仅相当于河南省的三分之一,山东的五分之一。在中部六省中,湖南规模食品工业企业总数及从业人员数均排第4位,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均排第3位,总量指标排名中等偏下。2008年,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湖南有300家,排中部第2位,其中10亿元以下企业291家,10—50亿元企业8家,50—100亿元企业1家,无过100亿元的企业。过十亿元的大型企业仅占食品工业企业总数的0.6%,在中部排名第5位。
(二)科研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
食品科研水平落后、科研投入少,食物资源精深加工能力不强。2008年,92家大中型食品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不足500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仅33件,用于科技投入的研究试验开发经费仅占规模工业的1.6%。代表精深加工的饮料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分别比湖北和河南低3.6个和0.7个百分点。
(三)标准化生产意识较弱,集约化效应难以形成
湖南食品工业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技术落后,采用标准和制定标准的能力不强,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据湖南省质监局统计,全省共有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等15类食品生产企业3416家,70%是家庭作坊式企业。15大类食品生产企业中,10%以上的企业无证照。全省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99家,但无证生产的小企业却有1万多家。
(四)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国该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之比。通过对2000年、2005年和2007年各省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的测算(见表7)表明,近几年来,湖南食品工业有了较大的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缓慢增长的趋势。但从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在全国的情况来看,2007年湖南食品工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8%,低于全国3.2%的平均水平(以全国为100,31个省市的平均数),居全国第11位,低于山东、河南等食品工业大省19.6个和6.0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一)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重点,将政策支持转化为企业优势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应适时把握国家刺激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食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重点优势食品工业和特色食品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推广;加强对食品工业创业扶持的力度,争取由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争取对食品工业企业开展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以建立湖南特色食品工业为依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湖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应大力发展湘莲、槟榔等湖南特色食品工业,提高湖南食品工业总体知名度;树立全新的食品工业生产、营销理念,从产品品牌、拳头产品、长远营销策略、企业文化等方面整体革新湖南食品工业生产营销层次;重点扶持食品企业的现代营销网络和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开通食品运输绿色通道,开发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需要的营销服务体系。
(三)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为带动点,将区域优势向产业集约优势转变
针对湖南食品工业企业“小、远、散”的短板,应依据地缘或产业链衔接关系,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一方面,同行业或近似行业的企业应集群发展,实现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共享,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在同一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应集约发展,在各环节设定行业标准,形成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提高劳动效率。大力倡导多种发展模式,集约“小、远、散”的个体经营户和小型企业的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此外,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南现有的龙头企业,从企业资本总量、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全方位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支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以及名牌特色产业。
(四)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促进食品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发展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依托技术提升实现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和增加产品附加值。首先是大力发展食品精加工和深加工,适当减少初级产品和低端加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份额;其次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先进的管理方式、营销理念和先进技术等“软件”的引进和高效运用;最后是正确把握市场消费变化方向,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内在品质,及时调整供应方向和数量,以满足不断变化更新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