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依法处置湘西非法集资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做法与启示
2008年9月,湘西非法集资事件全面爆发,给湘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给广大集资群众造成重大损失。在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的关心指导下,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指挥下,舆论引导工作坚持服务大局,把握导向,多方联动,科学调度,周密部署,扎实工作,打了一场持续4个多月的舆论引导攻坚战,为成功处置非法集资事件、维护湘西乃至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一、主要做法
湘西非法集资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8年9月,历时10年,全州参与非法集资企业达30多户,集资累计总金额160余亿元,参与人数涉及社会各层面各行业。非法集资持续时间之长,卷入群众之广,涉案企业之多,集资金额之大,属全国罕见。2007年底至2008年初,部分非法集资企业陷入恶性竞争,回报率大幅攀升,参与者受高息诱惑,纷纷卷入其中。2008年9月4日,因部分非法集资企业不能按时兑现到期付息,引发集资人员围堵州政府机关、堵截铁路,造成市内部分交通中断和列车运输受阻,非法集资事件全面爆发。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州、市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联动,积极主动做好了舆论引导工作。
(一)牢牢抓住非法集资事件的性质,始终把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非法集资一度成为影响湘西乃至湖南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事发之后,吉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清理整顿吉首地区非法集资活动的通告》,在集资群众中产生强烈震动。尽管关于打击非法集资的宣传早在2007年下半年就广泛铺开,但执迷不悟的集资群众并没有引起警觉。加之非法集资企业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不断翻新欺骗群众的手段,很多深受蒙骗的集资群众对政府将其定性为非法集资始终不理解,对处置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持反对态度。在这种形势下,以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及时澄清错误观点,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直接关系到处置工作的顺利推进,关系到湘西局势能否实现平稳可控。当晚,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审定,关于湘西非法集资事件的第一篇新闻稿出台,在简要介绍“9·4”事件之后,突出强调了非法集资的定性和政府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的决心、政策和部署。这篇稿件当天在省内主要媒体首发,并争取新华社将其作为通稿发出,迅速为境内主要媒体广泛转载,成为报道湘西非法集资事件的主流舆论,深刻影响了集资群众的认识和态度,湘西局势迅速趋于平稳。
在此后4个多月的处置过程中,舆论引导工作始终抓住非法集资性质来进行。如印发给集资群众的《湘西依法清理整治非法集资宣传提纲》、《湘西自治州依法清理整治非法集资20问》从法律法规、权威机构解释等角度作出了全面准确的定性和回答,让群众一看就明白湘西集资是非法的。如长篇侧记《非法集资的欺骗与危害》,既通过阐述相关法律条文明确湘西非法集资的定性,又通过揭露非法集资企业的欺骗手段教育群众,入情入理,明白易懂。如《一切为群众利益》专题片中,通过采访省银监局等权威机构负责人,明确指出湘西集资是非法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总之,通过围绕揭露非法性质、打击违法犯罪、反映群众呼声、支持依法处置、体现政府作为、减少群众损失等主题,牢牢把握了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二)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目标,明确舆论引导工作思路
非法集资事件爆发后,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指出,非法集资事件的妥善处置,离不开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要以更加开明更加开放的态度,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正面引导新闻舆论,为积极化解矛盾、平息事态、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舆论引导工作的指示精神,省委宣传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明确了工作思路。
1.迅速启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9月3日,少数集资群众到州政府集体上访的当夜,省委宣传部就以高度的政治敏锐和新闻敏感性,启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紧急召开舆论引导工作会议,对可能出现的事态和舆情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应对措施,派出工作小组赶赴湘西。此后的4个多月中,在蒋建国、路建平同志的直接指挥下,这支队伍长驻湘西,与当地宣传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同时,省委宣传部实现前后方联动,多次就做好湘西非法集资事件的舆论引导进行专题研究,总结部署。蒋建国、路建平同志,多次深入湘西现场办公,靠前指挥。
