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介绍-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省情介绍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0-10-12 10:01 【字体: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省会驻长沙市。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湖南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西直线距离最宽667公里,南北直线距离最长774公里,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0位、中部第1位。2016年,全省辖13个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市、区),其中市辖区35个、县级市16个、县71个(含自治县7个);共设1135个镇、318个乡、83个民族乡、393个街道,乡镇总数为1536个,镇占乡镇总数的73.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822.02万,居全国第7位,其中,城镇人口3598.6万人,城镇化率为52.75%,有汉、土家、苗、侗、回等5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  

  远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就已有古人类活动。距今12000多年前人类即在此种植稻谷,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开始在此过定居生活。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期属《禹贡》九州之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长沙两郡,两汉时期属荆州刺史辖区;三国时期,湖南地区为蜀汉和东吴的角逐之地;两晋时期设有以“湘”命名的“湘州”;唐朝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建置之名始;宋朝设“湖南路”,元朝设“湖广行省”,明朝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仍称行省);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最终完成独立设省进程,省名沿用至今。

  历史文化。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株洲市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嶷山为其陵寝之地。湖南境内历史遗存众多,出土和发现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里耶秦简、走马楼三国吴简以及凤凰古南方长城、岳麓书院、岳阳楼,是湖南悠久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其中,出土于宁乡黄材镇的四羊方尊,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精美的商代青铜器,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出土于桃源县漆家河的商代皿方罍,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湘西龙山出土的里耶秦简,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特别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世界,出土的素纱禅衣薄如蝉翼,仅重49克;长眠其中已2100多年的辛追夫人出土后仍保存完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湖南自古有“古道圣土”①、“屈贾之乡”②和“潇湘洙泗”③的美誉,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为精神特质的湖湘文化薪火相传,培育形成了“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目前全省有长沙、岳阳、凤凰、永州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洪江古建筑群等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炭河里遗址是已知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湖南自古崇文重教,书院最多时达280所,宋代以来,尤以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闻名遐迩;19世纪末创立于长沙的时务学堂,开近代书院制度改革和新式学堂设立的风气之先。湖南民俗多姿多彩,湘绣、滩头木版年画、皮影戏、江永女书等99项民俗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花鼓戏、昆剧、湘剧、祁剧和常德丝弦等民间歌舞享誉中外;湘西苗族的巫傩文化、德夯苗寨风情、以茅古斯和摆手舞为特色的土家情调等民俗别具一格;湘菜源远流长,早在汉朝就已形成菜系,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

  湖湘人物。湖南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曾经有过“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鼎盛气象。从流寓湖湘的先秦爱国诗人屈原,到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从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怀素,到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及在湖南讲学传道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张栻;从明代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到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思想家王夫之,湖湘人才群体联袂而起、灿若星河。近现代以来,湖南是维新运动最富生气的一省、辛亥武昌起义首应之区,三湘大地孕育了一大批彪炳史册、光照寰宇的杰出人物,先后涌现了晚清经世派代表人物两江总督陶澍、“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启蒙思想家魏源,以及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辛亥元勋黄兴、蔡锷、宋教仁,民国第一位民选总理熊希龄,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是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抗日战争重要的正面战场,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桑植起义、平江起义、通道转兵、芷江受降等著名历史事件。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首批授衔的10大元帅中有3位是湖南人④,10位大将中有6位是湖南人⑤,57名上将中湘籍19人⑥,177位中将中湖南有73人,故湖南有“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红色摇篮”之称。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新时期,胡耀邦、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足迹。此外,“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等著名科学家,田汉、齐白石、黄永玉等知名艺术家,沈从文、周立波等著名文学家,熊倪、刘璇等世界体育名将,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他们以其卓越的才情、智慧和品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精彩篇章。

  区位交通。湖南东以幕阜、武功诸山与江西交界,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为邻,西以云贵高原东缘与贵州、重庆毗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湖南交通便利,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立体衔接、纵横交错、通江达海。2016年,全省有通航河流373条,内河航道总里程1.15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9.2%,居全国第3位,岳阳城陵矶港是全国10个吞吐量过亿吨的内陆港之一,可直达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家。京广、湘桂、洛湛等9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4716公里,京广高铁、沪昆高铁与厦蓉高铁在长沙交汇;全省14个市州全部已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080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4位。省内有长沙黄花、张家界荷花2个国际机场和常德桃花源、怀化芷江、永州零陵、衡阳南岳机场4个国内机场,运营国际国内航线158条,可直达香港、澳门、台北、曼谷、大阪、首尔、新加坡等88个城市。其中,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已跻身全球旅客吞吐量百强机场行列,2016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129.7万人次,居全国第13位。目前,邵阳武冈机场、岳阳机场正在规划建设中,到2020年,将建成“一枢纽九支线”的运输机场体系,运输机场80公里服务覆盖全省80%以上的区域。

