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种钢、电动汽车、先进电池“新三样”,连续4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湘潭老工业创造“新花样”
湘潭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三改一扩”,推动普通钢、燃油汽车、房地产“老三样”向特种钢、电动汽车、先进电池“新三样”转型,连续4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特种钢:
产品往高端走,产业链往下游走
湘潭钢铁集团五米宽厚板厂智慧中心,操作员通过5G远程操控系统指挥天车装卸钢材,这里生产的特种钢撑起国内外标志性工程的“钢铁脊梁”。
近日,世界级桥梁工程铜陵长江三桥通车,其7.6万吨桥梁钢全部由湘钢独家供应。
铜陵长江三桥是世界首座公铁两用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大桥,对钢材强度、塑韧性、屈强比等性能要求极高,湘钢创新工艺技术,生产的高钢级桥梁钢、复合板等深受客户好评。
作为“湘潭制造”经典名片,湘钢近年通过“三改一扩”实现脱胎换骨。焦炉环保提质改造年减碳量达50万吨,钢铁料加工存储中心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宽厚板轧钢智慧中心引入AI大模型后生产效率提升20%,年营收保持千亿元规模。
湘钢转型密码,在于“产品往高端走、产业链往下游走”战略。研发的特厚高强钢、耐低温海工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于深中通道、上海中心大厦等超级工程;通过“链主”带动效应,吸引下游企业形成“精密切割—深加工—供应链服务”闭环。
湘钢与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克高强钢焊接、耐腐蚀涂层等“卡脖子”技术,湘钢在海工钢、桥梁钢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位。
电动汽车:
书写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生动样本
11月14日,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一幅“热闹”景象。现场,机器人“当家作主”,总装车间的智能物流机器人准确找到不同车型对应的零部件,有序送达生产线,实现多款车型混合生产,平均每55秒下线1辆整车。
湘江之畔,一座现代化新能源汽车城正以惊人速度崛起。2024年,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湘潭基地实现量产,各类整车年产量达32万辆。
2005年吉利汽车落户湘潭经开区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仅用9个月,一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首辆吉利金刚轿车成功下线。两款百万销量车型先后在这里投产,其中缤越车型上市后迅速走红,出口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全新纯电轿车“星愿”量产即创下A0级纯电轿车最快交付纪录,上市80天交付5万辆。
在长株潭一体化战略下,湘潭与长沙、株洲共建“新能源汽车城”,共享湘钢汽车板、株洲栅双极晶体管等供应链资源。
湘潭经开区加速构建整车区、零部件配套区、中央生活社区及文旅生活区,力争2025年整车产量超50万辆,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单一车型到乘用、商用并举,从传统零部件到新能源电池产业,湘潭正以绿色、智能、集约化发展之路,书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样本。
先进电池:
从材料突破到循环经济的全链创新
10月28日,湘潭经开区鹤岭片区,湖南超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项目投产仪式举行。
该项目是超威钠离子电池战略中核心材料制造的关键一环,由湘潭大学化学学院王先友教授团队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中国500强企业超威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额20亿元。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过5亿元,创造近200个就业岗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在湘潭经开区吉利西路,闪聚电池以“闪聚速度”刷新行业标杆。这个总投资6.3亿元、年产能10吉瓦时的动力电池基地,2024年初开工,不到1年就实现量产,彰显湘潭新能源产业的高效转化能力。
依托湘潭大学等高校技术赋能,湘潭已形成“正极材料—电芯—回收”完整产业链:湖南裕能磷酸铁锂连续多年全国出货量第一,湘潭电化电解二氧化锰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5%,厚浦三元前驱体技术全国领先,三者协同构建起新能源材料产业生态。
湘潭大学与超威新能源紧密合作研发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组建湖南新能源材料研究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一系列举措,正将湘潭打造为新能源产业创新高地,书写“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传奇。
“新三样”的强劲崛起,推动湘潭工业向“新”而行。湘潭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20年的2286.5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2957.06亿元,预计2025年将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
(文/颜石敦 雷理湘)


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0524号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