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湖南“十四五”建设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430S00/2021-08003998 文号:湘政办发〔2021〕48号 统一登记号: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信息时效期:2025-12-31
签署日期:2021-08-20 登记日期:2021-08-20 所属机构: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所属主题: 发文日期:2021-08-20 公开责任部门: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湖南“十四五”建设规划》的通知

湘政办发〔2021〕48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健康湖南“十四五”建设规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8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健康湖南“十四五”建设规划

  为推进健康湖南建设,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湖南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工作基础。

  1.公共卫生服务不断优化,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战略成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排名居全国前列。艾滋病、结核病等法定传染病继续保持低流行水平,疟疾实现消除目标。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稳定在95%以上。儿童乙肝、流脑、乙脑等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处于历史低发水平。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4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场)全部达到消除标准或传播阻断标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综合评分居全国第二。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机制初步建立,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点覆盖所有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7个、国家卫生乡镇(县城)41个。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2.医疗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健康扶贫任务圆满完成。积极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9个。县域“二甲”公立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分级诊疗制度不断完善,县域住院就诊率达90.92%。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制定医院章程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比例达99.80%。健康扶贫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逐步完善,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统筹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功能,三项保障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74.80%;开展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形成了湖南特色的“一站式”结算模式,贫困人口综合保障报销比例达87.55%。

  3.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全面做实基本医保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城乡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普遍开展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门诊医疗费用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以内支付比例达70%。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比例分别达82.27%、72.04%。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年度最高补偿额达30万元。全面落实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抗菌药物带量采购,154个中标药品平均降幅达35%,采购总金额下降23.82%。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稳步推进,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试点成效明显。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机制,取消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加成。加强医疗服务项目管理,累计公布执行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100余项,收录医疗服务价格项目4517条。持续优化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流程,全省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达963家,国家平台有效备案人数达89.60万人。

  4.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力,计划生育服务加速转型。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农村适龄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等民生服务有效实施。新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43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149家。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屡创历史新低,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出生缺陷防治办法》,综合施策,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下降。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50.80%。新诊断职业病平均每年下降5%左右,尘肺病农民工救治救助工作模式在全国推介。稳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计划生育协会改革稳步推进,计生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补贴、健康保险、幸福工程等项目行动年均惠及20多万户计生困难家庭。

  5.中医药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传承创新富有成效。出台《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办法》,中医药服务体系及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各市州均建有1家达到三级甲等标准的市级中医医院,84个县市建有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建成22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普遍设立“治未病”科室,可以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分别达100%、97.70%、84.00%、64.30%。中医传承创新成效显著,新获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基本循证能力建设基地3个,新增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76个。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30万亩。中医药文化持续普及,获批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3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

  6.卫生健康事业协调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人才总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分别荣获2017、2018、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援外医疗和医疗专项援助项目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及受援国高度肯定。基本建成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电子健康卡注册申领实现全覆盖,应用不断升级扩容。依托医保电子凭证建成“湘医保”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互联网医院33家,三级医院普遍提供智慧医疗服务。

  (二)“十四五”发展机遇。

  重大战略决策赋予新使命。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全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迫切需要通过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为经济发展积蓄长久势能,扩大内需潜力。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纳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重要内容,卫生健康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彰显。

  新冠肺炎疫情推动新变革。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体现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极端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理念、方式的深刻转变和改革创新。

  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变革纵深推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基建”助力数字化发展转型提速,基因工程、分子诊断等重大技术加快转化应用,为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关键支撑。

  (三)主要挑战。

  人民健康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管理、疫情医疗救治等工作带来重大考验。“一老一小”等多重健康需求集中迸发,健康服务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深刻变化,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地方病、职业病不容忽视,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和意外伤害对健康的损害持续存在。

  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存在明显短板,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医防结合不紧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三医联动”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难度依然很大,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缓慢。医疗资源质量与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优质资源水平不高、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缺口较大、健康服务能力较弱,资源缺乏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总量增长趋势减弱。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医保筹资能力有限与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等,对医疗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健康湖南建设为主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续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与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与现代科技进步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健康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将健康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健康优先、突出健康目标和保障健康需求。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促进健康的体制机制,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医防融合,健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分工协作机制。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减轻群众疾病负担。

  坚持需求导向,改革创新。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省级医改综合试点,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促进医药服务体系高质量协同发展,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坚持要素优化,提质增效。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功能整合和分工协作,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的支撑作用,推动医疗卫生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向质量效率提升的内涵集约式发展转变。

  坚持发展均衡,统筹兼顾。强化全局观念,注重量力而行、更可持续,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促进健康公平。

  (三)发展目标。

  1.“十四五”时期目标。到2025年,人人享有更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更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主要健康指标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健康湖南行动有效实施,“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加快推进。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危害有效控制,“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公共卫生体系优化补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有效增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反应灵敏、智慧高效,基层“网底”愈加稳固,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大幅增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得力。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优化,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形成,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湖湘中医药服务体系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省域外转率持续下降。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医药供应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工作常态化推进,以按病种(病组)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全面推行,药品供应保障以及采购价格联动机制规范完善,基本医保基金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加强,智能监管全面推广,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大幅改善。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事业发展模式成熟定型可持续。卫生健康领域依法行政的治理体系日益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以及评价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科研教育实力持续壮大,信息化技术与各项业务深度融合,健康服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健康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健康湖南建设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  

2020

2025

健康水平

1

人均期寿命(

待国家公布

78.60左右

期性

2

健康期寿命(

同比例提高

期性

3

产妇死亡率(/10万)

9.32

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性

4

儿死亡率(‰

2.59

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性

5

5以下儿童死亡率(‰

4.47

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性

6

重大慢性病早死亡率(%

17.74

≤15

期性

健康生活

7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1.55

25

期性

8

15以上人群吸烟率(%

待国家公布

23.30

期性

9

国家生城市数量占比(%

46.88

提升

期性

健康服

10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7.82

8

期性

11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数(人)

