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9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株洲市应急管理办公室
2009年12月28日
2009年,在省应急办的指导下,株洲市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的要求,全力推进应急管理基础工作,着力强化应急意识,努力提升应急能力,认真履行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现将2009年工作情况和2010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基础工作。
工作中,我们坚持从抓好制度、台帐、档案、电子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入手,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实现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一)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了株洲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和由30名专家组成的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新设立了应急办综合科,主要负责预案管理工作,标志着我市预案管理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9个县市区均成立了应急办,并及时充实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确保机构运转正常。各市专项应急预案制定单位按要求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或明确了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室,市直有关部门均已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分管领导和工作联系人,确保各部门(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有机构管有专人做。全市已形成了上下对应,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进一步健全了应急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照考核考评细则,层层落实到单位、岗位和个人。
(二)加强值守应急。注重强化值守人员责任意识,从严落实值守应急工作规范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规范等制度,完善了节假日、特护期值班制度,强化“平时值守”与“战时应急”意识,确保值守应急规范有序。在全市“亮化、美化、绿化、数字化”建设以及创卫、创模等工作中,市应急办接到了大量的市民投诉、咨询,值班人员都能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为全市中心工作做出了贡献。在抓好市应急办自身规范建设的同时,督促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单位)加强值守工作。3月5日,市应急办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两会”期间值守应急工作的通知》(株应急办发〔2009〕4号)、4月1日下发了《关于做好清明期间值守应急工作的通知》(株应急办发〔2009〕5号)、8月24日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国庆特护期间值守应急工作的通知》(株应急办发〔2009〕8号),就突发事件的应急值守、预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和信息接报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坚持对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值守应急情况进行抽查,并适时通报,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的值守应急责任意识。
(三)严格信息报送。进一步完善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规范、值班要情和值班信息编发规范等制度,强化对重要值守信息的研判、跟踪和汇总分析。突发事件发生后,始终坚持同时报告市政府领导和省应急办,没有出现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全年共向省应急办报送突发事件信息22条(不含续报)。7月27日,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株政办函〔2009〕83号),进一步严肃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纪律。针对城区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市应急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株应急办发〔2009〕11号),要求城区发生的重要突发事件,有关单位必须做到“即接即报”,即在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立即报告市应急办,确保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置。各县市区坚持每天下午向市应急办报告当天的值守情况,以防出现漏报现象。
(四)规范基础工作。摸底掌握了株洲市与相邻省接壤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有关情况;调查统计了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明确了应急避难场所;建立了突发事件信息文本和电子台账,全面登记突发事件信息接报情况并定期通报;修订完善了全市应急电话号码本,确保通信畅通、快速联动;建立了年度综合材料、突发事件信息、应急网页文字等档案,并按规定进行分类装订保存,为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档案资料;认真做好了突发事件分析评估和趋势分析工作;召开了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表彰了14个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34名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市应急管理工作已列为全市百件实事之一。