2.统筹调度,服务大局。9月25日,因非法集资企业擅自公布退本方案,别有用心者借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把事态闹大,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抢,围堵州政府,打伤40多名武警战士,武警、公安始终保持克制,没有一个群众受伤。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理应迅速地把真相告诉群众,澄清事实,批驳谣言。但当地媒体特别是电视台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应急能力不强,无法实现新闻直播,直到晚上才播出这一新闻。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省委宣传部及时决策,从《湖南日报》、湖南电台、湖南经视、红网等省级主要媒体紧急抽调大批人手赶赴湘西增援。省州共投入280万元对湘西电视台的设备进行了改造,省广电局紧急调运多套设备投入使用,迅速扭转了局面。
3.主动汇报,争取支持。“9·4”事件当天,省委宣传部就分别向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作了汇报,得到了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的同意和支持,防止了国内媒体和网站的炒作。在此后的处置过程中,又多次作了汇报,并就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请求,始终得到了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的关心、支持和业务指导。
(三)始终把握事件发展趋势,分步推进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处置湘西非法集资事件大体可以划分为集资清退方案出台前、方案出台后、清退本金等3个阶段。随着3个阶段的推进,集资群众对法律法规、官员腐败、政府问责、清退方案等四大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即越到后面越关注清退方案。根据这一判断,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围绕减少群众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两个重点,实现宣传教育广大群众、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维护湘西正面形象三大任务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将目标任务具体化为6个“不”,即:集资人员不奢望、特困人员不绝望、干部群众不观望、不法分子不敢闹、集资企业不推卸、负面信息不恶炒。
围绕舆论引导的总体方案,宣传部门分别制定了各个阶段的工作方案:第一阶段,突出讲清非法集资的性质,降低集资群众的期望值。安排《团结报》、湘西电视台、湘西电台等统一推出处置非法集资的专栏专题,重点报道政府部门依法处置非法集资事件的决策、部署、措施和进展,揭露非法集资的欺骗性、危害性,适度披露非法集资企业的资产流失情况,引导集资群众接受非法集资的定性,接受上当受骗遭受损失的现实。第二阶段,突出营造关爱群众、打击犯罪的氛围,同时关注思想偏激、困难偏大、情绪偏低的3种特殊人群。随着大部分集资群众逐步理性,舆论引导工作把重点转向宣传政府关爱群众,尽一切努力减少群众损失,想方设法扶贫帮困送温暖,为群众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的情况;同时做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肃处理政府官员腐败的宣传。引导绝大多数集资群众转向理解、支持处置非法集资。第三阶段,突出提振集资群众对生活的信心、干部群众对湘西未来发展的信心,重塑湘西各级党委政府形象。以《最美湘西行》文艺晚会为标志,把舆论引导的重点转向大力宣传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宣传湘西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发挥地方优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和成就。实践证明,这一系列判断和工作方案既贴近处置工作的进程,也吻合舆论的实际走势,体现了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
在3个阶段中,舆论引导工作始终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把牌摊开打,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赢得了主动权和话语权。“9·4”、“9·25”事件发生后,宣传部门都在第一时间发出新闻通稿,抢占舆论制高点,主导了境内外媒体报道湘西非法集资事件的舆论基调。先后以州政府新闻办的名义举行32场新闻发布会,内容涉及法律法规、清产核资、扶贫帮困、心理服务、集资登记、案件查处、专案行动、群众工作、社会稳定、资产评估、资产拍卖、清退方案等集资群众关心的信息,基本做到了处非工作开展到哪一步,新闻发布就到哪一步,群众关注什么就提供什么,群众疑虑什么就解答什么,增强了清理整治工作的透明度,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缓解了群众的焦虑情绪,遏制了谣言传播,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始终注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着力抓好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设
