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长沙医学院“5·14”水污染事件的启示
一、基本情况
2009年5月14日至6月2日,长沙市望城县境内长沙医学院部分学生陆续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肠道疾病症状。共有235人发病,发病学生分布于4个年级中的83个班。学生发病前2天内主要在学校食堂内就餐,部分学生有外出就餐史,没有发现食物中毒共同指针性食物史。发病高峰维持时间较长,主要集中在5月21日至28日。长沙医学院当时有5个年级150个班,在院学生约12000人,教职工约800人。学院有2个食堂,食堂工作人员100人,学生主要在食堂就餐。学院办公楼区为县水厂的自来水(配有3个二次供水池),有7栋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澡堂,每天在3个高峰时段供应井水和自来水的混合水(学院为解决缺水问题,将自来水放入一口深约60米、直径3.6米的大水井中,然后用加压泵泵入学生公寓),多半时段供应自来水。学生饮用水绝大部分为翰颖活净水科技有限公司直饮机生产的直饮水(为水井与自来水的混合水或自来水)和长沙市明明山泉水厂生产的康源牌桶装水,少量学生饮用食堂供应的开水。院区内环境卫生状况不理想。5月14日凌晨,供应混合水的主水管破裂,污水经主水管回流至水井。水管修复后,水井及管网系统未进行消毒处理,仍然从水井抽水供学生使用。而为学生供水的水井地势较低,周围填堆泥土高出井口约3米。由于当时正值梅雨时节,污水可直接渗入水井。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5月27日分别采集的学生公寓6633房末梢水标本1份和井水标本1份均检出德比沙门菌。患病学生经使用抗菌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等)和对症治疗后,疗效明显。事件发生在主水管破裂之后,供水系统经严密消毒后新发病人数急剧减少,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根椐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临床表现、临床用药效果观察、临床化验结果、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对内部供水系统彻底消毒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等情况综合分析,本次事件为水污染导致的群体性腹泻事件。
二、应急处置情况
5月14日21时3分,望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出机动队与县卫生监督所共同对事件进行了初步调查处理,逐级报告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并进行网络直报。市、县卫生部门对全校师生员工逐一进行了调查,严格实行晨检制度,广泛开展病例搜索,及时将搜索出的病例送医院隔离治疗,并对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致病因子检测,为确定事件性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时停止使用桶装水及学生宿舍的直饮水,对病例的排泄物进行消毒,对学校二次供水泵房进行了彻底清扫,对二次供水蓄水池、供水管网系统以及食堂、教室、宿舍、厕所、垃圾站等内外环境每天进行消毒,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卫生部门对全校师生进行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提高广大师生的传染病防治意识,稳定师生情绪,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应急处置评估
(一)应急组织指挥
事件发生后,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立即派出专家前往现场开展工作。根据处置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查明原因,积极救治病人,有效控制疫情。
(二)应急监测与处置
事件发生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了网络直报和电话报告,并将有关情况通报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疫情发生地周边地区加强了疫情监测和预防控制。卫生部门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开展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积极救治病人,全面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管理措施,包括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健康教育等,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
四、事件应对启示
从应急指挥、应急处置等方面综合评价,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是成功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应迅速,处置及时科学,确保了患者生命安全,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通过卫生部门深入调查分析,找准事件发生并持续近50天的主要原因:
1.2009年5月该学院基建施工导致自来水管破裂,修复后未对供水管网进行彻底消毒,可能造成管网系统持续污染。
2.由于当时正值梅雨时节,水井地势较低,井周无有效保护设施,污水直接渗入水井,导致水井被持续污染。
3.由于校方没有如实提供使用水井、存在二次供水和水管破裂等情况,导致未能在短时间内查出致病因素。
4.校医没有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延误了事件控制最佳时机。
近年来,湖南省80%左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建议继续推进卫生和教育部门相互间的合作,共同研究制定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方案,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遏制学校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趋势,保证广大青少年生命和健康安全。
