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水是重要民生工程。湖南十分重视农村供水工作,2020年实现全省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十四五”以来,湖南积极推动人民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转变,全省各地探索出一大批好做法好经验。为进一步总结成效,推广典型经验,凝聚农村供水工作合力,湖南日报即日起推出“水润三湘 惠泽民生——湖南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专栏。敬请关注。
现代化农村供水,让人大开眼界。10月27日,记者走进长沙县金井水厂,在智慧化信息平台上,一“屏”了解“水怎么样、往哪儿走、水怎么用、收多少费”等信息。
这是长沙县现代化农村供水的缩影。该县通过统筹管理、设施强基、服务配套等多维度措施,实现水管够、质保优、用便捷。2021年,金井水厂获评“水利部年度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成为全国“尖子生”。

(10月27日,长沙县水业控股集团董事长肖峻介绍该县供水智慧化信息平台。)
水管够——2800公里“大动脉”打通全县
深秋,长沙县金井镇起伏的丘陵间,树叶渐渐变黄。
“以往一到秋冬枯水季,居住地势高、位置偏远的一些村民用不上水。”长沙县水业控股集团董事长肖峻称,长沙县自然降水不少,但缺少大型水库,储水能力不足,全县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解决农村供水问题,水管够是首要任务。在金井水厂几公里外,2020年建成的白石洞水库静卧在群山怀抱中。
“这是长沙县蓄水最多的水库,蓄水全部作为金井水厂饮用水源水。”肖峻介绍,金井水厂以白石洞水库、金井水库和团结水库为水源,日供应水量达5万吨,解决了长沙县北部8个乡镇的用水难题。
像金井水厂这样达“千吨万人”标准的水厂,长沙县共有4个。在智慧化信息平台上,一条条管网如同“大动脉”一般,将水厂制出的清水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县所有乡镇。
截至目前,长沙县共建成主支供水管网长度约2800公里、入户管网约1400公里,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达75%,惠及约34万农村居民。
质保优——5道先进工艺确保水质100%合格
水质安全是农村供水的生命线。记者在金井水厂看到,高速气浮池中,无数气泡向上翻涌;一旁另一个池内,水面被巧克力色的悬浮物覆盖。

(金井水厂臭氧接触池。)
“这些悬浮物就是通过高速气浮池分离出来的杂质,有悬浮物、藻类、溶解物、胶体等。”长沙县洁源水业副总经理陈登怡说,平时看着清澈见底的水源水,里面还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杂质。
高速气浮池通过压力作业让水泡上浮,然后迅速附着在杂质上,将杂质“托举”到水面形成浮渣。高速气浮是目前全国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之一,金井水厂在全省农村供水中率先使用该技术。
记者看到,在V型滤池里,1.2米厚的石英砂如同一个高密度筛子,把更细小的杂质筛出去。
“在普通水厂,经过V型滤池处理后的水就能进入清水池,向用户供水。在我们这里,增加了‘臭氧+活性炭过滤’环节,形成5道保护屏障。”陈登怡介绍。通过再次投加臭氧,可进一步去除水中微量的有机物、副产物、异味等,让水质更好、口感更好。
目前,金井水厂供水水质合格率一直稳定保持在100%。

(金井水厂V型滤池。)
用便捷——1分钟缴费,30分钟内上门服务
“以前缴水费要去隔壁乡镇,来回一趟要花2个多小时。现在手机上就能缴费,我们农村用水和城里用水一样方便了。”27日,在长沙县春华镇金鼎山社区,60多岁的村民宋群英打开微信生活缴费功能,不到一分钟就给家里交了50元水费。
宋群英回忆,2024年家里停了一次水。打电话给水业公司后,不到10分钟就有工作人员上门检修,半个小时就来水了。
从曾经的“挑水难”到如今的“指尖办”,转变背后是长沙县在供水服务领域的不懈努力与创新探索。

(春华供水服务中心。)
通过“厂网分离”等改革措施,长沙县划分出6个供水片区,设立6个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提供报装、缴费、维修等“一站式”服务,形成了覆盖12个镇的“30分钟供水服务圈”。
“长沙县是全省农村现代化供水的‘样板’。”省水利厅工管局局长谢石称,近年来,湖南以县域为单元,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推动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转变。
(文/奉永成 胡盼盼 张先登)


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0524号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