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流畅不卡顿、工厂机器人高效运转、天气预报精准到小时……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智能生活,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
8月26日下午,湖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省算力产业发展情况。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会上强调:要将算力产业打造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会议现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尚文 摄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算力作为“人工智能+”落地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湖南释放出明确信号:正举全省之力抢占算力竞争新赛道,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数字基石”。
是什么?
算力,就像数字世界的“电”。没有电,家里的空调、冰箱只是摆设;没有算力,手机支付、智能导航也将形同虚设。
早晨起床,手机一键下单,咖啡准时送达——背后是算力在优化配送路径;上班路上,导航实时避开拥堵——这是算力在分析海量交通数据;工作中,视频会议清晰流畅——离不开算力对网络运输的保障。从日常生活到重大行业应用,算力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湘江实验室。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对国家而言,算力是战略竞争的新焦点;对湖南来说,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抢抓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机遇,聚焦“人工智能+”,打出以“电力、算力、动力”三大支撑和“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四算一体为代表的组合拳,不断夯实算力基础、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集聚,算力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成形。
有什么?
一组数据见证湖南算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全省总算力达12000PF,超算算力达223PF;培育了全国唯一的自主安全计算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企业1400余家;湘江实验室、长沙超算中心等平台持续赋能;建设2847家智能制造企业、3.2万个智能工位。上半年,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产值达5251亿元、同比增长21.5%,今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
湖南发展算力产业,有着独到的优势和清晰的路径:
能源保障方面,发电总装机8602.7万千瓦,新能源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新型储能装机全国第二。“宁电入湘”全面投产送电、“疆电入湘”加快推进,加上与广东、贵州的背靠背联网工程以及祁韶直流等7条跨区输电通道,湖南正从电力末端变为全国电网枢纽,为算力发展提供了十足底气。
创新能力方面,坚持“四算一体”推进,突出算网的融合牵引作用。目前拥有17名两院院士、25名国家杰青、70多个高水平团队。湘江实验室、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等平台持续赋能,飞腾CPU、景嘉微GPU等“湖南芯”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算力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应用场景更是遍地开花。“智赋万企”行动推动87.8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算力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产品数字化普及率、客户服务数字化普及率等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世界计算大会、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等独有平台和载体,已成为湖南聚合资源、展示成果、推动合作的重要名片。
怎么干?
面向未来,湖南给算力产业定下明确目标:锚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全国算力布局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争取到2030年,全省算力规模突破20EF、超算算力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推动算力产业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实现这个目标,得紧盯“四个关键”:要构筑支撑能力强的基础根基,让算力“用得上、用得好”;要激发牵引作用强的创新动能,让算力“跑得更快”;要壮大辐射带动强的产业链群,让算力“成气候”;要构建协同配套强的应用生态,让算力“用得值”。
比如,会议提出,要积极争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布局,深化“大院、大校、大产业”协同创新,办好用活湘江实验室、世界计算大会等平台,加快编制具有湖南特色的算力产业规划,制定分层衔接的产业图谱。聚焦算力供需协调、交易运行和资源调度等关键环节,探索制定产业技术、管理与服务标准,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从省政府的部署,到产业园里的机器轰鸣;从超算中心的蓝色机房,到智能工厂的机械臂舞动,湖南正在算力新赛道上全速前进。
到2030年,全省算力规模突破20EF、超算算力持续保持全国领先……这份底气,既来自于过去的亮眼成绩,更来自未来的清晰路径和扎实行动。相信全省上下凝心聚力,算力这篇大文章,一定会写得更精彩,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的新名片。
(文/吕菊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