一、基本情况
2009年5月14日至6月2日,长沙市望城县境内长沙医学院部分学生陆续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肠道疾病症状。共有235人发病,发病学生分布于4个年级中的83个班。学生发病前2天内主要在学校食堂内就餐,部分学生有外出就餐史,没有发现食物中毒共同指针性食物史。发病高峰维持时间较长,主要集中在5月21日至28日。长沙医学院当时有5个年级150个班,在院学生约12000人,教职工约800人。学院有2个食堂,食堂工作人员100人,学生主要在食堂就餐。学院办公楼区为县水厂的自来水(配有3个二次供水池),有7栋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澡堂,每天在3个高峰时段供应井水和自来水的混合水(学院为解决缺水问题,将自来水放入一口深约60米、直径3.6米的大水井中,然后用加压泵泵入学生公寓),多半时段供应自来水。学生饮用水绝大部分为翰颖活净水科技有限公司直饮机生产的直饮水(为水井与自来水的混合水或自来水)和长沙市明明山泉水厂生产的康源牌桶装水,少量学生饮用食堂供应的开水。院区内环境卫生状况不理想。5月14日凌晨,供应混合水的主水管破裂,污水经主水管回流至水井。水管修复后,水井及管网系统未进行消毒处理,仍然从水井抽水供学生使用。而为学生供水的水井地势较低,周围填堆泥土高出井口约3米。由于当时正值梅雨时节,污水可直接渗入水井。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5月27日分别采集的学生公寓6633房末梢水标本1份和井水标本1份均检出德比沙门菌。患病学生经使用抗菌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等)和对症治疗后,疗效明显。事件发生在主水管破裂之后,供水系统经严密消毒后新发病人数急剧减少,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根椐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临床表现、临床用药效果观察、临床化验结果、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对内部供水系统彻底消毒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等情况综合分析,本次事件为水污染导致的群体性腹泻事件。
二、应急处置情况
5月14日21时3分,望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出机动队与县卫生监督所共同对事件进行了初步调查处理,逐级报告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并进行网络直报。市、县卫生部门对全校师生员工逐一进行了调查,严格实行晨检制度,广泛开展病例搜索,及时将搜索出的病例送医院隔离治疗,并对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致病因子检测,为确定事件性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时停止使用桶装水及学生宿舍的直饮水,对病例的排泄物进行消毒,对学校二次供水泵房进行了彻底清扫,对二次供水蓄水池、供水管网系统以及食堂、教室、宿舍、厕所、垃圾站等内外环境每天进行消毒,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卫生部门对全校师生进行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提高广大师生的传染病防治意识,稳定师生情绪,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应急处置评估
(一)应急组织指挥
事件发生后,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立即派出专家前往现场开展工作。根据处置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查明原因,积极救治病人,有效控制疫情。
(二)应急监测与处置
事件发生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了网络直报和电话报告,并将有关情况通报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疫情发生地周边地区加强了疫情监测和预防控制。卫生部门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开展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积极救治病人,全面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管理措施,包括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健康教育等,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
四、事件应对启示
从应急指挥、应急处置等方面综合评价,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是成功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应迅速,处置及时科学,确保了患者生命安全,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通过卫生部门深入调查分析,找准事件发生并持续近50天的主要原因:
1.2009年5月该学院基建施工导致自来水管破裂,修复后未对供水管网进行彻底消毒,可能造成管网系统持续污染。
2.由于当时正值梅雨时节,水井地势较低,井周无有效保护设施,污水直接渗入水井,导致水井被持续污染。
3.由于校方没有如实提供使用水井、存在二次供水和水管破裂等情况,导致未能在短时间内查出致病因素。
4.校医没有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延误了事件控制最佳时机。
近年来,湖南省80%左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建议继续推进卫生和教育部门相互间的合作,共同研究制定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方案,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遏制学校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趋势,保证广大青少年生命和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