2.87

3.20

期性

其中:每千人口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数(人)

0.45

0.62

期性

12

每千人口注册士数(人)

3.57

4

期性

13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

0.32

0.54

期性

14

每万人口全科医数(人)

2.95

3.93

束性

15

每千人口公共生人数(人)

0.74

30%

期性

16

每千人口有3以下幼儿托位数(个)

1.06

4.50

期性

17

儿童青少年体近率(%

46.40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束性

18

及以上合性医院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50.80

≥60

期性

健康保障

19

个人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重(%

待国家公布

27左右

束性

20

基本医参保率(%

≥95

定在95以上

束性

21

镇职工政策范内住院用医保支付比例(%

82.27

定在80左右

期性

22

居民政策范内住院用医保支付比例(含大病保)(%

72.04

70

期性

23

重点救助象符合定的医疗费用住院救助比例(%

70

期性

24

住院用按疾病断相关分或按病种付费费用占住院用的比例(%

70

期性

25

公立医机构通集中采平台线上采率(%

80

品达到90%,高医用耗材达到80%

期性

26

品、高医用耗材集中量采品种覆盖面(种类)

品112个品种、高医用耗材1

品500个品种以上,高医用耗材5类以上

期性


  2.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高质量建成健康湖南,卫生健康事业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建立起与湖南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人民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左右,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三、实施健康湖南行动

  (一)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1.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科普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及资源库,健全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推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落实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技能,全面落实湖南省国民营养计划,持续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建立覆盖全省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推进国家级、省级健康促进县(市、区)建设,建成数量达全省县(市、区)总数的35%。扎实开展控烟履约工作,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建设标准化戒烟门诊。深入开展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家庭建设活动。

  2.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培育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常见精神障碍防治模式。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规范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强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保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

  3.强化食品安全风险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监测。健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地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及标准管理体系,规范监测数据的报送、归集、分析和研判。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善责任体系,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县乡村一体化,食源性疾病监测覆盖所有食源性疾病接诊医疗机构,对重金属、放射线等危害健康较大的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开展连续性监测。全面提升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食品安全事故溯源分析能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和团队建设,推进风险评估结果运用。加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健康影响监测与评价,建立有代表性的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网络,着力提升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深入开展环境污染与疾病关系、健康风险预警以及防护干预研究,积极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完善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积极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

专栏1  健康影响因素干预项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推广健康支持性境建,培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深入开展三减三健(减、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适量运、控烟限酒和心理健康等4专项工作。

湖南省国民划。完善养法政策准体系,推动营养立法和政策研究,强化养和食品安全监测估,展食物养健康产业以及传统食养服,普及养健康知施生命早期1000养健康等重大行,提高全民养健康水平。

精神生服体系建力争各市(州)均有1家精神病医院达到三精神病医院准。鼓励各地将存量一精神病医院和以收治精神障碍患者主的一级综合医院改造升级为精神病医院。常住人口超30万的(市)至少在1县级公立医院置有病房的精神科,常住人口在30万以下的(市)至少在1县级公立医院置精神心理门诊。在有条件的基疗卫生机构开精神心理门诊,每个基疗卫生机构至少配1专职或兼,承担重精神障碍患者服管理任

重精神障碍管理。范开展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断、登告,随访管理与指,居家物治置,精神康复等。

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组织实施城乡饮用水生、生、公共所健康危害因素、空气染等人群健康影响、人体生物等监测工作。

  (二)维护重点人群健康。

  1.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人口监测,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优化人口结构。推进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和母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制度,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

  2.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合理增加床位配置,注重紧缺人才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死亡个案报告等制度,加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保障母婴安全。持续贯彻《湖南省出生缺陷防治办法》,严格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产前筛查率和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分别达80%、80%和98%。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新生儿期和儿童期保健工作,推广应用《母子保健手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均达90%。继续落实农村适龄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检查、孕产妇产前筛查、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和生殖医学学科建设,将妇幼保健、生殖健康融入妇幼健康服务全局。

  3.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完善现有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加快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片联系中小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防治结核病、艾滋病等法定传染病。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健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机制,力争近视率平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做好龋齿、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切实做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营养管理和营养指导,保障学生在校用餐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大力推进教育部门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心理健康领域开展协同合作,开展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协作机制,加强业务双向交流,促进服务资源共享,打通学生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健全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一体的社会救助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治理,推进企业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定责任和义务。健全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报告、职业病及其危害因素监测等制度,重点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85%。落实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托管、职业病诊断以及治疗康复等管理措施。强化职业健康监督执法,督促职业健康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履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建设单位履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手续。加大职业病救治保障力度,在重点行业实施重点职业病工伤保险扩面专项行动。继续实施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对无责任主体的尘肺病农民工实施救助。

  5.促进老年人健康。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65%。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方式,鼓励支持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和安宁疗护机构。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工作。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支持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服务,根据已有资质直接进行登记备案。支持养老机构申办医疗机构。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创建。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范围。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开展“安宁疗护标准病房”创建,推动发展安宁疗护服务。

专栏2  重点人群健康保障

3以下幼儿照能力提升工程。极提升公托育服能力,建一批托育服务综合指中心,依托社区、幼儿园、幼保健机构等新建和改建一批公托育服务设施。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支持引社会力量展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合托育服机构,有效增加托育服

幼健康服体系建幼健康保障工程,省、市、均建1所由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准化幼保健机构,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基本达到三级标准,80%以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标准,支持3-5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三级标准。村至少保1人承担幼健康服工作。施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建30-40个省级妇幼健康重点学科或特色科。

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加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省级设置若干个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市、县级至少1个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和水平。