面对复杂严峻的非法集资形势,省、州、市三级宣传部门联动,建立和不断完善了工作机制。
1.建立运行机制。建立了舆论引导、信息综合、网络监控、舆情研判、口径拟定、新闻报道、记者服务、社会宣传等8个运行机制,并从省州市三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处非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了多个专门的工作小组和一个新闻中心。这些小组分工负责收集、分析、预测和整体把握一段时期内关于非法集资事件的国内外舆情,制订工作方案;围绕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起草宣传口径,并随时调整和充实,一方面供新闻发言人和部门领导面对媒体时统一使用,另一方面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基调。新闻中心负责为来湘西采访的媒体记者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联系采访对象等工作,全程掌握来湘西采访的媒体情况,及时了解媒体的相关报道,妥善做出应对。如在了解到《亚洲周刊》、《凤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到湘西采访并拟推出相关报道后,省州立即拿出应对方案,从拟定口径澄清事实、加强网评引导论坛舆论等方面做好准备,掌握了工作的主动。
2.建立联合办公、双向动作的工作机制。省、州、市三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联合办公,整合系统资源,发挥集体智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在特殊敏感时期,清产核资、群众工作和维护稳定等相关部门的同志也参加舆论引导工作的联合办公,参与舆情分析,提供报道线索、资料和宣传口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形成了舆论引导工作的强大合力。
3.建立例会机制。组织有关新闻媒体负责人一天一碰头、一周一总结,认真策划和研究舆论引导工作。新机制的构建使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层层相接、环环相扣,有力保障了舆论引导的有序开展和快速反应。
(五)始终注重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1.明确引导基调,充分发挥口径的重要作用。编写了《湘西依法清理整治非法集资宣传提纲》,在引导群众认清非法集资的非法性、危害性,降低退本付息的期望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集资款清退方案出台前夕,针对干部群众了解具体方案的心情非常迫切,很多群众精神焦虑,社会舆情高度紧张。这一情况,省领导亲自审定《湘西依法清理整治非法集资20问》、《非法集资清退工作有关问题解答》。这些宣传口径拟定后,一方面组织当地媒体连续刊播,成为集资群众掌握政策、了解进程的主要信息源;另一方面,组织群众工作组、专家组集中学习口径,根据口径与群众面对面介绍情况,讲清政策,成为群众工作的有力帮手。
2.深化新闻宣传,大手笔营造浓厚氛围。在清退方案出台前后的关键时候,在省领导亲自策划、亲自指导、亲自修改下,《湖南日报》组织撰写了3篇长篇通讯《一切为了群众利益》、《非法集资的欺骗与危害》、《我们对明天有信心》,连续在《团结报》头版整版推出,发挥了关键作用,大大提升了舆论引导工作的水平和层次。州内各主要媒体统一推出《守护平安》、《权威发布》、《真情为民》、《百姓心声》、《创业之路》等专栏专题,累计刊播处非稿件2100余篇(条),平均每天近20篇次,此外,省委宣传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省内主流媒体每天推出关于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正面报道,为处非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展开立体宣传,扩大舆论引导工作的覆盖面。先后邀请15名专家教授就非法集资问题进行访谈和心理疏导,共制作播出18期访谈节目;刊发《理性面对珍爱生活》等11篇评论员文章进行政策理论引导。充分利用万名干部下基层的机会,以横幅、标语、墙报、书信、手机短信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印发口径资料4万余份,悬挂横幅156条,张贴标语14000张,制作宣传专栏84个,群发手机短信300余万条次。监看国内外网站信息300多万余次,封堵不良信息2万余条。安排湖南经视举办了《最美湘西行》春节文艺晚会,引导干部群众逐渐走出阴影,提振信心,憧憬未来。
二、主要成效
通过4个多月的舆论引导,有力促进了集资款清退工作的顺利开展、整个事件的妥善处置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得到了各方面特别是集资群众的广泛好评。
(一)澄清了集资群众的错误认识
集资事件发生之初,通过宣传引导,集资群众逐渐认清了非法集资的欺骗性、危害性和非法性,认清了责任主体,转而理解支持政府的处非政策和措施。
(二)降低了集资群众的期望值
最初,绝大部分集资群众强烈要求100%的退本,有的还要求支付高额利息。通过媒体对企业资产评估情况的公布、资产流失情况的披露、相关案例的分析、法律法规的宣传,广大集资群众的期望值逐渐降低,基本接受了遭受损失的现实。清退方案公布时,绝大多数群众都能接受退本比例,对政府的积极作为表示肯定。
(三)化解了群众不满情绪
媒体对处置工作的及时报道,特别是扶贫帮困、专案行动、创业之路的系列报道,有效缓解了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调适了焦虑心理,化解了悲观情绪,受损失后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通过让觉悟较高、认识比较理性的集资群众现身说法,以群众教育群众,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促进了社会稳定
