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牌县狠抓村级预警系统建设、严防山洪地质灾害的成功经验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1-11-01 00:00 【字体:
14、建好村级预警系统提高应对灾害能力
——双牌县狠抓村级预警系统建设、严防山洪地质灾害的成功经验
 
永州市双牌县是湘南的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山区县,每年雨季,潇水漫淹、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突如其来,威胁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次险些酿成人员伤亡事故。2007年5月湖南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以后,双牌县把村级预警系统建设作为安民护民的一件大事来抓, 2008年建了109个村级预警点,组建了一支近3000人的预警应急队伍,在2008年潇水特大洪峰中,预警系统反应迅速,成效显著,极大地增强了全县防范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多名省委、省人大领导先后到该县视察村级预警系统建设使用情况,并予以高度评价。中央和省主流媒体评价其预警系统在最大的洪水面前创造了最高的工作效率,群众则亲切地称它是“生命的预警器”。
一、积极主动,落实工作责任
乡村素来是自然灾害的重点区域,双牌县对村级预警系统建设的重视来自历次的深刻教训。长期以来,双牌县就是永州市的自然灾害多发区,近几年洪灾中,潇水沿线乡镇每年转移群众都在2万人以上。158处重点滑坡体隐患每年要紧急转移大批群众,每次转移群众,县乡党委、政府都要组织大量人力,但由于灾区通讯普遍落后,道路条件差,工作效率十分低下,群众转移最快需要2小时以上。近几年,潇水沿线的泷泊、五里牌、理家坪和双牌水库水淹区塘底、上梧江等乡镇群众多次遭遇洪水漫淹和山体大面积滑坡险情,多次威胁群众生命安全。各级政府为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免于损失而疲于奔命、身心憔悴,却一直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针对这种现状,该县主动向省市请求增加预警点建设数量,新建的预警点达到109个,占到了全市总数的10.9%。为加强预警系统建设的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书记亲自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专门的工作方案,结合全县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进行动员,并纳入了乡镇防汛抗旱责任状的重要内容,凡对预警点建设不支持、不到位、不落实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所在村取消下一年度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或建整扶贫村资格,相关责任人视同防汛事故予以追责。全县因此形成了抓预警系统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合理布局,建设设施队伍
科学合理布局,确保各类资金投入,规范设施人员建设,是预警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工作中,该县做到了“三个确保”。
(一)确保合理布点到位
县委书记亲自过问,并派出专门队伍进行踩点,确定将预警系统建设的重点放在“四区”、“三小”上:“四区”即暴雨中心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沿河低洼行洪区、病险水库下游行洪区;“三小”即小水电站、小水库、小山塘。全县预警系统共覆盖了115个点、112个行政村、42703人,覆盖率分别占到全县行政村、总人口的57.4%和23.7%,灾害重点村、易发村的覆盖率达到100%。
(二)确保设施配套到位
按照市县1∶2比例统一配套资金,在汛期来临前一个多月,对全县15个乡镇112个村级报警点配置112套广播设备,配发了12000米铜芯电线,发放铜锣500面,双管高频口哨13000个,无绳电话134部,以及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知识挂图8760份、常识小册子和资料2448本、光碟224张,并全部按照统一标准在汛前建设完毕。
(三)确保人员队伍到位
每个村级预警点成立了专门的预警指挥部,由村支书任指挥长,每个村明确20~30名的预警应急队伍,预警应急队伍分别明确一名广播员,5~8名铜锣员,20~60名口哨员,把预警触角覆盖至每个农户。夏汛期间,全体村级预警队伍时刻待命,人不离岗,锣不离手,哨不离身,组成了一道严密的预警网络。
三、分类指导,强化实战演练
统一预警信号,规范预警行为,是确保预警系统临战不慌、调度有力的关键。按照实战要求,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进行分类指导,统一预警行为。
