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桃源县签约55个项目,总投资27亿多元。亮眼成绩从何而来?记者深入一线探究——
一个山区大县的精准招商密码
11月25日,桃源高新区,龙佳集团运动制造基地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如火如荼,预计明年5月建成投产。今年,桃源县签约55个项目,总投资27.17亿元;62个在谈项目正加速推进。没有沿海区位优势、属于内陆山区大县的桃源县,如何构筑起强大的招商“引力场”?记者深入一线,解码其成功之道。
“企业开清单,园区来招商”,精准补链强集群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批桃源人远赴沿海务工,其中近10万人从事鞋服相关工作,不少人成长为鞋企老板。
2011年,投资3亿元的湖南龙行天下运动用品项目落地桃源高新区,主要生产运动制鞋,由此带动鞋面、喷漆等配套企业集聚,但唯独缺乏鞋底生产企业。
“鞋底生产企业投资至少5000万元,一般企业难以承受。”桃源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沙科希告诉记者,鞋底原料只得从东莞发运,耗时长、成本高,成为产业链上的“断点”。
2023年11月,在桃源县一场企业家座谈会上,龙行天下提出“招引鞋底配套企业”需求,园区迅速启动“按单招商”,团队直奔东莞市站峰运动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虽在桃源注册公司,却迟迟未投产。
招商团队一方面促成龙行天下与站峰运动签订战略协议,锁定订单保障;另一方面多次上门拜访、邀请企业实地考察。
2024年5月,投资2亿元的湖南站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产,填补了桃源县鞋底生产企业的空白。
如今,仅针对龙行天下需求,桃源县已招引正太运动、福太运动等13家配套企业,产业配套率提升至90%。龙行天下已成长为桃源运动制鞋产业链头部企业。
2024年以来,桃源县创新推出“企业开清单,园区来招商”举措,围绕运动制鞋、人机交互智能显示、风电与航空航天零组件三大主导产业,定向引进上下游企业38家,吸引投资12.12亿元。
从“桃商朋友圈”到“招商企业圈”,乡情催化裂变效应
如果说“按单招商”是精准战术,那么“乡情引商”则是桃源招商的战略底色。
桃源籍在外运动制鞋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超1000人。如何将“桃商朋友圈”转化为“招商企业圈”?
桃源籍企业家杨树林深耕纺织服饰行业,2023年底回乡创立桃源县敏帆服饰有限公司,年产值达350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不仅如此,他主动扛起“招商大使”重任,先后引进晨飞、成美、金虞越等企业,总投资额过亿元。
乡情如同“催化剂”,不断释放连锁效应。迪文科技、嘉泰鞋业创始人均凭借龙头企业影响力引进了不少项目。如今,桃源291家入驻企业中,乡友企业252家,占比86.6%。
“过去是广撒网,现在是按图索骥。”桃源高新区招商部部长刘敏表示,该县已梳理三大主导产业上下游链条,科学绘制产业招商图谱,精准锁定乡友企业资源。
“园区即特区”,产城融合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
“企业既要招得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这是桃源招商的核心共识。
今年秋季,桃源县漳江小学高新区分校开学,近40%的学生来自园区企业员工家庭;明年,桃源县第九中学将整体搬迁至园区。教育配套的持续完善,正是该县推进产城融合的生动注脚。
“把工业园区打造成‘经济特区’,全力倾斜资源,释放集聚效应。”桃源县副县长阿旺西若介绍,该县加速推进产城融合,抓好园区周边教育、医疗、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纵深推进园区大部制、全员聘任制改革,激发内生活力。”刘敏说,“80后”“90后”占中高层干部七成以上。
园区推行厂房“量身定制”,提前对接设备、产线、物流等规划,实现“厂房跟着企业建、配套围着生产转”,让企业“轻装上阵”。截至目前,桃源高新区标准化厂房入驻率达95.27%。
服务的温度,决定企业扎根的深度。今年以来,桃源县累计帮助企业降低综合运营成本4.07亿元,解决子女就学、企业用工、通勤保障、生产成本等问题142个,为企业代办各类事务263项。“在内地县城,这样的营商环境很难得。”杨树林的感慨,道出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
(文/黄琼 郭述华 郭婧)


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0524号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