  资源禀赋。湖南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大体上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湖南三面环山,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东北倾斜开口的不对称马蹄状,境内最低点是临湘县的黄盖湖,海拔24米;最高点是石门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湖南矿产丰富,矿种齐全,是驰名中外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产之乡”,世界已知的160多种矿藏中,湖南有143种,其中37种储量居全国前5位,62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钨、锡、铋、锑等储量居全国之首,钒、重晶石、隐晶质石墨、陶粒页岩等矿种储量居全国第2位。湖南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华南虎、云豹、白鹤等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种子植物约5000种,数量居全国第7位,其中包括水杉、珙桐、绒毛皂荚等国家保护珍稀野生植物55种,占全国总量的17.7%。湖南名胜古迹众多,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古有“潇湘八景”(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渔村夕照),现有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邵阳崀山丹霞地貌2处世界自然遗产、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5A级景区,其中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是我国首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自然名品,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之一,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此外,伟人故里韶山、佛教圣地大乘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凤凰古城、常德桃花源等景区景点光彩夺目,受到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的青睐。2016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5亿多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07.43亿元。 

  生态环境。湖南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年平均降水量1200-1800毫米,具有“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特点。湖南山清水秀,河网密布,水系发达,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淡水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洞庭湖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等四大水系覆盖全省,其中湘江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全省天然水资源总量为南方九省之冠。湖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丰茂,四季常青。至2016年,已累计批准建设自然保护区191个,面积136.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7个。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4.0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132.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64%;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94.3%,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8%,实际监测的地表水断面中,达到III类标准的比重为89.7%。

  产业基础。湖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自古就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粮食、棉花、油料、苎麻、烤烟以及猪肉等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稻谷产量多年为全国之冠,苎麻、茶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湘莲具有3000多年历史,产量居全国首位,安化黑茶是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君山银针是中国黄茶珍品。201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953.1万吨。“鞭炮之乡”浏阳市是全球最大和最具盛名的烟花生产基地;醴陵陶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生产的釉下五彩瓷、毛瓷、国宴专用瓷驰名中外。工业门类齐全,全省拥有14家国家级开发区、1家综合保税区、67家省级开发区和29家省级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等10个优势产业集群。2016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11177.25亿元,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7686.47亿元。工业领域有机械、轻工、食品(不含烟草制品)、电子信息、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9个千亿产业,有长沙工程机械、岳阳石化2个千亿产业集群,有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经开区4个千亿产业园区,有22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华菱钢铁、湘潭电机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广播影视、动漫卡通、文化创意、出版、旅游等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是广电、出版等优势产业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驰名。历时七年编纂出版的《湖湘文库》丛书,累计702册、近4亿字,形成了一座湖湘文化史上的新地标;湖南广电位列“亚洲电视十强品牌”第5位;湖南卫视以创新、活泼、快乐的特点深受观众喜爱,收视率居全国省级卫视第1位。

  综合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44.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78.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3181.0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14485.3亿元,增长10.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931元,增长7.3%。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2.2∶46.3。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5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实现利润总额243.5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8%,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8739.9亿元,增长8.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499.2亿元,增长9.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2%。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37.0%和58.2%,第三产业贡献率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0%。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5%、52.7%和-2.2%。

  发展前景。当前,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世情、国情、省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考验。经济发展加快向更高级阶段演化,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区域战略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更加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国家治理加快向现代化目标推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更加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治理,更加注重治理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从省内看,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经过长期发展,我省物质技术基础日益雄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科教水平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发展区位优势凸显。随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推进,我省将由沿海开放的内陆变为内陆开放的前沿,具有巨大的商圈辐射优势和产业投资市场价值。发展潜能依然巨大。我省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在推动消费主导型需求结构、服务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城镇主导型城乡结构形成过程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孕育巨大潜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将极大地释放制度新红利、激活发展新动力。

  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基本省情还没从根本上改变,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并存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扭转。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不强,城镇化率、服务业比重和外贸依存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突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存在薄弱环节。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金融服务业仍是发展短板。改革攻坚日益触及深层次体制矛盾和利益调整,经济环境不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改革举措落地需下更大功夫。

  综合判断,我省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域发展黄金期、创新活力迸发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只要我们适应新变化、把握新机遇、引领新常态,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必能开拓发展新境界,必能实现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目标。

  注释:①古道圣土:指湖湘大地是炎帝和舜帝传播中华道德古训、培育中华伦理文明的主要地方。

  ②屈贾之乡:指湖湘大地是屈原、贾谊心系天下万民、求索祖国前途之方的地方,也是他们精神得以安顿、人格臻于完善的地方。

  ③潇湘洙泗:指湖湘大地是光大儒家伦理精义、传承孔孟儒家学脉的地方。其中,“洙泗”是山东境内的两条河流,洙水在曲阜之北,泗水在曲阜之南,洙泗两水之间,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后世因此以洙泗代称孔孟儒家文化。

  ④十大元帅湖南3人:彭德怀(湘潭县)、贺龙(桑植县)、罗荣桓(衡东县)

  ⑤十位大将湖南6人:粟裕(会同县)、黄克诚(永兴县)、陈赓(湘乡市)、谭政(湘乡市)、萧劲光(长沙市)、许光达(长沙县)

  ⑥57名上将湖南19人:李志民(浏阳)、宋任穷(浏阳)、唐亮(浏阳)、王震(浏阳)、杨勇(浏阳)、傅秋涛(平江)、苏振华(平江)、钟期光(平江)、甘泗淇(宁乡)、陶峙岳(宁乡)、陈明仁(醴陵)、邓华(郴州市北湖区)、李涛(汝城)、朱良才(汝城)、宋时轮(醴陵)、杨得志(醴陵)、李聚奎(涟源)、彭绍辉(湘潭)、肖克(嘉禾)

  说明:相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来源于《湖南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湖南省地方志     责任编辑: 陈俐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省情介绍

759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