通过及时主动发布处非信息、充分报道政府作为、宣传解释政策法规,让集资群众回归理性,防止被极少数别有用心者煽动利用,有力促进了湘西稳定大局。
(五)增强了舆论引导能力
在省里的支援下,湘西当地媒体努力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了策划、采访、编辑、制作、技术水平和反应速度,在群众中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引导舆论、安抚民情、凝聚人气、鼓舞人心的主阵地。湘西电视台实现新闻直播,收视率创历史最高,《团结报》每天加印数千份,平均每份报纸的阅读率大大提高。
三、主要体会
回顾湘西处置非法集资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主要有6点体会:
(一)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舆论错综复杂,社会情绪高度紧张,舆论导向一旦出现偏差,不仅直接影响事件的妥善处置,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在处非工作中,省、州、市新闻主管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舆论引导工作的首位,从制定工作目标到提出引导思路,从工作部署到具体实施,时时处处把握导向正确性和连贯性,指导当地媒体成立专门的报道小组,全程负责处非报道,避免了报道队伍频繁变化可能带来的差错。
(二)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始终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社会舆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抢占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制高点,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必须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掌握话语权。“9·4”事件、“9·25”事件后,省、州、市新闻部门都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权威信息,既满足了境内外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也压制了小道消息和不实谣言的传播扩散。事实反复证明,突发事件是捂不住、盖不住的,报比不报好,早报比晚报好,主动报比被动报好。
(三)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千头万绪,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就会打乱仗,甚至打败仗。在这次处非中,从处非工作信息反馈,到社会舆情分析研判;从当地媒体指导调度,到境外记者接待服务;从传统媒体报道,到网络舆论引导,都有一套健全的工作机制,工作环节科学严谨,操作程序简单易行,工作任务明确到人,工作要求人人明白,保证了各项部署快捷准确落实。
(四)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坚持多方联动密切配合
各级宣传部门联动,宣传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动,共同搭建工作平台,形成舆论引导的合力,是抓好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在处置湘西非法集资事件中,从组织领导来看,工作组下设有专门的舆论引导组,由宣传部门牵头,全面负责整个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从宣传系统来看,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高度重视,给予了关心与支持;省州市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资源共享,上下联动,高效有序。从相关部门来看,公安、纪检、组织、金融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抽调人手参加舆论引导小组,集中办公,统一调度,大大提升了舆论应急能力和引导水平。
(五)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大手笔高水平形成声势
突发事件因其本身的新闻性和相对较长处置过程,容易引起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持续炒作。主导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走势,必须大手笔、高水平地策划推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形成压倒性的舆论声势,才能牢牢占据舆论主阵地。在处非事件中,在关键时推出的3篇处非长篇侧记、15篇揭露企业集资真相报道和《一切为了群众利益》专题片,以大手笔占领舆论制高点,大大提高了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六)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加强媒体记者的服务和管理
新形势下,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以更加开放、更加开明的态度积极主动应对,在优质服务中实现有效引导。在湘西处非中,省、州建立了记者服务机制,设立了新闻中心,专门为来湘西采访的媒体记者提供资料、信息和采访服务,做到有序开放、有效管理,受到来湘西采访记者的欢迎,避免了因接待不当而引发媒体炒作。