(五)完善预案建设。坚持把预案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的重点认真抓好。9月底,33个市专项应急预案已全部编制完毕;发布了《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为市政府办内部高效、有序地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打下了基础;编印了《株洲市应急预案汇编》和《株洲市应急预案简明操作手册汇编》。在抓好市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发布工作的同时,督促市直各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严格依据《株洲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抓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指导各乡镇(街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社区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危化品从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目前,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建成,并逐步走上了常态化、规范化管理。
(六)加强电子数据库建设。按照《湖南省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和《湖南省应急管理录入查询系统》的要求,及时对全部21大类近百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更新,实现了应急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为应急指挥的快捷、高效打下基础。我市从08年冰雪灾害结束后就着手建立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按照市政府办《关于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意见》要求,市应急办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应急基础数据录入工作的通知》(株应急办函〔2009〕1号)、《关于上报应急物资储备数据的通知》(株应急办函〔2009〕2号),认真做好全市应急物资的摸底、统计和电子数据库建设工作,这些工作在处置“5.17”事故等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加强预防预警。一是做好隐患排查治理。我市现有各类矿山近400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近90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达500家、高危行业经营单位1800余家,事故隐患大量存在。我们逐渐把应急管理工作重心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移,扎实做好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市政府办下发了《2009年全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和《株洲市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就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等高危行业开展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共排查各类隐患27632处,整改25819起,有效遏制了几年来安全生产事故高发的态势。今年我市暴雨、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造成滑坡8起、塌陷1起、崩塌2起,但由于预防措施得力,应急处置及时,没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6月15日起,在全市开展了“十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三个一’宣传教育暨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发动10万从业人员“查找身边一个隐患”活动,强化全民的安全意识。全面开展消防专项整治活动,将公众聚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作为重点,对1209家公众聚集场所、461栋高层建筑、172栋地下建筑进行摸排,整改火灾隐患1518处,依法关停138家,查封41家,31人被行政拘留。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组织150多名执法人员排查涉镉企业45家、涉铅企业73家、涉砷企业30家、涉铬企业4家、其他存在环境安全隐患企业12家,共排查出有安全隐患的企业97家,依法关闭5家、停产3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9家、停产整改32家、限期整改48家。组织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139次,消除安全隐患372处。二是做好预警预报。应急办将历年来参加过应急管理培训的2000余名同志明确为应急管理工作联络人,建立了短信息群发数据库,同时在各县市区、乡镇建立了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市气象局研制的“96121气象灾害预警主叫服务系统”,及时向应急管理工作联络人和气象信息员发布各类预警预报信息,有效地解决了我市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各级各部门依据预警预报消息积极防范、及时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以最大减小损失。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采取直接与联络人电话联系的方式,第一时间获取事件现场详细情况,为及时、准确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保障。在森林火灾高发期,通过株洲日报、株洲电视台发布通告,同时在气象节目中插播公益广告和标语,利用短信平台向全市手机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发送注意野外用火安全短信和语音提醒,提醒公众注意防火防灾。
(八)建成应急平台。“数字株洲”城市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已基本建成,“12345”热线已经开通,“110、119、122” 已三台合一运行,为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九)做好立法调研。3月26-27日和10月27日,省应急办会同省政府法制办和省人大立法调研组,两次赴我市就《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草案)》进行立法调研。市应急办在接到调研通知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座谈会组织严密,保障工作周到细致,各级各部门广泛参与,意见建议客观全面,获得了省调研组的高度评价。市应急办提出的部分建议,获得了调研组的认可并在《实施办法》中得以体现。
二、开展应急宣传,不断增强应急意识。
(一)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常态宣传。
我们把应急知识普及宣传与日常工作开展起来,确保应急知识宣传常态化,使应急管理工作始终不脱离公众的视野。在市政府门户网站(www.zhuzhou.gov.cn)和株洲市党政办公业务资源网分别设立了应急管理专栏,及时更新应急管理工作动态、普及应急管理知识1200余篇。已发布的市总体、专项应急预案均按保密要求在网上进行了公布。今年,全市各新闻媒体20余次报道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二)充分利用宣传周集中宣传。
