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人为本快速转移被困群众
——道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几点体会
道县是典型的山间盆地,系永州市暴雨中心区、全省重点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县和全省的多雨县区之一。降雨多集中在5~7月,年均降雨量达1509.4毫米,最高时达2280.3毫米(2002年)。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呈“六进一出”叶脉状分布,且落差较大。每到汛期,上有涔天河水库泄洪,下受双牌水库顶托,山洪灾害频发,防汛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道县把防御山洪灾害、及时转移群众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2008年“6·7”特大洪灾中,道县认真落实防御山洪地质灾害预案,提前预警,及时转移群众6.16万人,既确保了人员安全,又减少了灾害损失,实现了“人员伤亡为零”的目标。国家民政部和湖南省政府领导先后来道县视察灾情,对道县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特别是做好人员转移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主要做法是:
一、应急准备充分
(一)科学制定应急预案
道县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完善了各类防洪应急预案,特别是针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部位,全部制定人员转移方案,确定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保证了应急抢险的及时、快速启动,为抗洪抢险、及时转移人员赢得有利时机。
(二)加强预警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了道县170个山洪灾害重点防御村的预警设施建设,每个山洪地质灾害易发重点村均开通了有线广播,配备了功放机、不间断电源、话筒、高音喇叭、铜锣、口哨等设施,开展了山洪灾害防御骨干培训,逐个村组进行了实战演练,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躲灾避灾意识和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实战能力。
(三)加强抢险硬件设施建设
道县财政投入100万元,配置了8艘冲锋舟,购买了两辆运兵车;投入100万元,完善了计算机、电话、手机等设施配套;组织了以县人民武装部和重点区域民兵应急分队为主体的5000人的机动抢险队,一旦发生险情,冲锋舟和机动抢险队可快速机动营救、转移群众。同时,收集编制了包括县乡村各级责任人在内的联络通讯录,随时实行预警信息的短信群发和电视滚动播放,确保了报警处警信息畅通。
二、责任落实到位
(一)落实领导责任
实行“县委常委包片,县级领导包乡镇场,乡镇场领导包村组,村组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规定各乡镇场和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是抢险救灾第一责任人,对所在地和所在部门的抢险救灾工作负主要责任。同时,从预警设施的管理、预警预报、组织转移、转移路线、转移地点等各个环节,都明确具体责任人。
(二)落实部门责任
每到汛期,水利、国土、防汛办、气象等部门和乡镇村的同志都按要求深入现场查险排险。出现山洪灾害暴发迹象,分管县级领导、乡(镇)、村干部立即到岗到位。一旦山洪灾害暴发,民兵应急分队迅速就近转移群众;各个职能部门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分工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形成了防御山洪灾害的强大合力。
(三)落实重点防御部位责任
对于暴雨中心区、山洪易发区、水库泄洪区、沿河低洼区等重点防御部位,采取“四人一段”的综合防护责任制,即每处地段都有一个防汛责任领导、一个工程管理责任人、一个技术责任人、一个后盾单位负责人,并对每处险段和小二型水库,安排20~40人的民兵应急分队。防汛责任人负责组织人员进行汛前检查、登记、查险排险,负责抢险物资、器材、队伍准备及靠前指挥;工程管理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负责24小时轮流值班,不间断地巡逻观察,随时掌握雨、水、工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拿出处理方案、及时指导处理;后盾单位责任人负责密切关注所辖防御部位情况,协助乡镇、村组搞好日常管理工作,抢险时出人、出车、出资,协助乡镇村实施抢险和群众转移。
三、组织转移及时
(一)对重点区域组织群众提前转移
每当确认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就及时向各乡镇场下达紧急通知,在电视台滚动发布信息,并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及时向社会发布汛情,各级各部门迅速组织暴雨中心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沿河低洼行洪区、病险水库下游行洪区人身安全有可能受到威胁的群众提前转移。2008年“6·7”洪灾洪峰到来之前,全县就紧急疏散转移了地势低洼易淹区群众4.6万人。6月6日晚,洪塘营乡、四马桥镇、横岭乡等山区乡镇狂降暴雨,4小时降雨量达160毫米、24小时降雨量达310毫米。接到预警后,县乡村三级紧急行动,连夜转移住在山上的厚朴种植大户37户、低洼处和水砖房住户460余户。就在群众转移出来后不久的7日凌晨3:00,山洪全面暴发,倒塌房屋118户464间,367座房屋被水泡成危房,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
