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育系统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做法与启示
教育系统线长面广,牵涉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是基层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好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维护好校园安全,抓好学校稳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06年以来,湖南省教育厅制定完成了《湖南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预案不仅明确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要求,还增加了网络和信息安全、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要求。先后联合省公安厅等部门组织开展了校车集中排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中小学安全卫生设施的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的覆盖面,编发了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辅导读本、突发事件应急手册等。应急管理知识进入了中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等学科教材中。进一步完善了考试安全预案,确保各类考试安全有序地开展。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配合当地参加了应急管理宣传月的活动。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湖南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局面不断巩固,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教育系统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值得总结几点工作经验。
一、突出教育系统特点,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做好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应急管理,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是推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教育强省”计划的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上下衔接,突出自身特点,认真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在2007年年底前,基本建立了以《湖南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总纲,以各地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体系。督促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和分级备案工作,完善《高校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继续保持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工作局面。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督促中小学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加强校园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环节的管理,根据需要,制订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交通事故、食物中毒、踩踏事故、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继续配合有关部门抓紧、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
二、健全综合防控体系,做好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完善维护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以维护稳定工作体系为基础,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和各专项应急处置小组,进一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细化应急预案的工作环节,落实各项处置措施。各中小学坚持校园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全面深入开展影响安全稳定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重点排查化解违规招生、违规办学以及造成的学籍学历问题,毕业生就业、学生收费、后勤服务、学校及周边安全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预测预警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不断提高应变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紧密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处置,全力把事态控制在校内,严防引发连锁反应。
三、整合各种工作力量,抓好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作用,开展对师生的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行政管理培训、教师培训中,各高校可通过建立“学生护校队”、“义务交通疏导队”,合理组织学生参与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以教育与管理、专职与兼职、学生与教师相结合的教育系统应急管理队伍。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形成以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分类管理,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教育系统的应急处置效能。
四、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推进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开展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充分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的覆盖面,通过公益宣传、辅导讲座、公布栏、电视节目、校园广播等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把安全教育作为中小学的重要教育内容,开展以提高中小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切实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各高校可推动应急科普宣教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指导。积极配合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气象等部门,聘请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
五、着力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每年有计划、有组织、不定期地针对地质灾害、群体性事件、涉外突发事件、气象灾害、治安案件等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演练。把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作为应急管理的常态工作,深入推进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努力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推进以校园110指挥中心为枢纽,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警校共建,督促学校落实内部治安、安全防范措施。制定加强高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选配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开展高校应急管理队伍的培训。着重抓好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教育,防止校外不法分子侵入校园、伤害学生。做好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工作,推进网上评论员队伍建设,加强校内上网场所管理,巩固校园网管理成果。
六、努力增强应急投入,不断改善应急管理工作条件
各高校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应急管理工作,适当配备可视监控、无线通信、强光照明、报警电话及各类常规应急器材。各中小学要争取各地政府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结合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制定创建规划、实施方案和创建标准,加大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要使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适应应急管理的要求,做到应急管理与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确保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的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宣传教育和校园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系统线长面广,牵涉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是基层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好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维护好校园安全,抓好学校稳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06年以来,湖南省教育厅制定完成了《湖南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预案不仅明确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要求,还增加了网络和信息安全、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要求。先后联合省公安厅等部门组织开展了校车集中排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中小学安全卫生设施的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的覆盖面,编发了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辅导读本、突发事件应急手册等。应急管理知识进入了中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等学科教材中。进一步完善了考试安全预案,确保各类考试安全有序地开展。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配合当地参加了应急管理宣传月的活动。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湖南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局面不断巩固,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教育系统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值得总结几点工作经验。
一、突出教育系统特点,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做好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应急管理,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是推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教育强省”计划的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上下衔接,突出自身特点,认真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在2007年年底前,基本建立了以《湖南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总纲,以各地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体系。督促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和分级备案工作,完善《高校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继续保持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工作局面。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督促中小学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加强校园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环节的管理,根据需要,制订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交通事故、食物中毒、踩踏事故、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继续配合有关部门抓紧、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
二、健全综合防控体系,做好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完善维护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以维护稳定工作体系为基础,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和各专项应急处置小组,进一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细化应急预案的工作环节,落实各项处置措施。各中小学坚持校园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全面深入开展影响安全稳定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重点排查化解违规招生、违规办学以及造成的学籍学历问题,毕业生就业、学生收费、后勤服务、学校及周边安全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预测预警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不断提高应变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紧密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处置,全力把事态控制在校内,严防引发连锁反应。
三、整合各种工作力量,抓好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作用,开展对师生的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行政管理培训、教师培训中,各高校可通过建立“学生护校队”、“义务交通疏导队”,合理组织学生参与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以教育与管理、专职与兼职、学生与教师相结合的教育系统应急管理队伍。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形成以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分类管理,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教育系统的应急处置效能。
四、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推进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开展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充分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的覆盖面,通过公益宣传、辅导讲座、公布栏、电视节目、校园广播等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把安全教育作为中小学的重要教育内容,开展以提高中小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切实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各高校可推动应急科普宣教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指导。积极配合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气象等部门,聘请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
五、着力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每年有计划、有组织、不定期地针对地质灾害、群体性事件、涉外突发事件、气象灾害、治安案件等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演练。把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作为应急管理的常态工作,深入推进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努力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推进以校园110指挥中心为枢纽,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警校共建,督促学校落实内部治安、安全防范措施。制定加强高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选配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开展高校应急管理队伍的培训。着重抓好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教育,防止校外不法分子侵入校园、伤害学生。做好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工作,推进网上评论员队伍建设,加强校内上网场所管理,巩固校园网管理成果。
六、努力增强应急投入,不断改善应急管理工作条件
各高校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应急管理工作,适当配备可视监控、无线通信、强光照明、报警电话及各类常规应急器材。各中小学要争取各地政府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结合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制定创建规划、实施方案和创建标准,加大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要使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适应应急管理的要求,做到应急管理与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确保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的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宣传教育和校园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