出生人口素提升工程。加强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建,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推进优育全程服。将婚前医学检查、孕前生健康检查、增叶酸防神管缺陷、筛查、高危孕产妇产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入政府公共生服务项目范,先天性心病、唐氏合征、耳、神管缺陷、地中海血等重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儿童青少年近防控行国家基本公共生服中关于0-6儿童眼保健和检查工作要求,建立并及更新儿童青少年力健康子档案。县级及以上合性医院普遍开展眼科医真落《近防治指南》等诊疗规范,及早行跟踪干。宣推广防儿童青少年近力健康科普知

老年健康服能力提升行及以上合性医院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60%,合性医院、康复医院、理院和基疗卫生机构成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的占比达80%,三中医医院置康复科的比例达75%。

医养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打造30个省医养点示范(市区)、50个省医养合示范机构或基地;开展医养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检查范开展医养合机构内部医疗卫生服,落完善服管理相关制度和准;加强养老服机构内机构资质审查以及专业员资检查,强化养老机构内机构依法执业、服务质量安全、采和使用械耗材等相关品的督管理;加强医养合机构的非法集资风险的防范和置;加强医养合机构常化疫情防控和染病防控工作。

  (三)加强重大疾病防控。

  1.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健全慢性病防控相关基础信息监测报告机制和评估体系,实施重点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逐步将符合条件的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完善慢性病分级分类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65%。推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建立癌症大数据平台,开展口腔癌、鼻咽癌、肺癌等高发癌种的机会性筛查,制定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继续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全省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20%。

  2.积极防控传染病及地方病。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研判和预警,有效应对新冠肺炎、不明原因肺炎、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强化重大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严格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加强疫苗监督管理和接种单位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疫苗监督管理工作机制,规范预防接种服务管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规范有序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严格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继续加强肺结核防治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结核病传染源控制及感染者干预。全面落实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措施。继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切实做好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疫情监测工作,持续巩固阻断达标成果,稳步推进消除达标工作。强化饮水型、燃煤型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加强口岸检疫,严格口岸重点传染病防控,改进国际旅行健康服务。

  (四)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健康湖南行动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全局性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动员,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格局。完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监测网络,科学制定并动态完善监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考核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引入第三方评价,提高监测评价的指导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强化结果运用,推动健康湖南行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四、筑牢公共卫生屏障

  (一)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立足更精准有效地防, 理顺机制体制,明确功能定位,构建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疫情分析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病原体甄别鉴定和追踪溯源等核心能力,强化业务指导、监督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职责,完善拓展服务项目。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建立与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优化专业人员职称结构,充实人才储备,完善激励保障政策。

  (二)压实各方公共卫生职责。

  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长效机制,强化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职责,建立多方参与的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基层公共卫生工作机制,乡镇(街道)明确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建立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协同联动机制,落实网格化防控责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通过“县管乡用”等方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公共卫生医师,推动公共卫生资源快速下沉和合理布局。健全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公立医疗机构设置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室。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协作机制,严格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将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等评价考核。

  (三)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

  统筹整合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建立全省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完善传染病及其所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尤其是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早期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在口岸、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学校、养老机构、药店等场所布局监测哨点,建立病种和症状监测网络,规范报告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多点触发智慧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精准追踪等能力,通过多渠道多类别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保障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四)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全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调、信息共享、应急响应等机制,建立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决策咨询专家库。加强各级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卫生应急预案,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质保障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演训基地、卫生应急综合试验区。统筹建好用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移动处置中心和车载化队伍,强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和管理。建立公众现场急救培训体系,提高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升院前急救服务水平。统筹资源形成快速反应调集机制,具备发生局部疫情时短期内完成全人群病原学检测的技术储备。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建设,妥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

  (五)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统筹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机制与区域联动、高效协同的救治网络。实施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成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市级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加强县级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病原学检测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定点医疗机构重症、呼吸、麻醉、感染等学科建设,组建高水平医疗救治队伍以及专家库,设立核酸检测、院感防控等专家组,加强传染病发现、报告、隔离、诊疗、防护全程质控。完善方舱医院等医疗资源储备,规范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

  (六)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内涵。

  健全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机制,在部门设置、职能调整、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能力。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及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组织开展“周末卫生日”“全民大扫除”等群众性活动,规范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广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勺公筷、科学佩戴口罩等健康生活习惯。推进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县城)、卫生村和文明卫生单位创建,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以及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活动。

专栏3  公共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疾病防控制中心准化建加快省疾病防控制中心建,配建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菌毒种研究中心等科研施,争国家区域性疾控中心。补齐市、疾病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建缺口,市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并科学配置移动实验室,县级病毒核酸、血清抗体和化学毒物等检验检测能力,并完善各类设备,达到《疾病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的相关要求。

公共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各公共急指体系,建形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救治、实验检测、社区指、物资调配等团队实现监测预警、风险研判、专业决策、置一体化管理。强化染病防控、急医救援、中毒置、心理危机干、核和射突事件置五大能力建,定期开展不同风险情景下的培

公共急物保障体系建完善物资储备品种目和需求清,明确供保障部,健全急生、市准入、政府采、收储轮换调剂调用、物流配送、信息共享、急征用、捐接收等工作机制,建省、市、级储备基地和物、能、合同、技、社会多元储备体系,有效足重大突公共生事件急需要。

急医学救援体系建合国家急医学救援基地、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级优质疗资容下沉等目布局,分片区建区域急医学救援中心以及若干移救援救治中心、空中救援中心,建立医救援伍,合理配置急救援装,打造空地一体化急医学救援体系。

院前急救体系建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市)置急救中心(站),条件尚不完(市)依托区域内合水平高的医机构县级急救中心(站),在基疗卫生机构合理置急急救点。按3万常住人口1准配护车域按常住人口的300%算人口基数),逐步实现负压护车占比40%以上。搭建院前医急救机构和胸痛、卒中、创伤中心实时智能管理平台,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对接。