2008年9月,湘西非法集资事件全面爆发,给湘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给广大集资群众造成重大损失。在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的关心指导下,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指挥下,舆论引导工作坚持服务大局,把握导向,多方联动,科学调度,周密部署,扎实工作,打了一场持续4个多月的舆论引导攻坚战,为成功处置非法集资事件、维护湘西乃至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一、主要做法
湘西非法集资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8年9月,历时10年,全州参与非法集资企业达30多户,集资累计总金额160余亿元,参与人数涉及社会各层面各行业。非法集资持续时间之长,卷入群众之广,涉案企业之多,集资金额之大,属全国罕见。2007年底至2008年初,部分非法集资企业陷入恶性竞争,回报率大幅攀升,参与者受高息诱惑,纷纷卷入其中。2008年9月4日,因部分非法集资企业不能按时兑现到期付息,引发集资人员围堵州政府机关、堵截铁路,造成市内部分交通中断和列车运输受阻,非法集资事件全面爆发。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州、市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联动,积极主动做好了舆论引导工作。
(一)牢牢抓住非法集资事件的性质,始终把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非法集资一度成为影响湘西乃至湖南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事发之后,吉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清理整顿吉首地区非法集资活动的通告》,在集资群众中产生强烈震动。尽管关于打击非法集资的宣传早在2007年下半年就广泛铺开,但执迷不悟的集资群众并没有引起警觉。加之非法集资企业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不断翻新欺骗群众的手段,很多深受蒙骗的集资群众对政府将其定性为非法集资始终不理解,对处置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持反对态度。在这种形势下,以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及时澄清错误观点,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直接关系到处置工作的顺利推进,关系到湘西局势能否实现平稳可控。当晚,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审定,关于湘西非法集资事件的第一篇新闻稿出台,在简要介绍“9·4”事件之后,突出强调了非法集资的定性和政府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的决心、政策和部署。这篇稿件当天在省内主要媒体首发,并争取新华社将其作为通稿发出,迅速为境内主要媒体广泛转载,成为报道湘西非法集资事件的主流舆论,深刻影响了集资群众的认识和态度,湘西局势迅速趋于平稳。
在此后4个多月的处置过程中,舆论引导工作始终抓住非法集资性质来进行。如印发给集资群众的《湘西依法清理整治非法集资宣传提纲》、《湘西自治州依法清理整治非法集资20问》从法律法规、权威机构解释等角度作出了全面准确的定性和回答,让群众一看就明白湘西集资是非法的。如长篇侧记《非法集资的欺骗与危害》,既通过阐述相关法律条文明确湘西非法集资的定性,又通过揭露非法集资企业的欺骗手段教育群众,入情入理,明白易懂。如《一切为群众利益》专题片中,通过采访省银监局等权威机构负责人,明确指出湘西集资是非法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总之,通过围绕揭露非法性质、打击违法犯罪、反映群众呼声、支持依法处置、体现政府作为、减少群众损失等主题,牢牢把握了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二)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目标,明确舆论引导工作思路
非法集资事件爆发后,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指出,非法集资事件的妥善处置,离不开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要以更加开明更加开放的态度,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正面引导新闻舆论,为积极化解矛盾、平息事态、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舆论引导工作的指示精神,省委宣传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明确了工作思路。
1.迅速启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9月3日,少数集资群众到州政府集体上访的当夜,省委宣传部就以高度的政治敏锐和新闻敏感性,启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紧急召开舆论引导工作会议,对可能出现的事态和舆情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应对措施,派出工作小组赶赴湘西。此后的4个多月中,在蒋建国、路建平同志的直接指挥下,这支队伍长驻湘西,与当地宣传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同时,省委宣传部实现前后方联动,多次就做好湘西非法集资事件的舆论引导进行专题研究,总结部署。蒋建国、路建平同志,多次深入湘西现场办公,靠前指挥。
