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有关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湘政发[2013]20号)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能力,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3]129号),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湖南省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建设规划》)。
一、湖南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现状分析
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全科基地”)是全科医生接受规范化培养的场所,以提高学员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并按照国家标准组织考核,为合格学员颁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实训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以来,在中央投资的支持下,我省已有20所省、市级医院启动实施了全科基地建设。但由于起步较晚、投入有限、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目前,大多数承担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医院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培养能力不足,缺乏规范化的全科基地,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短缺。目前,我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相对滞后,培养数量严重不足。《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4000名以上全科医生。到2020年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1.8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2010年以来,全省共有3500名具有执业资格的临床医务人员参加为期1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省目前已完成全科医生培训2304名,有2201名取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全科方向本科生项目,已招录培养了医学生1142名,同时开展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试点。但总体上全省全科医生数量严重短缺,业务水平难以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不足现象同时存在。
二是培养机构数量少、基础设施条件差,严重影响了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工作。目前,我省大部分承担全科医生培养任务的医院尚不具备开展规范化临床培养工作的基础条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结构布局不合理,教学和技能培训等业务用房不足,且无法提供学员宿舍等基本生活设施等问题,制约了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全省20 个全科基地建设项目,计划建设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3亿元,已经全面启动建设施工,项目建设任务非常繁重。从培养能力来看,目前在建的20所全科基地的年培养能力为1864名。根据培养目标,无论从基地的数量还是培养能力与实际培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大全科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基层全科医生队伍稳定性有待提高。目前,鼓励和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工作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人才使用和管理长效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全科医生福利保障、工资待遇偏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社会认同度不高,全科医生“下不去”和“留不住”问题突出。
二、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遵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全科医生培养规律,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出发点,着力改善全科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高规范化临床培养能力,不断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业务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全科医生,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二)建设目标
在中央、省和市州的共同努力下,加强全科基地建设,改善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教学用房和学员宿舍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能力。坚持创新机制,改革服务方式,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根据我省对全科医生的培养需求,全省规划到2015年建设30所左右全科基地,规划建设200所左右基层实践基地,形成年培养2600多名全科医生规模的培养能力。各地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切实履行建设主体责任,制订具体项目实施计划,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确保实现建设目标。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统筹分析区域内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师资力量、培养能力和当地全科医生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重点加强省级医院和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全科基地建设。同时综合考虑交通条件、财政管理等现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各市州至少选择一所具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能力的市州三级医院纳入规划建设支持范围。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规划建设为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和实训基地。
3、严格标准,控制规模。严格按照建设标准,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任务,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建设内容,控制建设规模,确保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满足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的需要。
4、培训师资,严格管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全科培训的关键。根据《湖南省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方案(试行)》(湘卫科教发[2013]9号) 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全省培养各类全科医学师资3000名,其中骨干师资400名。各市州、各全科基地要按照师资遴选条件和师资培训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工作。
三、建设任务和建设标准
(一)建设任务
依据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支持全科基地的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教学用房和学员宿舍等建设,完善培训和教学功能,使其具备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的条件。
中央和省根据实际情况,对全科基地建设给予补助。地方政府要承担全科基地建设主体责任,围绕建设目标,将中央和省资金支持以外的项目纳入市州整体建设规划,落实建设资金,同步推进,完成建设任务。
(二)建设标准
全科基地建设应当结合医院现有条件,科学规划布局,满足规范化临床培养工作需要,同时方便学员学习和工作。建设规模应当依据全科基地培养能力合理确定,原则上每名受训学员在病房工作期间应当管理5张病床。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建设内容应当包括模拟门诊、模拟病房、模拟抢救室、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室、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模拟手术室和模拟产房等。根据承担培训任务的不同,按照1000-2000平方米确定建设规模,教学用房和学员宿舍面积分别按照10平方米/人(指受训全科医生人数,下同)和12平方米/人进行建设。
四、资金筹集和投资安排
(一)资金筹集
建设所需投资由中央、省和地方共同承担。各地要统筹协调,落实地方建设资金。中央投资支持的项目所需配套资金原则上以省、市州级政府筹集。地方政府负责落实项目建设用地,并减免各种配套费用,降低建设成本。
(二)投资安排
中央、省投资重点加强30所左右全科基地建设,建设总规模约为26万平方米,其中,扩建面积21万平方米,改造面积5万平方米。项目估算总投资9.5亿元,主要由地方筹措,申请中央给予适当补助。由省按照项目前期工作准备情况申请纳入年度中央投资计划。
(三)建设进度和管理
2011年启动全科基地建设,到2015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各地方按照有关要求,制定全科基地规划建设方案,规范项目建设,落实建设资金,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切实发挥投资效益。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工程的指导和协调,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建设法规和有关行业标准规定,项目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均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承担。要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央和省投资必须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偿还以往的欠债和过去拖欠的工程款,也不得用于土地房屋购置以及交纳租金等费用,杜绝挤占、挪用和截留现象发生,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一律严肃处理。
五、政策措施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和《湖南省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建设,健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全科医生制度稳步实施。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和管理制度
逐步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方法和内容。实行导师制和学分制管理。省级负责骨干师资培养。各地要制订本区域全科医学师资培养计划,做好师资培养工作。积极选送符合条件的医师接受师资培训,形成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分布均衡、胜任全科医生培养工作的师资队伍,满足全科医生培养指导带教的需要。
在规范化临床培养期间,学员享受全科基地住院医师待遇,其中,具有研究生身份的,执行国家现行研究生教育有关规定;由工作单位选派的,人事工资关系不变,绩效工资发放按全科基地住院医师标准执行。培训结束后,经全科基地按照国家标准考核达到要求者,可取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
(二)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服务,探索多种执业方式
完善人才使用和管理政策,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经规范化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优化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国家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对在人口稀少、艰苦边远地区独立执业的全科医生,地方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
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多种执业方式。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鼓励组建由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服务。
(三)加快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全科医生首诊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加强全科基地认定和管理,做好建设与认定管理工作衔接。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引导居民转变传统就医观念和习惯,加强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营造全社会尊重、信任、支持全科医生的良好氛围,确保全科医生制度稳步实施。
六、预期建设成效
在中央、省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随着规划实施完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预期将取得以下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建设规划》实施后,将明显改变全科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结构布局不合理、教学和技能培训等业务用房严重不足等状况,基本满足我省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的需要。
二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能力明显提升。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方法和内容,提高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能力,不断为基层输送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
全科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后,随着全科医生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将得到不断提高,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