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宁远县成功处置禾亭镇石山下村群体食物中毒事件的启示
2009年1月27日,永州市宁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该县禾亭镇电话报告:有部分患者疑似食物中毒。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立即组织人员和车辆赶往事发地,对事件进行调查。
一、事件过程
禾亭镇石山下村一村民因母亲病故,于1月27日开始操办后事,中餐有25人参加,1人发病;晚餐54人参加,11人发病。经调查:12例中毒患者,发病急猝,都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等症状,1月27日晚,12例患者全部住院。所有患者经洗胃、大量补液等对症处理和治疗,至2月8日,12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无1例死亡或致残。
二、事件处置过程
宁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石山下村集体食物中毒的报告后,立即调集2辆120车赶到事发地点展开救援,并报告了县应急管理办公室,县应急办根据报告判定应启动县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援预案》Ⅳ级响应,迅速报告了县政府分管领导,并获准按判定级别启动预案。当天下午,县公安、卫生、民政、禾亭镇人民政府相关人员组成的事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部按预案要求到达事发地点,展开了事故调查和中毒人员救治工作。现场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基本如下:12例患者1月27日中午在村民王有为家用餐后集体中毒,且中毒者主要病状及体征基本相同:多数患者症状较重,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等,有个别患者瞳孔大小发生改变,患者潜伏期最短1小时,最长6小时,平均3.5小时。中晚餐食品、饮料均是从县城采购回来加工的,有鸡肉、猪肉、鸭肉、鱼、煮白菜等,无凉拌菜;酒却是自家配制的米酒,除酒固有的香味外,还可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所有进餐人员食谱相同,饮酒者均发病,未饮酒者没有出现中毒症状。发病时间从1月27日下午2时开始出现第一例病人,晚餐后6~7时相继出现11例病人,所有发病者均为男性;通过卫生学统计调查,饮酒者比未饮酒者危险度高,可认定米酒为本次中毒的可疑食物。
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确定致病物质后,立即组织了对可疑食物的化验,结果显示:米酒内甲铵磷浓度严重超标,系操办酒席人用盛过甲铵磷农药的容器储存酒水所致。原因查明后,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迅速召集了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专家对全体患者进行会诊,制定了诊疗方案,对所有患者进行洗胃、应用阿托品、解磷定等药物的治疗。24小时后,全部患者的症状均减轻并好转,无1人出现病危症状,其中7人顺利出院;其余症状稍重者继续留在医院治疗,直至2月8日全部平安出院。
三、应对工作启示
多年来,农村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多为婚丧喜嫁集体操办酒席所致。禾亭镇石山下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成功处置,至少有3个方面的经验可以为今后成功处置类似事件所借鉴。
(一)预警及时,反应迅速
该事件发生后,最基层的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办公室,第一时间拉响事件警报,报告县卫生局,县卫生局接到警讯后,立即通报相关部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10分钟内出动应急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工作,并进行了中毒预防知识宣传;县人民医院及中医院相关领导带领医务人员赶赴当地卫生院,对危重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及时根据报告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卫生、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及当地乡政府赶赴现场,有序处置。
(二)构建农村卫生“三大体系”,有效整合公共卫生资源
2003年以来,宁远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对乡镇卫生院、县级传染病区、病症控制中心实验综合大楼等基础设施改扩建2.1万平方米,全县乡以上医疗机构病床数发展到900余张,卫生技术人员888人,卫生公共资源持续增加。县政府加强了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建立疫情情报网络及疫情、公共卫生监测网络。同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设施、设备、任务考核“五落实”。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功能,将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更名为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办公室,全县各乡镇设立公卫办,共安排专事预防保健工作人员53人,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能力、信息网络、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建立完备的预案体系,配备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
事实证明:要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能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卫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有一整套可行的应急预案体系和一批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做支撑,这样,才能有条不紊,事半功倍。近年来,宁远县应急办与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宁远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宁远县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宁远县人畜共患疾病应急预案》、《宁远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公共卫生类应急处置预案,组建了以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主体的两支公共卫生应急队伍。这一系列预案通过处置2号病、非典、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行性感冒以及近几年农村及学校突发的食物中毒等事件验证,被证明是完全可行、实用的。所有的应急队伍通过数年处置突发事件的锻炼,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已经成为值得信赖的、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坚力量,完全具备了应对县级发生的一般及较大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009年1月27日,永州市宁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该县禾亭镇电话报告:有部分患者疑似食物中毒。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立即组织人员和车辆赶往事发地,对事件进行调查。