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三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加强重症监护、呼吸、感染病区(院区)置合理数量的负压病房和负压室,建高水平生物安全实验室、核酸分析实验室、染病解剖室以及各类科研平台,强化相关学科人才伍建,科学储备应急救治物。每个市(州)、(市)至少在一所二以上医院建(改造)染病楼或独立病区,发热门诊设置,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完善重症、呼吸、麻醉、感染等相关学科建。每个市(州)选择1所医院建立独立儿童染病病区。

  五、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一)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全面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突出、高端人才聚集、科研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超、辐射效应明显的高水平医院。以差异化、错位化发展为导向,加强省级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实施省级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项目,支持各市(州)建设1-2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与长株潭一体化和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统筹衔接,支持长株潭区域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多模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省际边界医疗服务高地。优先支持儿童、精神、传染、老年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建设。支持部省属综合性医院重点特色专科以及高水平专科医院牵头组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服务范围。强化县级医院骨干支撑和城乡纽带作用,实施县级医院“5321工程”,推进县级重点专科和专病中心建设,重点加强急诊、儿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等薄弱专科以及紧缺专业临床专科建设,有效承担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任务。

  (二)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

  深化基层综合医改,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按照打造“15分钟就医圈”的目标,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及设施设备,着力加强急诊抢救、常规手术、妇产科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院建设,继续完成未达标的建制和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升服务内涵质量和绩效。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和功能,扩大签约服务面,为城乡居民提供综合连续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相融合的服务,将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完善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留用以及多渠道补助机制,为每所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4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配备1名全科医生。

  (三)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梯度功能定位,科学建立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和转诊标准,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推进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引导、规范“一院多区”发展。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绩效考核、医保支付和费用控制等措施,引导三级公立医院提高收治疑难疾病、危急重症的占比,分流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加快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制度,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继续推广“县治、乡管、村访”分级诊疗模式,构建以县级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新型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有效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探索大型公立医院与市、县两级政府共建紧密型区域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入医联体建设,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防病治病体系。鼓励将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联体。到2025年,力争将县域内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分别提高到95%和70%以上,县域内医疗费用占比保持在80%以上,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

  (四)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科技要素。强化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社会办医院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规范党组织隶属关系。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公立医院全面完成章程制定,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营管理效益。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纠治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制度建设,强化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核定以及内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办法,合理确定薪酬结构和水平,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模式。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建立省级绩效考核信息系统,与国家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将考核结果作为公立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财政投入、经费核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医保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强化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三级公立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支持有关医院做好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

  (五)促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巩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成果,深化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推行日间服务,提高日间手术比例,鼓励公立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诊疗中心,提供日间化疗等服务。推动门诊和住院多学科诊疗、一站式服务等服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加快医疗技术创新与适宜技术推广,每年遴选5个技术创新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继续推进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新生儿和儿童、创伤 “五大中心”建设,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加强血液安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无偿献血工作,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充足和有效。

  (六)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加强省、市两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建立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医疗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加强诊疗行为管理,建立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临床路径等数据信息库,推进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促进合理医疗检查,提高医用耗材临床应用规范化水平。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强化监测考核,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控制在国家要求范围内。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完善临床药学服务相关规范。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建设,健全化解医疗纠纷的长效机制,强化患者安全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七)注重健康扶贫成果拓展。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健康扶贫主要政策总体稳定,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优先发展农村卫生健康事业,补齐脱贫地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弱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持续实现动态清零。加强远程医疗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疾病分类救治服务措施,进一步控制重大疾病危害。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四种主要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落实各项医疗保障政策“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梯次减负功能。

专栏4  能力提升

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中心建完善落实财政投入、人事薪酬、人才培育、医保支付、服价格、管等配套政策和措施,高准推国家医学中心、合性国家区域医中心以及神、骨科、呼吸、创伤瘤、儿科、老年病、心血管、妇产国家区域医中心建

级优质疗资容下沉目建依托高水平市级综合医院,推岳阳市、常德市、郴州市、怀化市优质疗资容下沉目建,有效推进优质疗资容和均衡布局,与沙市形成一主多副的医疗卫生服高地格局。

县级医院“5321”工程。做强县级医院服能力,力争将50%县级综合性医院建医院,并每年推广引3适宜技,培养2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建1个重点科。

疗卫生机构准化建按照二级综合性医院准,争取将符合条件的中心生院建为县域医次中心,社区生服中心建社区医院。极推动县域医次中心(社区医院)以外的乡镇卫生院、社区生服中心准化建,推所有行政村生室实现公有权。加大基疗卫生机构设备投入。

家庭医生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按照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公共生服以及其他健康管理服,丰富签约的内容和形式,加快签约信息系用,逐步将签约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定的契关系,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全覆盖。

域医共体建根据地理位置、服人口、有医疗卫生机构置和布局等情况,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密型域医共体,县乡一体化、村一体化管理,推行政、人使用、金、业务效、一管理。强化防治合和上下联动,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之床位、号源、设备筹使用,通服务链,提高域医疗卫生服体系整体效。加快推进紧密型域医共体建继续深化20密型域医共体点改革。

城市医区的市为单位,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由三公立医院牵头合二医院、公共生、社区生、康复理等机构,建城市医负责网格内居民疾病防和治、健康管理、医疗护理、康复促等一体化、连续性医。每个市建成1-2个以上有明成效的城市医

  六、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一)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和发展政策。

  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建立健全各级中医药工作制度以及管理体系、发展智库,完善中医药人才、科技、服务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和服务价格政策,制订加强医疗保障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药管理政策,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审批管理和委托加工政策,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以及中药制剂在医联体等范围内调剂使用。建立科技、医疗、中医药等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中药新药进入快速审评审批通道的有效机制。支持开展中成药上市后的循证研究和再评价,遴选推荐中成药品种进入医保和基本药物目录。