根据省应急办的统一部署,5月7日至13日,我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宣传周活动。为确保宣传周活动的顺利开展,市应急办及时制定下发了活动方案,召开了工作布置会,市财政安排了6万元专项活动经费。
一是自主宣传积极主动。宣传周期间,全市各级各部门在本单位辖区设置宣传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教育系统在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广泛开展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开展主题班会500多次,举办知识讲座150多场,悬挂宣传横幅500多条,宣传手抄报张贴到班1500张,发放《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资料54000份,组织开展消防灭火、紧急疏散演练180余次。各县市区及时将宣传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不走过场。
二是集中宣传声势浩大。5月12日上午,市应急办组织市民政局、科技局、教育局、卫生局、公安局、气象局等二十多个市直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举行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翟笃培,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市政府副秘书长李玉玲、张格林亲临宣传现场指导督查活动开展情况。各部门共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册(份),接受群众咨询近千余次。市应急办在搞好组织协调工作的同时,设立了专门的宣传台,并发放了1000余份宣传资料。团市委还组织了40余名志愿者参与了现场集中宣传活动。九个县市区也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现场集中宣传活动。醴陵市在鑫泰广场、炎陵县在城区炎陵中路、株洲县在县城向阳广场、攸县在湘东大市场组织开展了集中宣传,茶陵县在各乡镇人员密集和交通便捷处设点集中宣传。城市四区也分别在红旗广场、响石广场、芦淞市场群、铁西社区等人流集中地开展集中宣传活动。
三是媒体宣传灵活多样。市应急办与市政府新闻办一道召开各媒体会议,布置宣传任务,协调宣传内容。宣传周期间,市新闻办协调各新闻媒体对我市宣传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报道,在广泛宣传应急常识的同时,结合“防灾减灾日”推出防灾减灾宣传专题和纪念“5•12”地震一周年特别节目。《株洲日报》推出了“防灾减灾知识专栏”,每天刊登一篇防灾减灾专题文章,5月7日刊登了副市长张国浩同志《防震减灾有备无患》的署名文章,5月12日刊登了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曙光同志《防灾减灾共创和谐》的署名文章。5月11—12日通过市气象发布平台向全市40万手机用户发送了防灾减灾的短信息。市应急办联合华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公众应急知识制作成专题节目,每天在株洲大桥桥头户外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株洲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每天的新闻联播中都有防灾减灾知识和有关宣传周的内容。醴陵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和影视综艺频道制作播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公益广告12个;茶陵县电视台在每天晚上黄金时段播放长达1小时的《防灾减灾知识专题片》;攸县、株洲县电视台均开设了应急知识宣传专题栏目,在重点时段开展应急常识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炎陵县利用手机报平台向全县移动手机用户发送应急知识4万多人次。
活动开展期间,市应急办对各县市区当天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督查。各县市区也适时派出人员深入各乡镇、街道督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有力地保证了宣传周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应急能力。
(一)强化自身学习。规定每周一上午为应急办集中学习时间,每周三晚组织参加办公室专题培训,通过学习提高了整体素质。
(二)抓好应急培训。严格依据《株洲市应急管理培训方案》抓好市本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按要求开展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继续把学员应急能力培训纳入党(院)校的基本教学内容,与市应急办一并商定授课内容,并由株洲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校(院)长聂方红教授亲自讲课,切实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4月22日在炎陵县举办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市应急办主任尹亚平讲授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6月3日,对40个山洪灾害易发乡镇分管领导和9县市区防办主任进行集中培训,组织专家就气象基础、山洪灾害防御和工程应急抢险等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在市公安局举行了处置突发事件研讨会,总结了我市近年来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经验,进一步研究、探讨科学处置措施,为适应新形势下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今年来动物疫情形势紧张的实际,及时举办了乡镇动物防疫员和养殖大户培训班,共培训人员3400多人次。12月16日,市应急办就新颁布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举行宣传培训活动,组织气象信息员共80余人进行培训,重点就应急管理预测预警和《实施办法》进行宣传解读。
(三)组建应急队伍。9月23日,我市举行了隆重的株洲市应急救援支队成立大会,省公安消防总队政委詹寿旺、市委书记陈君文、市长王群到会并讲话。9个县市区也按要求成立了应急救援大队。11月2日,市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问题,明确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市应急救援支队业务经费100万元。市、县两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组建完毕,每个行政村聘用一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确保了我市疫情没有向人群扩散。9月份,组建了市森林防火消防支队,城市四区也分别组建了森林防火消防中队,目前,全市共有专业森林消防队伍11支,半专业队伍101支,森林火灾救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预案演练。市应急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督促各预案制定部门和各县市区及时制定年度应急预案演练计划,严密组织应急预案演练,通过演练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锻炼队伍,磨合协作机制,提高实战能力。