一、事件过程
禾亭镇石山下村一村民因母亲病故,于1月27日开始操办后事,中餐有25人参加,1人发病;晚餐54人参加,11人发病。经调查:12例中毒患者,发病急猝,都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等症状,1月27日晚,12例患者全部住院。所有患者经洗胃、大量补液等对症处理和治疗,至2月8日,12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无1例死亡或致残。
二、事件处置过程
宁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石山下村集体食物中毒的报告后,立即调集2辆120车赶到事发地点展开救援,并报告了县应急管理办公室,县应急办根据报告判定应启动县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援预案》Ⅳ级响应,迅速报告了县政府分管领导,并获准按判定级别启动预案。当天下午,县公安、卫生、民政、禾亭镇人民政府相关人员组成的事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部按预案要求到达事发地点,展开了事故调查和中毒人员救治工作。现场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基本如下:12例患者1月27日中午在村民王有为家用餐后集体中毒,且中毒者主要病状及体征基本相同:多数患者症状较重,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等,有个别患者瞳孔大小发生改变,患者潜伏期最短1小时,最长6小时,平均3.5小时。中晚餐食品、饮料均是从县城采购回来加工的,有鸡肉、猪肉、鸭肉、鱼、煮白菜等,无凉拌菜;酒却是自家配制的米酒,除酒固有的香味外,还可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所有进餐人员食谱相同,饮酒者均发病,未饮酒者没有出现中毒症状。发病时间从1月27日下午2时开始出现第一例病人,晚餐后6~7时相继出现11例病人,所有发病者均为男性;通过卫生学统计调查,饮酒者比未饮酒者危险度高,可认定米酒为本次中毒的可疑食物。
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确定致病物质后,立即组织了对可疑食物的化验,结果显示:米酒内甲铵磷浓度严重超标,系操办酒席人用盛过甲铵磷农药的容器储存酒水所致。原因查明后,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迅速召集了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专家对全体患者进行会诊,制定了诊疗方案,对所有患者进行洗胃、应用阿托品、解磷定等药物的治疗。24小时后,全部患者的症状均减轻并好转,无1人出现病危症状,其中7人顺利出院;其余症状稍重者继续留在医院治疗,直至2月8日全部平安出院。
三、应对工作启示
多年来,农村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多为婚丧喜嫁集体操办酒席所致。禾亭镇石山下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成功处置,至少有3个方面的经验可以为今后成功处置类似事件所借鉴。
(一)预警及时,反应迅速
该事件发生后,最基层的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办公室,第一时间拉响事件警报,报告县卫生局,县卫生局接到警讯后,立即通报相关部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10分钟内出动应急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工作,并进行了中毒预防知识宣传;县人民医院及中医院相关领导带领医务人员赶赴当地卫生院,对危重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及时根据报告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卫生、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及当地乡政府赶赴现场,有序处置。
(二)构建农村卫生“三大体系”,有效整合公共卫生资源
2003年以来,宁远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对乡镇卫生院、县级传染病区、病症控制中心实验综合大楼等基础设施改扩建2.1万平方米,全县乡以上医疗机构病床数发展到900余张,卫生技术人员888人,卫生公共资源持续增加。县政府加强了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建立疫情情报网络及疫情、公共卫生监测网络。同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设施、设备、任务考核“五落实”。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功能,将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更名为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办公室,全县各乡镇设立公卫办,共安排专事预防保健工作人员53人,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能力、信息网络、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建立完备的预案体系,配备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
事实证明:要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能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卫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有一整套可行的应急预案体系和一批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做支撑,这样,才能有条不紊,事半功倍。近年来,宁远县应急办与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宁远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宁远县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宁远县人畜共患疾病应急预案》、《宁远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公共卫生类应急处置预案,组建了以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主体的两支公共卫生应急队伍。这一系列预案通过处置2号病、非典、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行性感冒以及近几年农村及学校突发的食物中毒等事件验证,被证明是完全可行、实用的。所有的应急队伍通过数年处置突发事件的锻炼,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已经成为值得信赖的、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坚力量,完全具备了应对县级发生的一般及较大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