  (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

  进一步完善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省、市、县中医医院以及各类中医药特色医院和专科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以及中医特色医院,每个县(市)建有政府举办二级甲等水平的县级中医医院,35%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一所高水平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若干市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推进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设置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室和中药房,创新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模式,完善中西医协同医疗服务机制。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做优做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推动中医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加大中医馆建设力度,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8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30%。市级中医医院全部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县级中医医院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大力拓展中医治未病和康复服务。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实施中医药“神农人才”工程。深化中医药教育综合改革,搭建多层级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特色人才、基层人才、中医药师承和“西学中”重大人才培养专项。加强中医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院士工作站建设。组织开展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新方法、新方药、新技术重大项目攻关研究,鼓励对临床疗效独特、使用量大、安全可靠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经典名方进行新药开发。加强湖湘中医药资源传承性研究,加快中药新药、中医新器械、中药新设备研发,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四)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和业态融合。

  在省级政府投资基金中重点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建设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武陵山片区、雪峰山片区、南岭片区、罗霄山片区和环洞庭湖区五大中药材产业带,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大宗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林下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和中药材产地初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培育湘莲、百合、玉竹、金银花、黄精、茯苓、枳壳、杜仲等“湘九味”品牌中药材。引导中药企业在药材适生地区设立“定制药园”作为原料药材供应基地。支持建立一批集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系列深加工和大健康产品于一体的中药科技园区,打造以浏阳生物医药园为核心,辐射全省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推动邵东廉桥、长沙高桥现代中药材流通市场改造升级,做大做强一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培育一批中医药养生保健新业态,推进中药材与乡村旅游、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弘扬和海外传播。

  持续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精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创建,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行动”等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高到28.78%。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台湾地区中医药交流合作。拓展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渠道,组织实施中医药“组团式”海外传播行动。支持中医药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争创国家级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推动湖湘中医药产品进入海外市场。

专栏5  中医药传

中医体系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医中心,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急医学救援基地、中西医医院和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成若干省区域中医医中心。50%市(州)和(市区)全国基中医工作示范市、

中医人才工程。建中医类一流本科专业点和国家中医重点学科,建10个省中医重点学科。建一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承工作室,建30个省名老中医药专承工作室。培养10名中医药领军人才、100名中医学科带头人、500名中医骨干人才、1000名中医特色人才、3000名中医层实用型人才。

中医科技新工程。国家中医药传新中心、国家中医医学研究分中心和床技中心,建5-6个省中医研究中心、10个省中医重点研究室,建中医古典医籍数字化图书馆,收集整理100个左右中医药传统

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20个中材种植基地示范。研培育20-30个中食品与保健品、日化与化品,力争培育2-5个年产值过10亿元、20个年产值过亿元的中大品种。2-3个国家中医健康旅游示范区,打造30-40个具有中医特色的省森林康养基地,推3-5个中医特色小

中医文化弘和海外播行建一批国家和省中医文化宣教育基地,施中医文化网上播工程,支持建湖南省中医博物和衡阳会议纪。建3-5家海外中医中心、2-3个国内中医合作基地,争国家中医出口基地。    

  七、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一)强化医疗保障体系。

  坚持和完善覆盖全民、依法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居民大病保险、职工大额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医疗需求保障水平。坚持医疗保险公平性原则,实施职工和城乡居民分类保障,待遇与缴费挂钩。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制定湖南省医疗救助办法,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生育保险政策。统筹推进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普惠型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继续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二)完善待遇保障制度。

  巩固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巩固全民参保登记成果,持续加强数据动态管理和分析应用,全面助力参保扩面工作。优化门诊医疗费用保障机制。有效衔接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政策,特别是衔接好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等方面。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执行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医疗服务项目和设施范围,实施公平适度保障,纠正过度保障和保障不足问题。积极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要求,确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金可承受的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用水平。探索罕见病用药多渠道梯次保障机制,不断改善罕见病患者用药保障。健全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筑牢医疗托底保障防线。推动构建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费用的有效衔接。

专栏6  待遇保障机制建设项

保障待遇清制度建范各政府决策权限,科学界定医保障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基金支付目和准,促保障制度法定化、决策科学化、管理范化。各政府行清制度,未批准不得出台超出清授权范的政策。

救助制度建建立救助象及精准别机制,及将符合条件的入医救助范。建各类困群众身份信息一体化平台及救助信息核施救助象的动态化管理。探索建立防范因病致效机制,建立因病致贫风险监测警系,健全医救助金保障制度,鼓励商健康保和医互助展,壮大慈善医救助。

重大疫情医救治用保障机制建在突疫情等急情况,确保医机构先救治、后收。健全重大疫情医救治医保支付政策,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算制度,确保患者不因问题影响就医。落国家关于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按定有针对性免除医保目、支付限、用量等限制性条款,减群众就医就筹医保障基金和公共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疗卫生机构的支付比例。    

  (三)健全筹资运行机制

  均衡个人、用人单位、政府三方筹资缴费责任,完善筹资主体的责任合理分担机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和各筹资主体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制定应对老龄化医疗负担的多渠道筹资政策。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准费率制度,规范缴费基数政策,合理确定费率,实行动态调整。落实政府参保补助政策。全面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制度,促进医疗救助统筹层次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相协调,提高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制度运行更加安全平稳。探索推进市级以下医疗保障部门垂直管理,适时推进省级统筹。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推进医保基金中长期精算能力建设,健全基金运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构建基金运行监管长效机制。

专栏7  运行机制建设项

医保筹机制建完善任均衡的多元筹机制,探索建立居民医保筹水平与经济社会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的机制,健全完善适人口老化的多渠道筹机制,拓救助筹渠道。

