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群体工作在“云”端、穿行在“路”上,是城市街巷的“奔跑者”、温暖生活的“传递者”,也是基层治理中的“新力量”。
全省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以人民建议征集为切入点,聚焦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架起党群连心桥,推动服务水平与治理效能双向提升,用一系列务实举措为他们打造安心、舒心、暖心的就业生活环境,绘就听“新”声、应“新”需、聚“新”治的温暖图景。
构建征集体系,声音听得见
针对新就业群体“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强、行业特征鲜明”等特点,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主动打破传统信息收集壁垒,将人民建议征集作为破解服务管理难题的有效触手,以“省级统筹、市县落地”思路,构建起全天候、立体式诉求收集网络,让新就业群体的声音能精准传递、需求被切实关注。
在省级层面,省委社会工作部率先搭建“线上+线下”双渠道征集平台。去年,在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湖南社会工作”开设专属“建议征集”模块,方便新就业群体随时随地提交意见建议,确保诉求“一键直达、即时响应”;同步在部机关办公楼一楼设立人民建议线下征集室,为包括新就业群体在内的群众提供“面对面”交流载体,让群众呼声得到充分重视、高效回应。在“献策湖南”金点子征集活动中,该部收集了一大批关于新就业群体的好建议,梳理综合后被相关部门吸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
今年以来,各市州委社会工作部扛牢职责使命、精选征集主题,推动征集网络向基层延伸、贴近新就业群体。
线上渠道实现了“诉求直达+服务联动”。长沙依托民意渠道融合联动一体化平台(12345热线)开通新就业群体专线,还开发“暖新长沙”小程序,上线“诉求直通车”专题功能,让新就业群体能即时表达诉求;株洲在“诸事达”App的“城市地图”中,醒目标注1112家工会驿站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家位置,方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快速找到服务阵地,同步收集人民建议;常德上线“德智汇”人民建议征集栏目,设置“日常征集”“专项征集”“主题征集”及“桃花源里好声音”4个子栏目,其中“主题征集”专门聚焦关爱新就业群体,定向收集意见建议。
线下阵地则重点打造“场景化+嵌入式”征集窗口。长沙在新就业群体聚集的街道社区、楼宇商圈、“红色之家”设立100个建议征集点,还在十大类新就业群体中各选聘2名“特邀建议人”,通过座谈调研、一线走访等形式征集最真实诉求。衡阳将征集点“搬进”服务阵地,8月27日,衡南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云集街道在新城社区“暖新驿站”,邀请20余名新就业群体代表召开恳谈会,围绕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收集意见建议。常德将服务与征集深度融合,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启动首批“骑手友好社区”建设时,同步在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人民建议征集点;临澧县在核心区域打造的安福驿站,除提供休息、充电、热饭等服务外,还专门放置人民建议征集本,让“小哥”歇脚时能“随手写下诉求”。
据统计,去年以来,全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累计收集涉及新就业群体的建议、意见近万条。其中,解决“进门难”“停车难”“补给难”“休息难”“学历提升难”“子女托管难”成为高频需求。这些来自一线、带着温度的建议、意见,不仅为各地找准了服务着力点,还成为推动建议转化运用、精准施策的工作指南。
靶向破题解难,诉求有回应
“没想到建议提交后不到一个月,小区门口就增设了凉茶补给站,夏天送外卖再也不用愁没水喝了!”日前,长沙市快递员黄波的感慨,不仅道出了人民建议转化的“长沙速度”,更折射出湖南各地积极回应新就业群体期待的“民生温度”。
为确保每一份诉求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省委社会工作部将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范畴,把建议办理成效作为市州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从制度层面推动各地坚持“找准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难题”,将收集到的“建议清单”细化为可落地、可感知的“服务清单”,从生活服务、权益保障、职业发展等维度发力,让新就业群体的每一份期待都有回响、有结果。
