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郴州深化晋简文化研究,让简牍文化焕发新生——晋简风华 千年沉香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5-10-04 07:57 【字体:

  方寸简牍,承载千年文明。10月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湖南日报社、郴州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晋简风华——郴州晋简书法研究成果展”在郴州市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从山川到人口,从田地到税赋,从吏员到邮驿……数百枚跨越千年的西晋简牍,打开了西晋桂阳郡的尘封历史,承载着郴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

  从考古发现到文化热点

  展览首日,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听众们凝神聆听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萧文飞以“郴州晋简概况及相关问题思考”为主题的公益讲座。

  郴州晋简是我国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2003至2004年,考古人员在郴州市苏仙桥遗址的11座古井中,抢救性发掘出909枚西晋简牍。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杨涛指出,魏晋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郴州晋简正处于简牍书写时代的尾声与纸墨书写时代的开端,堪称“简牍时代的绝唱,纸墨时代的序章”。它们为研究从曹魏钟繇至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演变,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5月,郴州市博物馆组织郴州本地高校教授学者、文史专家、书法艺术家和文创企业负责人,举办了郴州晋简学术交流会前期讨论会,拉开了郴州晋简学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

  彼时,郴州市博物馆馆长郑延庆萌生了整理编纂《郴州西晋简牍选粹》的想法。经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沟通并获支持,该书于2022年12月正式出版,并荣获当年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二等奖。“该书是郴州晋简学术研究的初步成果,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极大地推动了晋简文化的传播。”上海辞书出版社艺术编辑室主任柴敏表示。

  随着研究深入,晋简逐渐成为文化界关注热点。2023年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郴州市政府共同举办郴州简牍研讨会,全国多所书法专业院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郴州,从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书法学等不同视角,对郴州西晋简牍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中国书画》《中国美术报》等专业媒体对研讨会盛况进行了大篇幅报道,郴州晋简的书法史价值与意义由此广为人知。

  如今,这些成果都凝结为《郴州简牍书法研究》论文集,并于展览当日首发。该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主编,汇集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多角度深入探讨郴州西晋简牍的书体特征、艺术风格与历史语境,将进一步推动晋简书法的学术研究。

  从“馆藏秘宝”到城市名片

  郴州市博物馆,郴州晋简与凤鸟纹白陶盘,同为镇馆之宝。10月2日,馆内的玻璃展柜前,观众们俯身观赏1700多年前的简牍墨迹。

  “縣南界去縣七十五里從界到郴縣五十里”“領戶九千七百五十六口三萬二千二百四”……历经千年,郴州晋简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俨然反映西晋桂阳郡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内忧外患不断,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较少。此前,全国发现的西晋简总计不过10余枚。郴州晋简详细记录了桂阳郡辖内郴县、耒阳、晋宁(今资兴)等6县的政治经济状况,包括银矿开采、酿酒业、邮驿系统等,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多、保存最好、最成系统的晋简,填补了西晋地方史料的空白,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这批晋简出土后,被移送至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整理修复及研究。在随后10余年间,因场地环境、技术力量等因素影响,其研究与展示工作一度进展缓慢。

  “让晋简‘活’起来,晋简回郴势在必行。”2019年,郑延庆就任郴州市博物馆馆长后,带领团队积极筹备,最终推动400余枚晋简回到郴州。

  此后,郴州市博物馆不断创新思路,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开发文创产品、开展研学活动等方式,让简牍文化焕发新生。郑延庆介绍,博物馆正在和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合作,计划推出以晋简为主题的特色插画,未来博物馆还将利用数字技术,将简牍文物“数智化”,创建“晋楷体字库”,让更多人能够了解简牍文化。

  “简牍文化走向公众、融入时代,还有无限可能。”活动主办方之一的湖南日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枚简牍都蕴藏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近些年,湖南日报社推出了《楹联里的湖南》《楹联中国行》《文学里的村庄》《千年学府探文明·走读湖湘书院》等一批文化领域重大主题报道,开展了湖南中青年书法大展等多个策展活动,致力于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梁可庭 刘家璇)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郭玟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郴州市】郴州深化晋简文化研究,让简牍文化焕发新生——晋简风华 千年沉香

33819875