(一)典型示范
五里牌镇线口村是潇水沿岸海拔最低的一个村,历年来,900多名群众饱受潇水漫淹之苦,几乎每年洪水期间都要转移群众,是全县有名的水淹区村。双牌县把该村作为全县村级预警点规划建设的示范工程,派出专门人员进行安装调试设备,并在该村已有的预警基础上制定了潇水沿线预警点统一的广播口号、鸣锣吹哨方式。
(二)集中培训
为了让广大乡村干部群众尽快了解、熟悉村级预警系统的重大意义、建设要求、预警方式,县里统一组织109个预警点所在乡镇场分管领导和村支书进行了一天的集中培训,同时,根据“四区”、“三小”不同类型,帮助指导各预警点分门别类制定预警信号,明确转移方式、转移路线、安置方法,确保了预警系统灵敏、实用。
(三)实战演练
2008年5月底,全县112个村级预警点在全部调试完毕的基础上,各乡镇分别确定一个点进行了实战演练。2008年5月29日,副省长徐明华带领省直有关部门亲临双牌县线口村视察预警系统,观看演练并予以高度评价,之后,该县又组织乡镇党政一把手到线口村观摩演练培训,并迅速将线口村经验向全县推广,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健全体系,实行四级联动
确保村级预警系统信息畅通、调度灵敏,离不开县、乡、村、点四级联动大预警体系的支撑。
(一)建立全县灾情预测体系
双牌县先后在阳明山、江村等地新建了13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县城、上梧江等地建设了28个多地质灾害监测点,在潇水、永水等流域建设了2个水文站和15个水文监测点,通过水利、气象、水文、国土等部门联动,全县雨情汛期做到了及时预测、及时反馈、及时应对。
(二)建立汛情会商体系
双牌水电站是潇水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对调节全流域水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站建立了一套湖南省一流的洪水分析、指挥调度系统,每年汛期,24小时不间断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沟通雨情,发布信息,提前告知泄洪信息,为沿线村镇及时预警争取了主动。
(三)建立重点隐患点值班体系
洪汛期间,将村预警点的触角下延,对全县109处重点山塘水库与28处重点滑坡体,每个点落实一名责任人进行24小时值班,比较偏远的隐患点,县里还统一免费配备了一台农村无绳电话,一旦发生险情,信息可迅速传达至村预警点。
五、及时预警,确保群众安全
有备才能无患。2008年6月中旬,潇水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罕见洪水,双牌水库入库流量最大达到每秒7660立方米,水库水位达170.35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潇水流量、水位和过境时间均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之最。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县委、县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村级预警系统迅速投入使用。
(一)迅速划定转移范围
洪水来临前,双牌县委根据洪线图,准确判断这次洪水为历史罕见,两次扩大转移范围,最后果断将潇水沿线7个乡镇38个村3658户3.8万人口划入紧急转移范围,沿线19个村级预警点全部进入临战状态,所有预警应急队员全部到岗到位,整装待发。
(二)紧急进行人员转移
6月13日中午,得知潇水洪峰将于当晚8:00和次日上午8:00将两次通过双牌县城后,县委迅速下达转移命令,转移命令迅速下达到潇水沿线乡镇,然后火速传达到潇水沿线预警点,20分钟内,所有转移命令全部下发完毕,1小时内,县乡工作队员全部赶到预定位置。按照既定时间,下午3:00,潇水沿线预警点准时发出预警信号,在长达20多千米的双牌水库下游沿线,19个村级预警点第一时间拉响了转移信号,高音频广播发出的转移信号响彻上空,150多名铜锣员和600多名口哨员走村串户,老人妇孺步履匆匆而秩序井然,洪峰到达前的3个小时内,潇水沿线共转移群众38552人,转移各类物资数千万元。与此同时,设立在地质灾害险情区的预警点也纷纷发挥作用,对多处较大滑坡体进行了成功预警。这次洪灾,全县共成功转移群众8189户共40939人,群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井然。
(三)及时解除预警信号
这次潇水洪峰滞留时间长达49小时之久。洪水退前,预警系统始终不间断地向群众通报水情,预警应急队员始终妥善对群众进行安置,防止群众擅自离开安置地点。洪水退后,预警系统不间断地提醒群众查看房屋损坏情况,预警应急队员首先进入村庄查看水情,对因水侵蚀而出现危险的住房一律不准入住。经过近两天的考验,村级预警点以出色的表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全县用“零”伤亡的战果向人民群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双牌县狠抓村级预警系统建设、严防山洪地质灾害的成功经验

744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