参保动态管理机制建建立智控平台,及清理除重复参保、死亡未消信息;针对非公位、小微企民工以及新业态的参保群体,探索制定符合其职业特点的缴费政策和面措施,查处不参保企;建立基本医关系移接机制,确保人口流、流背景下参保人不断保、不漏保。探索建立主参保缴费连续参保缴费、按额缴费的激励机制。

医保基金管理能力建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分析各级经办机构的征与支付情况,制定适当的延续拨划及收措施,保障收支平衡;在慢性病种用、大住院用及大型检查费用等支出控等环节家会机制。

基本医险统次建建立一的医保基金决算管理制度,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制基金收支算草案,行,并行全程决算督;建立全省一的医保障参保和待遇政策清以及医保品、耗材、医务项目目录标准;建立省、市(州)一体化工作流程和分工作机制;建立一的任分担机制,强化基金互助共功能,出收支缺口,由市医保部会同级财政部、税根据年度考核果提出缺口分担意报请政府同意后行并发挥绩效考核与任分担挂激励机制;建立全省一的医保信息系。   

  (四)优化医保支付机制。

  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科学确定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将符合临床必需、安全有效、费用适宜的新增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规范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协议管理,简化优化医药机构医保定点申请、专业评估、协商谈判程序,将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医药机构纳入协议管理范围。贯彻执行《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完善定点医药机构履行协议考核办法和退出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办法,健全医疗保障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协商谈判机制,科学制定总额预算。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门诊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开展医保付费效能评估,促进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合理必要的基本医疗服务。

  (五)深化价格管理改革。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治理药品、耗材价格虚高。完善目标导向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机制,健全编制规范和准入制度,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结合医疗服务特性加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分类管理,加大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力度,进一步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明确调价的启动条件和约束条件,持续优化医药费用结构,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做好价格监测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价格机制稳定运行。积极稳妥开展医药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工作,统筹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分级诊疗、医疗控费、医保支付等相关改革,形成综合效应。

  (六)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建成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和执法体系。建立和完善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建立医保大数据系统,开发各类医保分析算法模型。完善基金风险定期评估制度,建立信息强制披露制度,依法监督定点医疗机构向社会公开医药费用、费用结构等信息。实施基金运行过程绩效管理,建立医保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的监督管理。持续深入打击欺诈骗保,加大飞行检查的密度和频次,建立线索督办和查处反馈制度。

专栏8  基金管体系建设项

医保信用体系建建立健全定点医机构、医保医和参保人等信用主体医保信用记录、信用价制度和分管理制度。加强和范医保障域守信合激励象和失信象名管理工作;筹地区及以上医保障和政部建立并不断完善医保障违规违约为举报奖励制度,依照相关对举报人予以励,促群众和社会各方极参与督。

医保智能控体系建加快推医保准化和信息化建,完成智能控系的建和落地用;将异地就医、购药时结入智能控范;加强与高端智和研究机构合作,推广大数据分析、视频监控、生物特征别等技术应用,探索与公安部共同建立反医大数据实验室;利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代化技,探索建立大数据信用信息管理平台。

医保基金察工程。以智能依托、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手段,实现全方位、全环节、全流程、无死角控;健全完善基金法体系,加强市、级执检查队伍建压实层监任;建立并完善部门间相互配合、管的管制度,构建管合力,推行基金管网格化管理;邀媒体参与检查、明察暗访等工作,定期布打诈骗保成果及典型案件;推定点医机构医保基金使用点示范工程建

  (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统一规范的医保公共服务和稽核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医保经办监管法人治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下沉,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规范和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医保管理协作机制,全面实现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完善“互联网+医疗”医保服务管理。打造智慧医保新模式,推进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实现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网上办理,推广医疗电子票据的使用,逐步实现手工医疗费用报销网上办理。创新医保结算模式,利用医保电子凭证“实名+金融支付功能”开展诊间结算、床边结算,试点信用就医、无感支付,打造舒心就医新流程。探索建立跨区域医疗保障管理协作机制,推进“跨省通办”医疗保障服务事项落地实施,扩大医疗保障交流合作。

  八、健全医药供应保障机制

  (一)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试点。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推动将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纳入对各政府办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非政府办医疗机构落实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药物配备比例,为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奠定基础。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以基本药物制度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优化和规范用药结构。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评价方案,健全省、市、县三级的绩效评价体系,将对各县(市区)的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

  (二)深化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机制建设,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建立以医保支付方式为基础,集招标、采购、交易、结算、监督为一体的省招标采购平台,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完善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促进中选产品优先合理使用。开展医药价格信息、产业发展指数的监测与披露工作,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

专栏9  价格和招采信用

信用价目单项目。建立根据国家医保局制定的医价格和招采失信事,将在定价、投、履营销程中,通所列失信事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医业纳入医价格和招采信用价范

制度目。督并落工作,医参加或委托参加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平台挂网,以及各医机构开展的案采以独立法人名向相关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机构提交面承

失信信息工程。业报告和平台记录合的方式,及全面、完整范地采集医失信行信息,建立失信信息。定期梳理汇总相关部公开或共享的裁判文、行政处罚决定文等,采集校失信信息并予以记录。日常运行中通过监测、受理举报等方式,掌握医定价、投、履营销等方面的失信行信息并予以记录

信用评级项目。施信用评级项目,以来源可靠、条件明确、程序范、操作要求,根据失信行的性、情效、影响等因素,将医在我省招的失信情况一般、中等、重、特别重四个等,每季度动态更新。量化分的信用评级方法,提升信用评级准化范化水平。

失信违约级处目。根据医信用评级,分别采取面提醒告、依托集中采平台向采方提示风险信息、限制或中止相关品或医用耗材挂网、限制或中止采相关品或医用耗材、披露失信信息等置措施。