2.统筹调度,服务大局。9月25日,因非法集资企业擅自公布退本方案,别有用心者借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把事态闹大,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抢,围堵州政府,打伤40多名武警战士,武警、公安始终保持克制,没有一个群众受伤。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理应迅速地把真相告诉群众,澄清事实,批驳谣言。但当地媒体特别是电视台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应急能力不强,无法实现新闻直播,直到晚上才播出这一新闻。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省委宣传部及时决策,从《湖南日报》、湖南电台、湖南经视、红网等省级主要媒体紧急抽调大批人手赶赴湘西增援。省州共投入280万元对湘西电视台的设备进行了改造,省广电局紧急调运多套设备投入使用,迅速扭转了局面。
3.主动汇报,争取支持。“9·4”事件当天,省委宣传部就分别向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作了汇报,得到了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的同意和支持,防止了国内媒体和网站的炒作。在此后的处置过程中,又多次作了汇报,并就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请求,始终得到了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的关心、支持和业务指导。
(三)始终把握事件发展趋势,分步推进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处置湘西非法集资事件大体可以划分为集资清退方案出台前、方案出台后、清退本金等3个阶段。随着3个阶段的推进,集资群众对法律法规、官员腐败、政府问责、清退方案等四大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即越到后面越关注清退方案。根据这一判断,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围绕减少群众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两个重点,实现宣传教育广大群众、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维护湘西正面形象三大任务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将目标任务具体化为6个“不”,即:集资人员不奢望、特困人员不绝望、干部群众不观望、不法分子不敢闹、集资企业不推卸、负面信息不恶炒。
围绕舆论引导的总体方案,宣传部门分别制定了各个阶段的工作方案:第一阶段,突出讲清非法集资的性质,降低集资群众的期望值。安排《团结报》、湘西电视台、湘西电台等统一推出处置非法集资的专栏专题,重点报道政府部门依法处置非法集资事件的决策、部署、措施和进展,揭露非法集资的欺骗性、危害性,适度披露非法集资企业的资产流失情况,引导集资群众接受非法集资的定性,接受上当受骗遭受损失的现实。第二阶段,突出营造关爱群众、打击犯罪的氛围,同时关注思想偏激、困难偏大、情绪偏低的3种特殊人群。随着大部分集资群众逐步理性,舆论引导工作把重点转向宣传政府关爱群众,尽一切努力减少群众损失,想方设法扶贫帮困送温暖,为群众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的情况;同时做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肃处理政府官员腐败的宣传。引导绝大多数集资群众转向理解、支持处置非法集资。第三阶段,突出提振集资群众对生活的信心、干部群众对湘西未来发展的信心,重塑湘西各级党委政府形象。以《最美湘西行》文艺晚会为标志,把舆论引导的重点转向大力宣传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宣传湘西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发挥地方优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和成就。实践证明,这一系列判断和工作方案既贴近处置工作的进程,也吻合舆论的实际走势,体现了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
在3个阶段中,舆论引导工作始终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把牌摊开打,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赢得了主动权和话语权。“9·4”、“9·25”事件发生后,宣传部门都在第一时间发出新闻通稿,抢占舆论制高点,主导了境内外媒体报道湘西非法集资事件的舆论基调。先后以州政府新闻办的名义举行32场新闻发布会,内容涉及法律法规、清产核资、扶贫帮困、心理服务、集资登记、案件查处、专案行动、群众工作、社会稳定、资产评估、资产拍卖、清退方案等集资群众关心的信息,基本做到了处非工作开展到哪一步,新闻发布就到哪一步,群众关注什么就提供什么,群众疑虑什么就解答什么,增强了清理整治工作的透明度,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缓解了群众的焦虑情绪,遏制了谣言传播,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始终注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着力抓好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设
