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4位民营企业家获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国家级荣誉背后的故事与期待
7月29日,中国民营企业家迎来高光时刻。
在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上,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荣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湖南有4位民营企业家获表彰,分别是爱尔眼科的陈邦、鸣鸣很忙的晏周、福德电气的李稳根和佳尝便饭的王心亮。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来之不易。自2004年首届评选以来,该表彰活动始终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距离上一届表彰已过去6年,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这份荣誉更显珍贵,竞争激烈程度也可见一斑。
从“眼科大王”到“零食一哥”:这些湖南企业家不简单
在获奖名单中,湖南企业家群体呈现出鲜明的“顶天立地”特质:既有仰望星空的高端制造,也有走向世界的医疗品牌,还有脚踏实地的社区商业。
致力于光明事业的“普惠医疗先锋”陈邦,自2003年创立爱尔眼科以来,带领集团成长为全球眼科医疗领域的标杆。集团发起成立爱眼公益基金会,开展“精准脱贫光明行”等一系列慈善光明工程,公益项目覆盖31个省市区及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公益投入金额约21.35亿元。
零食连锁的“万店掌门”晏周,用8年时间创造了1.4万家门店、16亿人次年客流量的商业奇迹。他秉持“成为人民的零食品牌”的愿景,以“薄利多销”服务普通百姓,通过旗下“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两大品牌,真正把平价零食店开到了老百姓家门口。
电力电子领域的“技术攻坚者”李稳根,以397项专利破解“卡脖子”难题。在担任桃江千工坝村第一书记时,五年累计捐赠超1000万元用于教育、抗疫等公益事业。同时,他还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在湘西、郴州等地区完成127个行政村电网智能化改造。
“烟火守护者”王心亮,自2009年起资助700多名学子,捐赠图书等物资和现金超221万元;连续12年宴请1400多名环卫工人,发放物资超50万元;积极参与抗洪抢险、帮扶助残等公益活动,捐款捐物达98.1万元。这位“湖南好人”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街边小店也能成为精神文明窗口。
无论是攻克芯片难题的实验室,还是飘着饭菜香的社区小店,这些湖南企业家的探索,印证着高质量发展绝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模板,而是立足实际、各具特色的创新探索。
时隔6年再表彰,蕴含三重现实意义
这场时隔六年重启的表彰,不仅仅是对企业家个人的荣誉激励,更蕴含着“信心、方向、担当”的深层期待。
稳预期强信心的“定心丸”。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复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表彰举措,彰显着党和国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向市场传递出“春天来了”的明确信号。
表彰名单中,宇树科技的王兴兴、理想汽车的李想、之江实验室的王坚、爱尔眼科的陈邦等,深耕人工智能、云计算、高端制造和医疗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代表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升级中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方面映射着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轨迹,另一方面,对于埋头苦干的企业家而言,结构升级带来的希望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机遇。
企业家们充满信心、干劲十足,随之而来的将是产业链的延伸、就业岗位的增加和经济毛细血管的持续活跃。
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今年受表彰的企业家中,既有爱尔眼科陈邦这样深耕行业二十余年的“老将”,也有理想汽车李想这种锐意创新的“后浪”;既有走向国际市场的全球化企业,也有扎根县域经济的本土品牌。
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成功经验,共同构成了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库”和“案例集”,为其他企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
标杆企业的评选标准,也蕴含着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苦用心:不以规模论英雄,而以创新定价值。
企业家精神的“新注脚”。入选的企业家们,有的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进步,有的通过产业带动助力乡村振兴,有的通过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他们不仅在经济领域有所建树,更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堪称表率。
就拿获得此次表彰的湖南企业家王心亮来说,他出身贫寒,却坚定做市井烟火中的“温情守望者”,在捐资助学、关爱环卫工人、助力抗疫抗洪等方面均留下过自己的足迹。
国家高规格“点赞”,实际上是在引导民营企业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
(文/曹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