修复信用目。建立医信用修复机制。失信行自被确起超一定时间,以及相关司法判决、行政处罚决定被依法撤或改的,保留记录但不再入信用评级。在置措施生效前提醒告知医,并情形予一定的申和整改期,允业补充更正信息、申诉说明情况。

  (三)加大重点监控药品监管力度。

  积极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通过一致性评价、价格适宜的仿制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药品购销秩序,严格落实药品购销“两票制”。建立药品价格供应异常变动监测预警机制和药品成本调查机制,定期监测药品价格和供应变化情况。建立全覆盖的药品价格信息监测体系,完善药品非诚信交易市场清退制度,对严重失信企业和人员实行跨部门联合惩戒。严格药品代理监管,建立医药代表登记备案制度,规范医药代表行为。

  (四)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健全落实短缺药品会商联动工作机制,制定省级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和短缺药品清单并定期动态调整,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制度。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体系和遴选机制,实现原料药和制剂在注册、生产、采购、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联通共享和动态监测预警。完善短缺药品储备机制,对替代性差、企业生产动力不足、市场供应不稳定的短缺药品,强化储备保障供应。加强药品配送企业的管理,建立准入与淘汰制度,提高药品配送的集中度。加强对医师规范化诊疗、合理化用药的培训、监督考核。强化常态化市场监管,对涉及短缺药品及原料药垄断案件加大处罚力度。

  (五)规范药品临床应用综合评价。

  成立湖南省药品临床应用综合评价专家委员会,制定统一规范的评价流程与方法、质控标准与程序。加强药品临床应用综合评价机制建设,以基本药物为重点,聚焦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和儿科用药,分类、分批组织开展药品临床应用综合评价工作。推动药品临床应用评价结果作为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目录制定、药品临床合理使用、提供药学服务、控制不合理药品费用支出等的重要依据,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共享。

  (六)加强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和疫苗监管长效机制,强化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推进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九、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一)推动社会办医健康规范发展。

  完善创新社会办医的政策措施,在技术、设备、人员等要素准入和医保定点、重点专科建设、等级评审等方面平等对待,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与公立医院形成功能互补、良性有序的发展格局。支持高端医疗服务发展,推动高水平社会办医聚集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办大型三级医院做大做强,支持其符合条件的优势特色专科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照护、安宁疗护等新兴和急需的健康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

  (二)发展生物医药营养健康产业。

  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发展专业医药园区,支持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引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和高端医疗技术。支持自贸区内医疗机构开展干细胞临床前沿医疗技术项目研究。优化创新药械产品入院流程,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加大对省产药械产品的临床运用,加强医保体系对创新产品应用的支撑。充分发挥以湖南为主体的国家“中部地区·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示范引领作用,挖掘营养食品优质资源,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促进营养健康产品研发,加强营养科普宣传和人才培养,打造营养食品产、学、研、贸高地。

  (三)拓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新领域。

  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等融合发展。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扶持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支持发展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逐步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十、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医教协同,建立医学人才培养与卫生健康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供需平衡机制,科学制定医学人才需求规划,执行“以需定招”。支持相关高等院校打造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国家级公共卫生人才创新实践基地。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2.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实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打造一批卫生健康领域有影响力的带头人和团队。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多种渠道,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加强医疗卫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推动三级医疗机构每年将医学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提高至本单位年度业务总收入的1%以上。全方位推进医保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加强教育监督管理,对医疗保障干部实施全员培训,重点培养政策制度、基金监管、信息化、价格管理、法律、精算等领域人才。

  3.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等模式。完善职称晋升体系和职称晋升办法,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并向基层倾斜。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将论文、外语、科研等作为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的硬性要求。健全符合全科医生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全面保障合理待遇,落实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政策,建立健全基层医务人员津贴发放机制。

专栏10生健康人才伍建设项

继续实施高生人才“225”工程。拔、培养10名学水平国内先,在学科域有著地位和高知名度的医学学科领军人才;100名学水平省内先,在学科域有高学的医学学科带头人;200名学水平省内先,在学科域起骨干作用、具有展潜能的中青年医学学科骨干人才。

疗卫生人才培养目。继续开展订单定向免本科医学生人才培养以及基疗卫生机构科本土化人才培养目,每年疗卫生机构培养1000科本土化人才。

全科医学教学体系建2023年,全省医学相关院校均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建10个左右省全科医学践教学示范基地。床医学(全科医学)、中医学(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模,支持具条件的医学相关院校申报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点。

专业人才伍建工程。组织实施公共专业人才伍建工程,中医人才培养工程,公共生、医院管理、药师生信息化高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公共生、儿科、老年医学科、科、精神科、病理、理、助、康复等急需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基地建择优7个左右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示范基地、30个左右的重点专业基地、6个左右的骨干师资基地和14个左右的准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基地。

继续医学教育改革目。强化继续医学教育范管理,定期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估。增强教育培针对性,员围绕医德医、法律法、急和重症救、感染和自我防染病防控及健康教育等内容开展继续教育培。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网,加大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建和管理力度,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网数字优质教学源建继续医学教育智能化模式。

  (二)推动科卫协同创新。

  依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依托高等院校、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科研机构,积极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积极搭建省级卫生健康科研平台,建设一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做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分层对接,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支持公立医院与骨干医药企业、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做好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衔接。聚焦卫生健康“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选择一批有发展前景的重点课题立项,加快突破传染病防控、临床诊治、医防融合、医疗装备、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加快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完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纯国产化关键技术平台,推进临床研究和临床科技创新,鼓励新技术、新项目推广,支持国产高性能磁共振成像系统、临床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的发展与运用。推动创新型医院建设,科研经费投入不低于本单位年度业务总收入的1%。