面对复杂严峻的非法集资形势,省、州、市三级宣传部门联动,建立和不断完善了工作机制。
1.建立运行机制。建立了舆论引导、信息综合、网络监控、舆情研判、口径拟定、新闻报道、记者服务、社会宣传等8个运行机制,并从省州市三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处非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了多个专门的工作小组和一个新闻中心。这些小组分工负责收集、分析、预测和整体把握一段时期内关于非法集资事件的国内外舆情,制订工作方案;围绕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起草宣传口径,并随时调整和充实,一方面供新闻发言人和部门领导面对媒体时统一使用,另一方面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基调。新闻中心负责为来湘西采访的媒体记者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联系采访对象等工作,全程掌握来湘西采访的媒体情况,及时了解媒体的相关报道,妥善做出应对。如在了解到《亚洲周刊》、《凤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到湘西采访并拟推出相关报道后,省州立即拿出应对方案,从拟定口径澄清事实、加强网评引导论坛舆论等方面做好准备,掌握了工作的主动。
2.建立联合办公、双向动作的工作机制。省、州、市三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联合办公,整合系统资源,发挥集体智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在特殊敏感时期,清产核资、群众工作和维护稳定等相关部门的同志也参加舆论引导工作的联合办公,参与舆情分析,提供报道线索、资料和宣传口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形成了舆论引导工作的强大合力。
3.建立例会机制。组织有关新闻媒体负责人一天一碰头、一周一总结,认真策划和研究舆论引导工作。新机制的构建使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层层相接、环环相扣,有力保障了舆论引导的有序开展和快速反应。
(五)始终注重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1.明确引导基调,充分发挥口径的重要作用。编写了《湘西依法清理整治非法集资宣传提纲》,在引导群众认清非法集资的非法性、危害性,降低退本付息的期望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集资款清退方案出台前夕,针对干部群众了解具体方案的心情非常迫切,很多群众精神焦虑,社会舆情高度紧张。这一情况,省领导亲自审定《湘西依法清理整治非法集资20问》、《非法集资清退工作有关问题解答》。这些宣传口径拟定后,一方面组织当地媒体连续刊播,成为集资群众掌握政策、了解进程的主要信息源;另一方面,组织群众工作组、专家组集中学习口径,根据口径与群众面对面介绍情况,讲清政策,成为群众工作的有力帮手。
2.深化新闻宣传,大手笔营造浓厚氛围。在清退方案出台前后的关键时候,在省领导亲自策划、亲自指导、亲自修改下,《湖南日报》组织撰写了3篇长篇通讯《一切为了群众利益》、《非法集资的欺骗与危害》、《我们对明天有信心》,连续在《团结报》头版整版推出,发挥了关键作用,大大提升了舆论引导工作的水平和层次。州内各主要媒体统一推出《守护平安》、《权威发布》、《真情为民》、《百姓心声》、《创业之路》等专栏专题,累计刊播处非稿件2100余篇(条),平均每天近20篇次,此外,省委宣传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省内主流媒体每天推出关于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正面报道,为处非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展开立体宣传,扩大舆论引导工作的覆盖面。先后邀请15名专家教授就非法集资问题进行访谈和心理疏导,共制作播出18期访谈节目;刊发《理性面对珍爱生活》等11篇评论员文章进行政策理论引导。充分利用万名干部下基层的机会,以横幅、标语、墙报、书信、手机短信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印发口径资料4万余份,悬挂横幅156条,张贴标语14000张,制作宣传专栏84个,群发手机短信300余万条次。监看国内外网站信息300多万余次,封堵不良信息2万余条。安排湖南经视举办了《最美湘西行》春节文艺晚会,引导干部群众逐渐走出阴影,提振信心,憧憬未来。
二、主要成效
通过4个多月的舆论引导,有力促进了集资款清退工作的顺利开展、整个事件的妥善处置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得到了各方面特别是集资群众的广泛好评。
(一)澄清了集资群众的错误认识
集资事件发生之初,通过宣传引导,集资群众逐渐认清了非法集资的欺骗性、危害性和非法性,认清了责任主体,转而理解支持政府的处非政策和措施。
(二)降低了集资群众的期望值
最初,绝大部分集资群众强烈要求100%的退本,有的还要求支付高额利息。通过媒体对企业资产评估情况的公布、资产流失情况的披露、相关案例的分析、法律法规的宣传,广大集资群众的期望值逐渐降低,基本接受了遭受损失的现实。清退方案公布时,绝大多数群众都能接受退本比例,对政府的积极作为表示肯定。
(三)化解了群众不满情绪
媒体对处置工作的及时报道,特别是扶贫帮困、专案行动、创业之路的系列报道,有效缓解了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调适了焦虑心理,化解了悲观情绪,受损失后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通过让觉悟较高、认识比较理性的集资群众现身说法,以群众教育群众,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促进了社会稳定