针对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反映集中的“进门难、停车难”,长沙依托“暖新长沙”平台打造“骑手码”,推动40个小区实现“一键扫码、无感进入”;湘乡在8个试点小区开展“骑手友好场景”改造,新增专属停车区、标注配送路线图,让“最后一百米”更顺畅。面对“补给难、休息难”,长沙新建提质272个新就业群体“红色之家”,刷脸即可24小时零门槛进入;株洲市荷塘区宋家桥街道精心打造“暖新早餐食堂”,提供优惠早餐、赠送爱心早点;安化县在城区科学布局25家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驿站,构建“5分钟暖心服务圈”,实现“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针对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的暑期“带娃焦虑”,省委社会工作部统筹实施“‘新’心向荣 相伴成长”新就业群体子女暑期托管志愿服务项目,以“省级统筹、市县指导、志愿组织实施”模式,让各地新就业群体子女从“脱管”变“托管”,也让家长得以安心工作。
在权益保障方面,今年4月,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省司法厅指导开展“律护新业 法暖人心”专项行动,在全省设立15个新就业群体权益服务点,指导律师事务所与新业态企业签订公益法律服务协议,围绕劳动权益保障、职业伤害维权、合同纠纷调解提供定制化服务;株洲创新推出“入会+社保”服务,简化参保流程,推动平台企业修订关爱计划。会同县委社会工作部、县总工会组织226名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免费体检;桂阳县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服务季”为载体,为220名劳动者提供医疗互助参保补贴1.32万元,组织5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到县中医院体检并为女性快递员、保洁员提供“两癌”免费筛查;安化县聚焦货运行业痛点,通过集体协商明确“连续驾驶4小时强制休息”“劳动报酬按时发放”等条款,还组建货车司机联合工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联合会,让1300余名劳动者“有了娘家,说话有底气”;汉寿县启动“你服务我保护”专项行动,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系统协同发力,严厉打击欺凌行为,为新就业群体撑起“安全伞”;湘乡市设立“新心行动”专项助学金,2025年发放13.5万元资助100名新就业群体子女,有效缓解“教育支出压力”。
为帮助新就业群体实现“技能提升、学历升级”,长沙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长沙开放大学开设学历提升班,让美团骑手邓浩杰等100余名学员圆了“大学梦”;同时以市网络主播协会为主线,打造网络主播成长营,赋能职业技能提升。株洲依托“株洲工匠学院”,助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升学历或技能等级,为群体职业发展搭建“成长阶梯”,让他们既能“顾好当下”,也能“盼好未来”。
推动双向奔赴,力量被激活
针对在人民建议征集中反复提及的“善用新就业群体优势、激活其社会价值”建议,湖南各地以暖心服务为纽带,积极引导这一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型为“治理伙伴”,构建起“服务赋能群体、群体反哺治理”的双向奔赴格局,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长沙建立积分管理兑换机制,吸引1800余名新就业群体入驻小区兼任网格员、“社区合伙人”,设置“先锋骑手”“社区侠”等志愿服务岗,吸引2000余名新就业群体参与助农带货、文旅宣传、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衡阳培育“红色速递员”队伍,让快递员、外卖员在配送途中同步开展反诈宣传。常德市鼎城区吸纳17名责任心强、熟悉环境的快递员、外卖员担任“移动信息员”,鼓励他们通过随手拍、随手帮、随口宣、随时报等方式参与基层治理。永州市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熟门熟路”优势和“城市探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兼职网格员,参与问题收集、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工作。湘潭市岳塘区建设路街道霞光社区与新业态企业签订“共建协议”,组建“城市奔跑者”志愿服务队5支,吸纳50余名新业态新劳动者成为社区“流动网格员”,开展治安巡逻“随手拍”、安全隐患“随手报”、文明风尚“随手宣”等活动,协助社区解决小区停车、环境卫生、安全隐患等问题。岳阳县鼓励党员货车司机兼任交通安全保障员,依托交通安全App开展“安全隐患直报”活动,主动排查道路安全隐患,当好社会治理“流动哨兵”。
从街头巷尾的凉茶、驿站到暑期托管班的欢笑声,从“一键扫码开门”到“社区合伙人”“流动网格员”,湖南用一场贯穿线上线下、覆盖工作生活的人民建议转化实践,让新就业群体从“城市隐形人”变成“治理参与者”。
(文/王振亚)


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0524号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