1月17日,在市体育中心加气站举行CNG加气站管道漏气应急演练;2月底,市科技局和市教育局联合部署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普及地震知识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全市862所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演练;3月20日,在芦淞市场群金帝广场举行灭火演练;4月10日,在北师大株洲附校举行地震、消防联合应急演练;4月28日晚,组织城区部队举行跨区域灭火救援演练;5月2日-4日,分别在株洲军分区和炮兵团举行防汛应急演练;5月11日,在醴陵市白兔镇举行了全市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演练;5月12日,在九方中学举行应急疏散演练;5月22日,在中盐株化举行防化实战演习;6月5日,在芦淞区樟树坪小学举行应急疏散演练;6月18日上午,联合市消防、公安、卫生、公交公司等单位举行公交车起火应急救援演练,同日,还在市天然气门站举行了燃气管线泄漏起火救援演练;6月19日,在芦淞区株董路小学组织安全疏散演练;6月24日晚,在芦淞市场群天山大厦举行跨区域灭火救援演练;6月26日,在市中心家润多广场举行灭火演练;7月9日,在市体育中心举行加气站水泵机房、压缩机房坍塌应急演练;8月12日,在白马垅劳教所举行紧急情况逃生避险演练;8月18日,组织城区消防部队在丰泰国际家具名品城举行了跨区域灭火救援演练;9月23日,举行了迎国庆反恐演练汇报;10月16日,在芦淞区栗树山小学举行了火灾紧急安全逃生演练;10月29日,在天元区华苑小区举行了用户户内燃气泄漏抢险应急演练;12月23日,在天元区泰山学校举行中小学生遇险自救培训工作启动仪式暨现场演练活动。为从容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和各县市区均举行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演练。今年湘江水位数次突破历史最低记录,我市多次举行季节性水源缺水供水保障应急演练,还分别在四水厂举行漏氯应急演练、三水厂举行停电和爆管演练、二水厂举行停电应急演练,有力地保障了用水安全。在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中,同时模拟石峰区化工厂硫酸生产车间罐道管阀门破损发生硫酸泄漏、荷塘区天鑫机电有限公司电镀废水因暴雨溢出可能冲入附近农田、天元区石英化玻公司氨水生产线因设备故障造成大量液氮泄漏、芦淞区唐人神公司制冷系统在维护过程中阀门损坏制冷氨气大量泄漏的险情,检验各部门的协作处置能力。积极组织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开展应急演练,在株冶、株硬、株化、昊华化工、智成化工、海利精细化工、松本林化、中成化工以及湖南物资储备管理局一五四处等单位组织开展了沙盘模拟演练和实战应急演练活动。12月7日,湘乡校园踩踏事件发生后,我市各学校均组织开展了疏散应急演练,同时通过划线引导学生走楼梯靠右行和采取错时放学等措施,确保学生在校安全。
四、发挥工作效能,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2月20日,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紧急通知》(株政办明电〔2009〕1号),就如何做好应急现场处置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应急办全年共协调处置煤矿透水、重大交通事故、堵门、堵路、森林火灾、安全生产、火灾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近200余起。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预案,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提供条件;同时及时做好善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应对处置“3.5”京珠高速交通事故、“5.17”红旗路待拆除高架桥坍塌事故、“6.23”环球国际塔吊倒塌事故、“10.7”环球国际火灾、“12.22”茶陵火灾事故以及湘江枯水期水质安全等突发事件过程中,在向省、市领导报告的同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赶赴现场参与救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调组织救援,充分发挥了“综合协调”的职责。特别在“5.17”事故处置中,因信息报送及时,反应迅速,救援得力,得到了国家安监总局、省委省政府和省应急办的高度肯定。
虽然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省政府、省应急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2010年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实施办法》的宣传贯彻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认认真真抓好各项工作,并以宣传贯彻《实施办法》为契机,全面推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二是深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基层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根基,也是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最前沿。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要求,把工作重心移向基层,真正立足基层、发动群众、夯实基础、扎实推进社区、农村、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基层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督促、协调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选拔工作,努力培养、储备一批应急管理人才,为应急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结合我们株洲的实际,以做好清水塘地区企业应急和芦淞市场群应急工作为重点,指导醴陵做好烟花爆竹、攸县做好矿山安全、茶陵和炎陵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工作为特色,努力打造应急管理工作示范点。
三是继续强化应急管理基础工作。通过3年来的努力,我市应急管理基础工作已走上规范化,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已经树立,各级领导、人民群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下一步重点在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资源动态管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及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方面争取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