(二)对突发险情要组织群众紧急转移
每到汛期,县政府就组织乡、村干部、巡查员,加强对水情、雨情、灾情和山体巡查,一旦发现隐患和险情,县、乡、村三级立即启动山洪防御预案,各级责任人马上到村、到组、到户,按照分工要求,联系到人,迅速组织转移。同时,对灾情危急却不愿转移的群众,果断采取措施,实行强制转移。2008年“6·7”洪灾期间,全县共紧急转移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1.3万人。6月7日上午8:00,洪塘营乡东江脚村半山腰的一个小水电站明渠坝体部分发生严重崩塌,山体随时可能出现大面积滑坡,严重威胁山下近千名群众安全。驻守该村的干部一方面紧急启动预警设施,按照预定的信号,启用了高音喇叭、敲响铜锣、吹响口哨,三种信号同时进行。村民按照预定的路线纷纷转移;一方面电话报告县防汛指挥部,采取措施紧急泄洪。由于处理及时,避免了一起山洪地质灾害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三)解救被困群众要迅速
道县地势较低,如遇大的洪灾,难免有部分群众被洪水围困。为此,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随时做好解救被困群众的准备。平时,加强对冲锋舟手、机动抢险队员的训练,确保队员训练有素,能够适应抗洪抢险;汛期来临时,他们从全县各部门调集性能最好的越野车,每天安排10台,和抢险队员一起随时待命。一有险情,抢险队员第一时间即可赶到现场。2008年“6·7”特大洪灾,全县先后组织民兵应急分队560余人次,出动冲锋舟30余次,各乡镇场组织近1000余名干部职工分赴各灾区,紧急解救被水围困群众2600人。7日上午8:00,柑子园乡中心小学42名教师为转移寄宿学生被困,道县及时组织武警和出动冲锋舟,安全转移了被困的教师及家属。
四、灾后处置得当
洪水消退后,是干部群众思想最容易松动,神经最容易松懈的时候,也是群众最想返家的时候。因此,必须克服麻痹思想,继续做好灾后处置工作:
(一)保障好群众转移后的安全
对转移后又想重返家中的群众,采取包干到人的办法,不允许短期内返家。对被水泡浸的危房,一律不准再次住人;对可能倒塌的危房,采取措施,将其推倒。对已经返回危房居住的群众,组织人员强制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二)安排好转移群众的生活
这既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也是确保转移群众不返回危房居住、保障安全的需要。因此,每次洪灾过后,必须迅速派出工作组,分赴各灾区开展灾民安置工作。对转移出来的灾民,采取投靠亲友、邻居帮助、搭建临时住所等方式,千方百计确保灾民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确保灾民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
——道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几点体会
道县是典型的山间盆地,系永州市暴雨中心区、全省重点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县和全省的多雨县区之一。降雨多集中在5~7月,年均降雨量达1509.4毫米,最高时达2280.3毫米(2002年)。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呈“六进一出”叶脉状分布,且落差较大。每到汛期,上有涔天河水库泄洪,下受双牌水库顶托,山洪灾害频发,防汛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道县把防御山洪灾害、及时转移群众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2008年“6·7”特大洪灾中,道县认真落实防御山洪地质灾害预案,提前预警,及时转移群众6.16万人,既确保了人员安全,又减少了灾害损失,实现了“人员伤亡为零”的目标。国家民政部和湖南省政府领导先后来道县视察灾情,对道县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特别是做好人员转移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主要做法是:
一、应急准备充分
(一)科学制定应急预案
道县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完善了各类防洪应急预案,特别是针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部位,全部制定人员转移方案,确定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保证了应急抢险的及时、快速启动,为抗洪抢险、及时转移人员赢得有利时机。
(二)加强预警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了道县170个山洪灾害重点防御村的预警设施建设,每个山洪地质灾害易发重点村均开通了有线广播,配备了功放机、不间断电源、话筒、高音喇叭、铜锣、口哨等设施,开展了山洪灾害防御骨干培训,逐个村组进行了实战演练,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躲灾避灾意识和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实战能力。
(三)加强抢险硬件设施建设
道县财政投入100万元,配置了8艘冲锋舟,购买了两辆运兵车;投入100万元,完善了计算机、电话、手机等设施配套;组织了以县人民武装部和重点区域民兵应急分队为主体的5000人的机动抢险队,一旦发生险情,冲锋舟和机动抢险队可快速机动营救、转移群众。同时,收集编制了包括县乡村各级责任人在内的联络通讯录,随时实行预警信息的短信群发和电视滚动播放,确保了报警处警信息畅通。