通过及时主动发布处非信息、充分报道政府作为、宣传解释政策法规,让集资群众回归理性,防止被极少数别有用心者煽动利用,有力促进了湘西稳定大局。
(五)增强了舆论引导能力
在省里的支援下,湘西当地媒体努力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了策划、采访、编辑、制作、技术水平和反应速度,在群众中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引导舆论、安抚民情、凝聚人气、鼓舞人心的主阵地。湘西电视台实现新闻直播,收视率创历史最高,《团结报》每天加印数千份,平均每份报纸的阅读率大大提高。
三、主要体会
回顾湘西处置非法集资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主要有6点体会:
(一)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舆论错综复杂,社会情绪高度紧张,舆论导向一旦出现偏差,不仅直接影响事件的妥善处置,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在处非工作中,省、州、市新闻主管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舆论引导工作的首位,从制定工作目标到提出引导思路,从工作部署到具体实施,时时处处把握导向正确性和连贯性,指导当地媒体成立专门的报道小组,全程负责处非报道,避免了报道队伍频繁变化可能带来的差错。
(二)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始终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社会舆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抢占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制高点,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必须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掌握话语权。“9·4”事件、“9·25”事件后,省、州、市新闻部门都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权威信息,既满足了境内外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也压制了小道消息和不实谣言的传播扩散。事实反复证明,突发事件是捂不住、盖不住的,报比不报好,早报比晚报好,主动报比被动报好。
(三)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千头万绪,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就会打乱仗,甚至打败仗。在这次处非中,从处非工作信息反馈,到社会舆情分析研判;从当地媒体指导调度,到境外记者接待服务;从传统媒体报道,到网络舆论引导,都有一套健全的工作机制,工作环节科学严谨,操作程序简单易行,工作任务明确到人,工作要求人人明白,保证了各项部署快捷准确落实。
(四)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坚持多方联动密切配合
各级宣传部门联动,宣传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动,共同搭建工作平台,形成舆论引导的合力,是抓好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在处置湘西非法集资事件中,从组织领导来看,工作组下设有专门的舆论引导组,由宣传部门牵头,全面负责整个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从宣传系统来看,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高度重视,给予了关心与支持;省州市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资源共享,上下联动,高效有序。从相关部门来看,公安、纪检、组织、金融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抽调人手参加舆论引导小组,集中办公,统一调度,大大提升了舆论应急能力和引导水平。
(五)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大手笔高水平形成声势
突发事件因其本身的新闻性和相对较长处置过程,容易引起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持续炒作。主导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走势,必须大手笔、高水平地策划推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形成压倒性的舆论声势,才能牢牢占据舆论主阵地。在处非事件中,在关键时推出的3篇处非长篇侧记、15篇揭露企业集资真相报道和《一切为了群众利益》专题片,以大手笔占领舆论制高点,大大提高了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六)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加强媒体记者的服务和管理
新形势下,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以更加开放、更加开明的态度积极主动应对,在优质服务中实现有效引导。在湘西处非中,省、州建立了记者服务机制,设立了新闻中心,专门为来湘西采访的媒体记者提供资料、信息和采访服务,做到有序开放、有效管理,受到来湘西采访记者的欢迎,避免了因接待不当而引发媒体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