专栏11  生健康科研能力提升

床医学研究中心建围绕感染性疾病、瘤、出生缺陷与罕病、眼耳鼻喉疾病、血液系疾病、重症医学等疾病域和科,建20个省生健康床医学研究中心。

重点实验室建围绕重大慢性病、危急重症、重大感染性疾病及新发传染病与常病机制,强化用基研究,推术转化,建20个省生健康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建围绕医院整体医能力步上升,促医、教、研一体化展,强化学科优势、凝学科特色,逐步形成学科同效,建一批重点学科。

生健康卡脖子研究目。围绕传染病防控、治、医防融合、医、生物医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进行集成攻关,支持医疗卫位主揭榜挂开展技攻关,重点在医用机械循支持装置、用于先生物医分析的新型离子迁移、高端生命支持设备零部件及关成果化、基于力反共融手机器人成及用等方面取得关性突破。

  (三)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卫生健康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法规规章体系。继续夯实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的法制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持续深化卫生健康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包容审慎有效的监管机制,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工作。深入推进和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法治建设和“八五”普法工作,健全普法工作机制,明确普法工作任务,创新宣传教育方式。

  (四)强化行业综合监管。

  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和督察机制,强化信息互通共享,推进多部门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健全预警与跟踪监控制度,加强全行业全过程监管。压实医疗卫生机构自我管理主体责任,健全依法执业、规范服务、医疗质量和安全、行风建设等管理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共治。完善规范化行政执法机制以及医疗卫生行业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建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加大抽查力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推进诚信信息全行业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依法联合惩戒体系。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定期公开相关信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综合监管机制,强化乡镇(街道)对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督、协管职能与考核。建立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机制,统筹运用监管结果。

  (五)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1.加强信息化基础体系建设。完善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强化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逐步建设覆盖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高速宽带、无缝覆盖、智能适配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速卫生健康新基建。破除信息化壁垒,加强标准化建设,统一医疗服务、药品采购、医保报销等信息系统代码标准。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2.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统筹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管理、妇幼健康服务等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医院、数字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力发展远程医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设区域检验、检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逐步统一各类诊疗卡,将电子健康卡平台打造为居民享受“互联网+”健康服务的统一入口,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看病就医“一卡通”,逐步实现电子健康卡、医保卡通用。

  3.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应用共享。推进湖南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中的应用,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医疗、公共卫生、医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构建湖南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支撑体系、基础应用体系、产业支撑体系、服务管理体系,加强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推动辅政、利医、惠民、兴业应用。

专栏12  生健康信息化建设项

省健康医大数据中心建集基础设施、运、管理、培、科研、产业于一体的湖南省健康医大数据中心, 构建源管理体系、用服体系和目运体系,面向公众、行、政府、社会开放服足全省生健康业务发展和服需求。

公共急管理平台建在依法依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整合疾病监测、公共急、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幼健康、基层卫生健康、督、急物资储备监度等信息系,集实时监测、追踪调查、分析判、快速警、控于一体,实现公共生事件置的智能化。

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全面开展二及以上公立医院的互互通成熟度价,完善省级测评平台,提供医机构的自价服实现省平台与医机构的实时联通,推跨区域的交互用。鼓励提供基于互互通成熟度准的优质应用。

层卫生信息化提改造目。根据实际需求,层卫生信息系统进代更新,构建基层卫生信息惠民用新生,提升基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实现疗卫生机构的精化管理,助推建立优质高效的基疗卫生服新体系。

块链数据云平台目。利用区块链分布记账特性,医机构将患者的检查结果、检验结果、病程记录等就诊过程数据主的、实时的、分布式的推送各参与方,促数据共享共用。

智慧医保服信息平台目。充分运用代化信息技,深度融合医保障业务经办管需求,有效挖掘医保大数据藏的丰富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使用体,持完善触手可及、老少皆宜的智能服,全力打造智慧可信的医保助决策系,逐步构建管理有智慧,服在身的智慧医保服平台。

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目。整合子健康卡用,居民通过电子健康卡便捷查询个人的健康诊疗信息,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利用健康医大数据,居民提供健康警、估和宣教,推送个性化健康服。居民健康信息与生活、学、工作、娱乐信息密融合,个人自我健康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创新援外医疗队派遣,推进医疗队参与受援医院管理,为受援国医疗卫生发展和人民健康提供更高水平服务。加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塞拉利昂中塞友好医院和湖南省人民医院-津巴布韦帕瑞仁雅塔瓦医院2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建设,不断提升非方医院综合能力。推进中国-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中心建设与发展,将其打造成我国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窗口。搭建平台,加大国际化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医院国际化水平。

  (七)加快计生协会改革。

  积极推进各级计划生育协会改革,完善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服务职能,全面落实中央赋予的新时期计划生育协会六项重点任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健康促进行动等中心工作,加强宣传倡导和生殖健康咨询及优生优育指导服务,在广大高校和中学深入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探索开展0-3岁婴幼儿照护宣传和监督服务工作,推广优生优育进万家行动。继续开展“健康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生育关怀行动,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建设,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十一、政策保障与组织实施

  (一)强化政府主体责任。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康湖南建设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及规划,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对各部门完成目标任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职责和任务,形成多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共同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健全规划实施的推进机制,增强规划的引领力、约束力和执行力。

  (二)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健康投入责任,建立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分担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建立科学、稳定、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以及符合区域经济实力的多层次投入与增长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政策,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调整和完善财政投入结构,政府新增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并向公立医院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斜。拓宽投入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三)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持续开展健康湖南建设主题宣传,完善宣传平台,建立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乡镇街道主责的宣传机制。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主旋律,广泛宣传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和重要性,让其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舆情监测平台建设,强化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提升网上舆情引导能力,及时有效回应社会关切,为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健康湖南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四)统筹规划实施评价。

  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过程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成效评估。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省卫生健康委和省医保局负责牵头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中期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对策。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目标责任制,对考核内容的认定程序、办法、标准等制定具体细则,并负责监督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打印 收藏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湖南“十四五”建设规划》的通知

2041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