二、责任落实到位
(一)落实领导责任
实行“县委常委包片,县级领导包乡镇场,乡镇场领导包村组,村组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规定各乡镇场和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是抢险救灾第一责任人,对所在地和所在部门的抢险救灾工作负主要责任。同时,从预警设施的管理、预警预报、组织转移、转移路线、转移地点等各个环节,都明确具体责任人。
(二)落实部门责任
每到汛期,水利、国土、防汛办、气象等部门和乡镇村的同志都按要求深入现场查险排险。出现山洪灾害暴发迹象,分管县级领导、乡(镇)、村干部立即到岗到位。一旦山洪灾害暴发,民兵应急分队迅速就近转移群众;各个职能部门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分工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形成了防御山洪灾害的强大合力。
(三)落实重点防御部位责任
对于暴雨中心区、山洪易发区、水库泄洪区、沿河低洼区等重点防御部位,采取“四人一段”的综合防护责任制,即每处地段都有一个防汛责任领导、一个工程管理责任人、一个技术责任人、一个后盾单位负责人,并对每处险段和小二型水库,安排20~40人的民兵应急分队。防汛责任人负责组织人员进行汛前检查、登记、查险排险,负责抢险物资、器材、队伍准备及靠前指挥;工程管理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负责24小时轮流值班,不间断地巡逻观察,随时掌握雨、水、工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拿出处理方案、及时指导处理;后盾单位责任人负责密切关注所辖防御部位情况,协助乡镇、村组搞好日常管理工作,抢险时出人、出车、出资,协助乡镇村实施抢险和群众转移。
三、组织转移及时
(一)对重点区域组织群众提前转移
每当确认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就及时向各乡镇场下达紧急通知,在电视台滚动发布信息,并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及时向社会发布汛情,各级各部门迅速组织暴雨中心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沿河低洼行洪区、病险水库下游行洪区人身安全有可能受到威胁的群众提前转移。2008年“6·7”洪灾洪峰到来之前,全县就紧急疏散转移了地势低洼易淹区群众4.6万人。6月6日晚,洪塘营乡、四马桥镇、横岭乡等山区乡镇狂降暴雨,4小时降雨量达160毫米、24小时降雨量达310毫米。接到预警后,县乡村三级紧急行动,连夜转移住在山上的厚朴种植大户37户、低洼处和水砖房住户460余户。就在群众转移出来后不久的7日凌晨3:00,山洪全面暴发,倒塌房屋118户464间,367座房屋被水泡成危房,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
(二)对突发险情要组织群众紧急转移
每到汛期,县政府就组织乡、村干部、巡查员,加强对水情、雨情、灾情和山体巡查,一旦发现隐患和险情,县、乡、村三级立即启动山洪防御预案,各级责任人马上到村、到组、到户,按照分工要求,联系到人,迅速组织转移。同时,对灾情危急却不愿转移的群众,果断采取措施,实行强制转移。2008年“6·7”洪灾期间,全县共紧急转移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1.3万人。6月7日上午8:00,洪塘营乡东江脚村半山腰的一个小水电站明渠坝体部分发生严重崩塌,山体随时可能出现大面积滑坡,严重威胁山下近千名群众安全。驻守该村的干部一方面紧急启动预警设施,按照预定的信号,启用了高音喇叭、敲响铜锣、吹响口哨,三种信号同时进行。村民按照预定的路线纷纷转移;一方面电话报告县防汛指挥部,采取措施紧急泄洪。由于处理及时,避免了一起山洪地质灾害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三)解救被困群众要迅速
道县地势较低,如遇大的洪灾,难免有部分群众被洪水围困。为此,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随时做好解救被困群众的准备。平时,加强对冲锋舟手、机动抢险队员的训练,确保队员训练有素,能够适应抗洪抢险;汛期来临时,他们从全县各部门调集性能最好的越野车,每天安排10台,和抢险队员一起随时待命。一有险情,抢险队员第一时间即可赶到现场。2008年“6·7”特大洪灾,全县先后组织民兵应急分队560余人次,出动冲锋舟30余次,各乡镇场组织近1000余名干部职工分赴各灾区,紧急解救被水围困群众2600人。7日上午8:00,柑子园乡中心小学42名教师为转移寄宿学生被困,道县及时组织武警和出动冲锋舟,安全转移了被困的教师及家属。
四、灾后处置得当
洪水消退后,是干部群众思想最容易松动,神经最容易松懈的时候,也是群众最想返家的时候。因此,必须克服麻痹思想,继续做好灾后处置工作:
(一)保障好群众转移后的安全
对转移后又想重返家中的群众,采取包干到人的办法,不允许短期内返家。对被水泡浸的危房,一律不准再次住人;对可能倒塌的危房,采取措施,将其推倒。对已经返回危房居住的群众,组织人员强制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二)安排好转移群众的生活
这既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也是确保转移群众不返回危房居住、保障安全的需要。因此,每次洪灾过后,必须迅速派出工作组,分赴各灾区开展灾民安置工作。对转移出来的灾民,采取投靠亲友、邻居帮助、搭建临时住所等方式,千方百计确保灾民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确保灾民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